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

第三节城市化第1课时城市化及其进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法2)案例教学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对比分析,从中找出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富强而学习。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课型及课时】新授课(共1课时)【教学方法】1.运用启发、分析法来讲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2.运用讲练结合法,将课本图、地图册、投影图片与本课活动两方面结合,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3.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来区别、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城市的外部形态及城市的内部结构,那么,在它们的变化过程中,城市的人口、用地、数量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读第31页图2.16,看长江三角洲1985年与2000年城市数量、城市规模有哪些变化。

[板书] 一、城市化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总结。

1)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2)城镇等级升级。

[过渡] 从上图可以看出城市化就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板书] 1.城市化的定义[过渡] 根据城市化的含义,要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正在城市化,可应用什么标准来判断?[点拨] 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在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板书] 2.城市化的标志[过渡] 请同学们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学生] 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加。

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由大城市升级为特大城市,镇江、常州、宁波等城市则由中等城市升级为大城市,嘉兴、湖州、绍兴等由小城市升级为中等城市,同时增加了许多小城市,如高邮、姜堰、余航、桐乡、奉化等。

[教师总结] 由于大量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许多城市等级提高。

到2000年,整个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一个由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四个等级的城市组成的一个成熟的城市体系。

所以说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市等级升级的过程;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从两个时代的城市分布的对比中,我们发现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是相当迅速的,有一些地方在1985年之前还是县城,到2000年已经迅速发展为中等城市,比如张家港、海门、靖江、昆山、丹阳、萧山等。

[过渡] 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大量的农村人流向城市呢?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 [板书] 3.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学生讨论]结合图2.17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图,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学生回答] 略[教师总结]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就业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

2)推力,指那些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差;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教师] 从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这是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式之一。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学生] 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教师] 不同的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城市化水平也有明显的差异。

那么如何来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呢?[点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城市人口多,说明经济发达。

所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城市人口的比重也越高。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板书] 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过渡] 许多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已达70%左右,而发展中国家在1990年时也只有33%左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则很大。

为什么呢?这得从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说起。

[板书]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小结。

[过渡]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请同学们先阅读图2.18、图2.19。

(本部分:先进行图2.19内容的教学,同时结合P33案例4完成P35活动题。

然后依据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对图2.18和图2.19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板书] 1.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讨论] 在图 2.19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呈现为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请同学们读图2.19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在某些阶段城市化进程可能产生什么问题?[点拨] 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教师] 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是英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板书]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过渡] 请同学们读案例4,通过案例明确如下问题:1)伦敦市的城市化过程显现出怎样的特点?2)英格兰城市带是怎样形成的?3)20世纪下半叶,为什么伦敦城市人口开始减少?伴随着这一现象,城市中心出现了哪些问题?[学生] 在伦敦市的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两个鲜明的变化: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进入20世纪,英国开始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一些原先位于伦敦城周围的小城镇逐渐被伦敦“吞并”,成为大伦敦的一部分,如图2.21。

随着郊区城市化的发展,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一带的城市规模都在迅速扩大,而且相互越来越近,城市与城市间的界线日趋模糊,形成连成一片的城市地域,这就是英格兰城市带。

20世纪下半叶,大伦敦的城市人口出现减少趋势,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这时,由于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城市中心区的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所以人们纷纷迁往城市以外的乡村或小城镇。

[教师] 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另外两个原因是:乡村地区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便捷。

伴随着逆城市化过程,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了哪些问题?[学生] 伴随着逆城市化过程,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了失业率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空洞化等现象[教师] 案例4是图2.19的具体实例。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英国的城市化过程体现了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共同特点。

下面我们结合图 2.19和案例4,归纳、概括不同城市化阶段的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和出现的常见问题(鼓励学生相互讨论,结合读图分析,完成表格内容填空)结合图2.19和上述案例资料,从以下四个方面概况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教师] 现在,尽管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水平高低不一,但是它们都处于城市化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处于哪一个阶段?我么在回过头来看看图2.18。

[学生] 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教师]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 发达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约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约为20世纪中叶之后。

[教师] 1950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差异?[学生]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更快一些。

[教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提示学生结合P35阅读内容,完成该题)[学生] 大约从18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美各国并进一步向全球扩散,使人类聚落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整个19世纪,欧洲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涌现出一批规模巨大、职能广泛的多样化城市。

20世纪初,北美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

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中国家获得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城市化的特点和城市化的过程,其中后者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希望同学们对此结合教材P33图2.20加以思考。

【板书设计】第三节城市化——城市化及其进程一、城市化1.城市化的定义2.城市化的标志3.城市化的发展的动力1)拉力2)推力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