第8章《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一、老聃与李耳
1.《老子》一书之时代考证
《老子》一书,相传为系较孔子为年长之老聃所作。
其书之成,在孔子以前。
今以为《老子》系战国时人所作。
就本书中所述关于上古时代学术界之大概情形观之,亦可见《老子》为战国时之作品。
(1)孔子以前,无私人著述之事,故《老子》不能早于《论语》。
(2)《老子》之文体,非问答体,故应在《论语》《孟子》后。
(3)《老子》之文,为简明之“经”体,可见其为战国时之作品。
2.老聃、李耳之考证
李耳为“隐君子”,其讲学必不愿标自己之名。
传说中恰有一“古之博大真人”之老聃,故李耳即以其学为老聃之学。
既可隐自己之名,又可收庄子所谓“重言”之效。
故《荀子》《吕氏春秋》《庄子·天下篇》,皆以《老》学为老聃之学。
及司马迁知李耳为《老》学首领,而又狃于世人之以《老》学为老聃之学之说,故遂误将老聃及李耳合为一人矣。
今当依司马迁认李耳为战国时《老》学首领,但认李耳为历史的人物,而老聃则为传说中的人物,二者是二非一也。
二、《老》学与庄学
1.《老》学
《老子》之学说,《荀子》批评之,《庄子·天下篇》称述之,《韩非子》“解”之“喻”之,《战国策》中,游说之士亦引用之;故可知其在战国时已为“显学”矣。
2.《老》学与庄学之考证
(1)汉以前,无道家之名,《老子》之学说与庄子亦不同。
上文谓《老》学为杨朱之学之更进一步者,而庄学则为其更进二步者。
(2)《老》学注意于先后,雌雄、荣辱、虚实等分别。
庄学则“外死生,无终始”。
《老》学所注意之事,实庄学所认为不值注意者也。
(3)战国以后,老学盛行于汉初;庄学盛行于汉末。
(4)《老》学述应世之方法,庄学则超人事而上之。
三、楚人精神
楚人为新兴民族,本无较高文化,孟子又谓“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可见楚人慕周之文化者,须至北方留学,方能得之。
然楚人虽不沾周之文化之利益,亦不受周之文化之拘束;故其人多有极新之思想。
四、道、德
1.道
(1)古时所谓道,均谓人道,至《老子》乃予道以形上学的意义。
以为天地万物之生,必有其所以生之总原理,此总原理名之曰道。
(2)《韩非子·解老》云:“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理者,成物之文也。
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故曰:道,理之者也。
”
(3)道之作用,并非有意志的,只是自然如此。
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4)道即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道之作用,亦即万物之作用。
但万物所以能成万物,亦即由于道。
故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2.德
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德为一物所以生之原理。
(1)《老子》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又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
(2)《管子·心术上》云:“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得以职道之精。
故德者,得也,其谓所得以然也。
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
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无别也。
”
五、对于事物之观察、处事方法及社会政治
1.对事物的观察
(1)宇宙间事物之变化,于其中可发现通则。
凡通则皆可谓之为“常”。
常有普遍永久之义。
故道曰常道。
自常道内出之德,名曰常德。
(2)凡此皆为通则,永久如此。
能知通则为“明”。
若不知宇宙间事物变化之通则,而任意作为,则必有不利之结果。
(3)事物变化之一最大通则,则一事物若发达至于极点,则必一变而为其反面。
此即所谓“反”,所谓“复”。
惟“反”为道之动,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处世之方
(1)事物变化既有上述之通则,则“知常曰明”之人,处世接物,必有一定之方法。
大要吾人若欲如何,必先居于此如何之反面,南辕正所以取道北辙。
(2)凡此皆“知常曰明”之人所以自处之道也。
一事物发展至极点,必变为其反面。
其能维持其发展而不致变为其反面者,则其中必先包含其反面之分子,使其发展永不能至极点也。
3.政治及社会哲学
(1)社会上政治上诸制度,往往皆足以生与其原来目的相反之结果。
法令本所以防盗贼,法令滋彰,盗贼反而多有。
又如人之治天下,本欲以有所为,然以有为求有所为,则反不足以有所为。
又如民之求生太过者,往往适足以求死。
(2)圣人之治天下,注重于取消一切致乱之源。
法令仁义,皆排除之。
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无为反无不为,不治反无不治矣。
然人在天地间,若欲维持生活,亦不可无相当之制作,特不可使其发展达于极点而生其反面之结果耳。
六、《老子》对于欲及知之态度
1.《老子》对于欲之态度
《老子》中屡言及欲。
盖人生而有欲,又设种种方法以满足其欲。
然满足欲之方法愈多,欲愈不能满足,而人亦愈受其害。
故与其设种种方法以满足欲,不如在根本上寡欲。
欲愈寡即愈易满足,而人亦愈受其利。
寡欲之法,在于减少欲之对象。
2.《老子》对于知之态度
为欲寡欲,故《老子》亦反对知识。
(1)知识自身本即一欲之对象;
(2)知识能使吾人多知欲之对象,因而使吾人“不知足”;
(3)“为学日益”,即知识能助吾人努力以得欲之对象,因而使吾人“不知止”。
七、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会
1.理想的人格
婴儿之知识欲望皆极简单,故《老子》言及有修养之人,常以婴儿比之。
2.理想的社会
《老子》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此即《老子》之理想的社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