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内容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思路
新课程教材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并非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不仅是教材的编写和考试的主要依据,而且规定了每个学习单元的学习要点和应达成的目标。
但是,课程标准的综合概述性程度较高,这就需要教师,尤其是新实验区的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的要求,认真地研究课程标准,将课程标准所列学习要点具体细化,并领会其在识记、理解、应用能力等诸层次上的要求。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备课时,既要研究课课程标准和教材,更要研究学生,要找准三者的连接点,而不能用过去的老方法——教教材,而是要将教材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即“用教材”,以确保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
在帮助学生利用教材解决相关知识点的同时,要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
因此,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时,应围绕本课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来进行,以有利于三维目标有机地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习得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成就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了解中共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认识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为例,了解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失误和挫折。
结合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总结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与教训。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图文视频资料,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失误。
以时间为主线,以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事件为载体,了解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曲折过程。
课前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和访问座谈等,加深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严重失误性的理解,采用合作探究方法,总结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树立尊重科学、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的态度和思想,从历史中借鉴经验教训,汲取智慧。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性和曲折性,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这段经济历程。
通过同一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失误与世界经济崛起大潮的对比,增强牢记历史教训、抓住历史机遇的思想意识。
教学策略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的内容,涉及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等知识点。
在内容编排上,教材以时间为基本线索,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一五”计划、十年经济建设的探索、“文化大革命”三个历史阶段,依次叙述了20世纪50—70年代我过经济建设道路的理论探索和重大实践,
并穿插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简要评价,其中蕴含着这一历史时期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具体地说,应引导学生达成以上知识点的目标,并能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初步了解了“一五”计划、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大致情况。
因此,有些知识点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特色。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很有限,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启发式教学、对话式教学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音像资料的准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共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对中共八大路线正确性的理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与教训。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略。
附导学案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化大革命”十年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损失惨重,达5000亿元(而1949—1979年,我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才6000亿元)。
这是“左”倾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
材料二:十年中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
例如,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兴建了一些重大工程,如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成昆铁路、湘黔铁路、胜利油田等。
1966第一颗导弹爆炸成功——我国有了用于实战的导弹
1967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仅三年多一点的时间,而同样的技术发展速度,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4年
1968南京长江大桥落成——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长江上最长的铁路公路大桥
1970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重量超过苏美等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4籼型杂交水稻育成——单产可达650公斤以上
此外,外交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探究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经济、科技和外交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因此我们不能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请结合史实回答。
拓展演练
1.(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
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2.(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档案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人口每年增长都在千万以上。
可是1960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减少了1000万。
影响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A.“三大改造” B.中苏关系
C.“文化大革命” D.“三面红旗”
3.请画出中国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发展曲线图。
提示:时间段可以分成49—52、53—57、56—66、66—76等。
课后反思
我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没理解?请把你的思考记下来,你又向成功走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