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一、西周天命观:1、天命靡常;2、以德配天命;3.敬德保民周的兴起建立及宗教哲学思想(一)周继承了商奴隶贵族的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使宗教迷信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二)为了加强对被征服种族的绝对权威,从而提出了“天命说”,证实自己统治的合理性。

(三)为了坚持“君权神授”的思想,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永恒性,从思想上征服商奴隶贵族,周奴隶主贵族抬出了“德”和“以德配天命”的理论:“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尚书。

召诰》)周所说的德的具体内容为“从天命、劝人事”说明了商的灭亡和周的建立“非我小国,敢弋殷命,唯天不畀”(《尚书。

多士》)(四)周公的思想:1、不仅提出了德,而且提出了“孝”,制定了一套制礼作乐的规则。

礼成了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乐成了为这种等级名分制度服务的工具2、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不可忽视,产生了对天的一些新认识。

提出了“天命靡常”“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引《泰誓》)3、保民的思想:保民才能“享天之命”(《尚书。

多方》)“保民”也就是告诫统治者要勤于人事,要注意统治之术,好好地保护奴隶不让他们逃亡和失散,才能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

二、孔子思想:第一节正名思想(二)周礼及正名1、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节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2、正名(1)具体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孔子就想提出这个理想标准的名来纠正那些不符合周礼情况的“实”这种用名以正实的观点,就是后来所谓的“名教”(2)目的——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订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三、复兴周礼不完全因袭周礼(三)举贤才的思想。

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人微言轻补充。

“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四)为了复兴周礼的对其另一个补充和发展是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

第二节仁学思想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

其次:说明仁的一个特点——求仁完全是自觉的,由自己决定。

不依靠他人。

最后:进一步,求仁的具体条目,视听言动一、孔子说仁的性质时,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叫做仁。

(一)作为统治者要求达到仁的标准的具体要求特点——恭、宽、信、敏、惠(二)孝悌的思想1、孝“为政”――仁的基本要求。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周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

周礼是建筑在宗法制度“亲亲”基础上,所以他非常重视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

孝与忠是统一的,孝于宗族长辈,就是忠于国家朝廷。

孝“为政”仁的基本要求2、孝与仁更明确的关系“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泰伯》3、消灭犯上作乱的现象“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二、为仁由已而不由人―具有仁的德性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

(一)实现仁靠本人的决定和努力,是每个人完全可以做到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里仁》(二)仁的自觉性的具体体现“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1、孔子宣扬为仁的自觉性,也就是把“礼”这种外在的约制,通过“仁”德性修养,完全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性道德规定。

2、否则,不仅受刑罚的制裁,而且受到社会道德舆论和内心的谴责。

3、仁是一种主观化的道德修养,一咱主观的道德标准。

(三)一个人如何自觉地实现仁“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方之也已。

”1、孔子在这里的爱人,并不是指抽象的人,而是指在奴隶社会中处于各种阶级关系中的人,例如:君臣、父子、朋友等等。

2、孔子在这里是要肯定世卿世禄的宗法关系,而且通过忠恕之道来教育人,启发人自觉地遵守这些关系。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3、孔子的“忠恕之道”或爱人都是有鲜明的阶级内容的“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

”三、仁的行为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的符合周礼,这是讲仁的品德的全面性。

(一)仁是一个人的生活的最高生活准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

(二)时时刻刻地追求这种成果“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三)有时应该用生命来实现保卫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第三节认识论思想(一)表现—承认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圣人的生知(二)表现——关于仁的学说 1、孔子关于仁的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的特点,又是以仁的先验性为基础的。

2、“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假定“已”的心都是善良的,先验地认识到什么是善良的,这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才具有道德价值,成为达到仁的途径。

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既是说仁的行为具有自学性和主动性,也是说仁的德性和认识具有先验性。

一、中庸(一)认识事物时,通过研究这个事物在可能的发展趋势中,就其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之间找出适中合宜的地方。

(二)处理事物时,应该调和不同的倾向,在各种不同的人之间进行适当的调和;否则不能成为德性高尚的君子。

三、老子道论:辩证法“道”生万物的哲学体系一、关于根本的学说――道(一)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派生出来的。

