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的运动有:大跃进 运动、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运动出现严重 失误的主要原因:主观上急于求成,客观上脱离实际, 犯了“左”倾错误。
历史意义: 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指导 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新路 ② 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的根本问题,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 索 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指明 了方向 ④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一国两制理 论,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统一问 题的根本指导。……
才料: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 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 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 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 题研究》 回答问题: (1)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 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1958年前,新中国 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 (2)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 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社 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历史意义?
意义: 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1)时间: 1992年秋
(2)内容: 提出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1)时间: 1997年
(2)内容:
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理论为邓小平理论并决定把 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 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道路。邓小平为核心第二代领 导集体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 放 思 想 实 事 求 是
纠正“左”倾错误和
“两个凡是”的错误方 针 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上 实行改革开放
中共十二大的召开
(1)时间: 1982年 (2)内容: 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意义: 成为新时期社会主 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① 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 了的中国式革命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走一条 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这是由 中国国情决定的。 ② 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的建设成就有:一五 计划时期工矿业建设成就尤为突出,主要有鞍山钢 铁3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 机制造厂等,为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 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 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 经验,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 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 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 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 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我国社会
主义建设中哪二大根本问题?他是如何回
答这二大根本问题的?这二大问题的解决
有何意义?
邓 小 平 南 方 讲 话
根本 问题
什么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 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内容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 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面临 着重大选择 ——新理论产生的必要性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展开关于真理标准 问题的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 教条主义的中国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一次深刻的思想 解放运动 ——新理论产生的可能性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①中央会议上讲话
材料中反映了邓小平同志怎样的思想 主张?这一思想主张有何意义?
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 其决议是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 1978年底
(2)主要内容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 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意义: 是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中国人民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 1.指导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建设道路: 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社会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5.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 6.判断工作是非标准: 三个有利于 7.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三)在祖国统一问题上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 ③中共十二大 ④中共十三大 ⑤92年南方讲话 ⑥中共十四大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伟大的转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系统概括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三 个有利于”标准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为党 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新 时 期 的 理 论 探 索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8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
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是怎样一个过程?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怎样理解邓 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是一脉相承的?
邓 小 平 理 论
1.背景
2.形成 3.内容 概括
4.历史 地位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
“三个代表” 思想有何重要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思想适应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变 化的新形势,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 系 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 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断开 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的继承和发展
形成
邓小平 理论
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1)时间: 1987年 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内容: 的理论;规定了“一个中心、二 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意义:
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 系统概括。是中国共产 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的又一次重大贡献。
材料一: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 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 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初步 提出
基本 形成 成熟 丰富
⑦中共十五大
确立 命名
1978年11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 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 看》的讲话,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 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 想。……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 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 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 国。……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08全国I)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 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 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2005江苏)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A.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钱 B.四项基本原则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 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
改革开放,使 中国人民富起 来 迈进小康社 会,向现代 化目标前进
进一步回答怎样 江泽民 建设社会主义问 “三个代 题,及新时期党 表”思想 的建设问题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 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 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 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2.“三个代表” 思想的创立过程
(1)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创立“三个代表” 思想,并全面阐述了“三个代 表” 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2)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 “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 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 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 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 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 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 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如何更好地檄到这"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全 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 脉 相 承 与 时 俱 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二、十三大
建设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理论
92’南方谈话 深化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
“三个代表”
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 思想 邓小平 理论 革命道路和社会 主义改造和建设
精髓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自力更生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作用
取得新民主义革命胜 利,建立新中国,使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三个代表的内容是什么?又是怎么 样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有什么内在关系?
三 个 代 表 重 要 思 想
创立背景 创立过程 及内容 解决的根 本问题 历史地位
1.“三个代表” 思想的创立背景
(1)国际形势: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形势出现了许多新变化。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 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 力竞争更为激烈。世界的变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同 时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给予科学的回答。 (2)国内发展: A.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 展,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 B.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 时俱进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