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朝贡制度浅析

朝贡制度浅析

文史
品史 朝贡制度浅析
文/孟文文1 王 君2
摘 要 中外学者一般将古代中国与境内蛮夷部族、其它国家建立的朝贡关系及其相关制度称为朝贡体制。

近年来,关于朝贡制度的探讨虽日渐增多,但大部分集中于某一朝代中原与朝贡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对自先秦开始直至清末,跨越两三千年的朝贡制度少有整体性研究。

本文试从朝贡制度的理论基础、现实目的两方面对朝贡制度进行整体性探讨。

关键词 朝贡制度 理论 现实目的
一、朝贡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华夏中心意识与大一统思想
在迈入国家门槛的早期,华夏与夷狄并不具有文明优劣比较的含义。

《孟子》:“舜,东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

”及至西周以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制度礼仪渐备,中原社会与周边少数民族社会的差距日趋扩大”,华夏民族的文明优越感、自我中心意识始渐养成,夷狄称谓有了鄙侮之意。

其实,在人类历史早期,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及生产力水平限制,民族自我中心意识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

但随着地理障碍的突破、各文明民族间交往的扩展,这种自我中心意识大都逐步淡化消失了。

中国却不同,一方面独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她交往对象主要限于周边的夷狄、邻邦;另一方面,在整个东亚乃至中亚、东南亚,古中国一直处于文化科技领先的地位。

在此环境中,华夏族的自我优越感不断强化。

《清朝文献通考·四裔考》中言:“中土居大地之中,灜环四海;其缘边滨海而居者,是谓之裔。

海外诸国,亦谓之裔。

”将边境蛮夷与海外诸国皆称为夷,华夏族的自我中心意识,天朝上国的优越感可见一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先秦时期,大一统观念即已产生。

至秦汉一统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大一统的理念深为以后各朝代所认同。

明太祖即位之初,即对外宣谕:“朕既为天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宇如一。

”清世宗雍正更是在《大义觉迷录》中说:“自我
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
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
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
中外之分论哉!”
中国既然是天下的中心,帝王是天下
之主,各国自然要臣服于天朝,正式交往
要以朝贡的身份觐见。

中国的史官在记载
中外交往之事时,往往一厢情愿地用自大
字句,正是这种天朝心态的反映。

(二)“守在四夷”的治边思想
“守在四夷”治边思想的成因主要
有二。

一是夷狄之地不可耕而食,其民
不可臣而畜; 二是用夷狄藩屏中原,
以固中国安全。

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族以农耕为
本,而周边夷狄所处多为草原、隔壁、
荒丘,无法耕稼。

明太祖在《皇明祖
训》中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
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
不足以使令。

”且拓边必会耗竭府库,
疲惫百姓,因此对用兵边疆之事,各朝
大都持谨慎态度。

各安其地,“守在四
夷”成为中原王朝重要的治边策略。

“若其不自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
祥。

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
亦不祥也。


周初“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藩
屏思想为后代继承。

除遣皇室子弟驻扎
各地,拱卫京都外,各朝亦重视以前来
朝贡的邦内藩部和边境属国作为屏障,
抵御外侮,保卫本土安全。

二、朝贡制度中的现实目的
不同的史学工作者对朝贡国的具体
划分有所不同,在此,笔者将其分为境内
藩部、典型的朝贡国和一般的朝贡国三大
类,境内藩部在此暂不议。

典型的朝贡国
包括朝鲜、安南、琉球及隋唐时期的日本
等,数目极少,主要特征有朝贡国向中国
称臣、定期朝贡、采用中国年历、年号
等;中央王朝则对其国王予以册封、赏赐
及回赐等。

其余国家为一般朝贡国。

下面
笔者对中央王朝及朝贡诸国在朝贡制度中
的现实利益目的进行概要分析。

中央王朝的现实诉求。

从政治角度
看,主要为维护、保持国际国内的政治
军事安全与优势。

利用藩部、朝贡国藩
屏中原,拱卫中央王朝边境安全的“守
在四夷”治边策略前文已叙,不再赘
述。

另一方面,边境安全无疑也利于国
内统治的安定。

朝贡国的现实利益追求。

对于典型
朝贡国来讲,主要为借助天朝威望实现
政治目的。

如“朝鲜、安南国王都曾借
助明朝的外交声势在其国内立威以压服
反对势力,而琉球、中山国的君长皆借
明朝声威统一临近各部,雄制一方”。

清代,安南黎、阮、新阮三方割据势力
为增强自身力量,争相请封,与中原建
立朝贡关系。

文化需求,典型的朝贡国
如日本、朝鲜,因慕中原文化,积极遣
使来华学习,这在隋唐时期尤为明显。

经济需求,虽非首要目的,但互市贸易
也是该类朝贡国的重要诉求之一,尤
其是在实行闭关政策的明清时期。

如,
清册封安南阮光平政权之后,阮立即
请求重开水口互市贸易,“自清廷设
禁以来,内地贡物罕至安南……其后因
商旅绝迹,虽重价购求,仍不可得,国
用遂日形短绌……奏请将水口一关,仍
旧开放”。

对于一般朝贡国,主要追逐
经济利益。

一方面,中原王朝厚往薄来
的朝贡政策,使朝贡国获利丰厚。

另一
方面,通过朝贡建立外交关系,助于发
展双边贸易,典型如荷兰、英国、苏禄
等,这些朝贡国显然为贸易而来。

当然
部分国家如西域诸国在一定时期也含有
政治动机因素。

参考文献:
[1]转引自何芳.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
学报.1998,(6).
[2]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清史室.清史资料
4[M].北京:中华书局,1983,5.
[3]转引自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M].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4.
[4]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参见庄吉发.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M].
中华书局,1987.
(作者单位:1.山东师范大学历史
与社会发展学院;2.山东英才学院医学
院)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