道是万物的根本。

(二)道与一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在这里指万物具体形成之前的统一状态。

老子推崇为一种抽象的最高的自然原则,无为的原则,这里一与道同义2、“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一”成了形成和万事万物的根本原则二、道的具体状况与认识(一)道:道是一种恍惚不定深邃不可捉摸的东西;在幽远常常深邃的地方好像有某种形象,某种实物第三节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道有规律:老子从激烈的社会变动中感到事物不是固定不变的,从中认识到一些事物变化的规律二、对立面的相互关系(一)相互依赖关系“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对立的一面如果其特点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表现出对立一面的特点1、“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不平),上德若谷(俗),大白若辱(黑),广德若不足,建(刚健)德若偷(怠惰),质真(直)若渝,……”2、“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三)进一步,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正复为奇(异)善复为妖(灾)”三、辩证法思想的局限性(一)直观性对对立面的依存转化没有科学的说明转化是自然而然的无条件的(二)盲目性他离开一定条件讲凡事都要从反面着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三)消极性:这样的转化是不可能的,只是在为老子明哲保身,政治上消极无为作论证。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对事物对立的了解,是要人们少说少动,甘居屈辱“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黑)”(四)片面性:老子所讲的对立面的变动,也都只是指一些具体事物的暂时现象。

静是根本,静支配动“静为躁君”。

静止才恢复到事物的天赋本性“命”,这也是事物恒常的规律“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四、墨子:社会政治思想—兼爱社会政治思想三、解决的办法--“兼相爱,交相利”(一)因为天下“交相爱则利,交相恶则乱”--这是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二)“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基础,为具体内容的:1、为什么以之为具体内容--只有“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尚贤下》才能真正实现兼爱的原则(三)为什么要“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四)兼爱与仁、义 1、“兼即仁矣、义矣”《兼爱下》将他的兼爱也称为仁义2、墨子所谓的仁义是注重效果的,以利人为具体内容“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非乐上》“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耕柱》(五)兼爱的评价:1、墨子的兼爱思想,代表小生产者的要求,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2、但所谓兼爱思想实际上也是主张所谓“人类之爱”的一种抽象形态。

虽在具体要求上注重效果,而不仅仅是注重动机,但其根本出发点仍旧是观念出发,因而是错误的,不能实现的。

第二节经验论的认识论一、三表的提出:从“辩乎言谈”的要求出发,在辩论中提出衡量一种学说的是非标准,即所谓的“三表”---“言必有三表。

何谓三表,子墨子曰……”《非命上》二、三表的各表(一)“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以过去的间接经验作为衡量真伪是非的标准1、强调通过历史的实际找出深刻的教训“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2、更注重直接经验“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二)“原察百姓耳目之实”1、他所指的直接经验不是指个别经验,是指多数人的经验。

多数人的经验才能作为真假和有无的标准“是以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人耳目之实,知有与无为仪者也。

”《明鬼下》2、统治者必须运用众人的经验,了解情况,判断是非,指定措施。

他说一般人认为古代的天子的视听能力非常神奇,实际上只是运用了众人的经验:“非神也,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已视听……助之视听者众,则其所闻见者远矣。

”《尚同中》3、这三个标准中,这个是最主要的,因而是墨子的经验论最根本的观点。

(三)“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1、注意社会政治的效果方面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他的认识论的特色。

“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不用者。

”《兼爱下》2、他也主张重视动机的,提倡从志与功的统一去观察行动,因此所谓的效果不局限于立竿见影的眼前利益。

五、孟子:性善论—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1、说明天赋道德观念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告子》人的四种道德品质仁义礼智是从这四种天赋的“心”发端的3、“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这些心,本身固有的,只不过没有好好想罢了。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4、人跟禽兽的区别极其微小,仅在于人是有这些“心”和“仁义”等道德观念的。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的本性是可以为善的,所以也可以说是善的。

如果为人而不善,完全不是他本性的问题,而是由于自己没有舍弃本性(二)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一套修养方法:1、“反求诸己而已”《公孙丑》2、“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下》3、还要培养一种由“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集合积累起来,充塞天地之间的,有巨大力量的、神秘的“浩然之气”“吾善养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是集义所生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