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朝贡文书看清代的朝贡体系—兼评何新华《清代朝贡文书研究》2016年,何新华先生的新著《清代朝贡文书研究》由中山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该书被誉为是国内外第一步系统研究清代朝贡文书的著作,是作者继《威仪天下:清代外交制度及其变革》、《清代贡物制度研究》、《最后的天朝:清代朝贡制度研究》、《天下体系:一种建构世界制度的中国经验》等著作之后,第五本系统研究清朝朝贡制度的专著,作者对清代的朝贡文书做了详细而系统的梳理,史料翔实而丰富,全书共搜集了532件朝贡文书,涵盖了清朝与当时世界上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各种文书交往,并且作者在很多地方都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解释,填补了清代朝贡文书方面的研究空白,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独具特色的朝贡文书制度朝贡文书作为朝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一种外交专用文书,作为一种重要的史料,见证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互动交往和关系变迁。
自古以来,没有朝贡文书,周边国家的朝贡要求就会被拒绝,朝贡文书不够规范,朝贡要求同样会被拒绝。
朝贡文书并非清代所独有,清代之前的明朝时期,朝贡文书已将发展得很是完备。
但是,由于清朝自己的满族特性、合法性的不足以及满文的使用,清代的朝贡文书有迥异于前朝的特点和风格。
清朝的朝贡文书涵盖了从清朝入关前直至灭亡时期,时间跨度差不多伴随清王朝的始终。
因此,系统的了解清代的朝贡文书,对于梳理清朝与不同国家的交往内容、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何新华指出,朝贡文化具有五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是话语分析意义。
何新华指出,朝贡文书作为古代中国的世界秩序的重要的话语体系,其运用的语词、句式和篇章都充满了权力结构、思想基础和秩序,这无疑是进行话语分析最好的文本。
第二是公文价值。
清代朝贡文书的体裁格式在国内、国外完全一致,朝贡文书可以看作国内文书制度的延伸。
因此完整的研究清代朝贡文书,甚至可以补充国内同类文书的缺失,是完整研究中国古代文书制度不可避免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是外交史料价值。
对清朝朝贡文书的梳理,有助于理解清代的朝贡外交制度,从内容上把握清朝与相关国家的交往、外交政策与变迁,以及文书体现的交往内容。
第四是比较文化价值。
与中国来往的相关国家处在不同的宗教文化影响下,其朝贡文书也有各自鲜明的特点。
例如,同处于儒教文化圈的越南、琉球和朝鲜三国的朝贡文书多引据经典,讲究尊卑和大义,具有鲜明的儒家文化特色;东南亚曼陀罗体系内的国家,如泰国、老挝等带有小乘佛教的特点,中亚游牧部落国家具有鲜明的伊斯兰特色,南亚国家则具有藏传佛教特色,欧洲国家的朝贡文书具有基督教特色。
第五是文学价值。
在儒家文化圈的朝贡文书,由于汉化程度高,文书中融入了中国文学传统的词赋等元素,用典丰富,有很多骈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全书从事实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总体上概述清代朝贡体系的研究,作者将朝贡文书分为朝贡下行文书、朝贡平行文书和朝贡上行文书,每一类文书包含有不同的体裁和类型,作者分别详细介绍了诏书、诰命、谕祭文、敕谕等下行文书,表文、状文、奏本、奏折、祭文等上行文书以及咨文、照会、柬文、信函等平行文书。
从第二章到第八章,作者分别研究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清朝与之交往的朝贡文书。
这些国家涵盖了诸如琉球、越南、朝鲜这样典型而实质的朝贡国,也包括暹罗、南掌这类典型而实质的朝贡国,也包括暹罗、南掌等一般的朝贡国,还有欧洲国家等名义上的朝贡国。
第九章以后作者叙述了晚清时期清朝的近代朝贡文书的变迁,展示了从朝贡文书到近代外交文书的转变的动态过程,便于与前文典型的朝贡文书对比和比较。
同时,为了方便比较分析,作者在每一章都选择了不同的朝代该地区同一国家与中国的朝贡文书,便于学者从纵向的角度进行分析。
作者对朝贡文书下性文书的表文研究颇为详细,他将表文格式分为进贡表文,请封表文和谢恩表文四大类(表文扮演了国书的功能),而对表文的材质也分为了纸质表文、金叶表文和银叶表文和蒲叶表文。
根据他的考证,蒲叶表文就是贝叶文。
同表文密切相关的表文的用印制度,加盖王印之处分别与不同文书的不同的地方。
被颁发王印的属国王印规格不一,清朝颁给朝鲜的王印使用了金质材料,龟纽式,其余国家分别为镀金银质和龟纽,这无疑显示出清朝对朝鲜的厚待和中朝关系的密切。
属国王印的字体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起初仅有满文到满汉分璧,但满文楷体,汉文加篆,再到满汉军用篆体三个阶段。
呈文皇帝的表文用封筒、木盒、象牙筒、漆盒等装盛着,清朝对表文的处理程要经历七个阶段,进表前的审查翻译,礼部的接收,内阁的翻译,票拟,添加说贴,并提供节略给中堂,最后进呈皇帝,由皇帝批准执行,最后进行存档保存。
二、争论中的朝贡体系目前,学术界关于朝贡体系的争论主要在历史学者和政治学者中展开。
自从费正清教授创造这一术语以来,朝贡体系就备受争议。
马克满考尔承认这一术语本身并不是描述东亚地区国家关系的本身术语,而是西方的发明。
不少学者都认为,这一术语无法涵盖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全部形态,有的主张以宗藩关系、藩属体系、封贡关系取代之。
应该说,这些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未能从根本上推翻朝贡体系这一说法,因此,本文扔延续朝贡体系这一说法。
除了朝贡体系的名称之争,还存在虚实之争。
国内有学者如厦门大学的庄国土教授为代表就研究了越南的朝贡文书,指出属国的朝贡文书的虚幻。
小泉顺子也以中泰朝贡文书的虚假,学术界对于朝贡体系的否定主要是以朝贡文书的虚幻来进行的。
也有学者发现中国在于欧洲国家的交往中,同样存在将平等、互相尊重的朝贡文书转化为显示尊卑关系的朝贡文书,扭曲了西方国家的真实意图,因而朝贡体系是虚幻的。
也有学者采取折衷的态度,何新华和李云泉等都认为朝贡体系是虚实结合的。
本文认为,朝贡体系依靠两种机制发挥作用:承认和误认。
不少相关的朝贡国家并不满意中国将平行的朝贡文书变成显示尊卑关系的朝贡文书,但是却很少公开拒绝或者撕破脸。
尽管对于这个文书并不满意,事实上很多属国还是按要求完成了朝贡活动,并且在几年后的朝贡活动中重复着完成朝贡的活动。
本文认为,承认和误认作为两种重要的机制,为保证朝贡体系的正常运转和做作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典型的朝贡国如朝鲜、越南和琉球等,由于汉化程度高,其朝贡文书一般由汉文书写,他们自然能够理解文书的含义和内容,对于朝贡文书的意义和内涵,他们是承认的。
对于部分朝贡国而言,尽管他们不满意朝贡文书的尊卑关系但不没有因此而他们曾参与的朝贡体系,他们的确按照朝贡制度的要求完成了朝贡体系其他环节的要求和内容。
误识作为一种机制,成为了朝贡国与天朝上国的清朝彼此公开的秘密,虽然彼此对此不太满意,却没有闹到因此而影响朝贡体系的地步。
本文认为,误认作为一种机制,并非只是存在于清朝的朝贡文书中,何新华提到,在中国与暹罗建立朝贡关系的过程中,吞武里王朝的国王郑信给中国皇帝的平等文书,被清朝转移为表文格式,但是曼谷王朝的开创者却担心中国责任仍然以郑信后代郑华和郑佛等名义继续与清朝保持朝贡关系,泰国尽管对清朝对清朝的这种行为表示不满,但是为了谋取自身的朝贡利益,有时候经常会利用这种误认来谋取自身的利益,于是文书的不平等代替以实际的利益需求。
何新华以顺治十三年(1656)清朝颁给荷兰国的敕谕为例,回应这种指责,认为以17时世纪清帝国与荷兰的客观实力相对比而言,中国确实是天朝上国,荷兰是小国,如果在那个普遍盛行等级制的封建王朝时代,将信件翻译为一份平等的信件,反而扭曲了原文具有的上下尊卑含义。
如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进贡表文中,虽然中文译本对描述英王和英国力量强大的词汇做了降级处理,而对于中国和乾隆皇帝的词汇做了升级处理,这一升一降的处理改动,使得英国国书平等的外交国书转换为符合中国朝贡文书体例的上行文书,但是英国主张的基本信息是没有错误的。
这似乎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朝贡国愿意接受清朝的误认,这并不损害他们实际的利益诉求,相反,用能够取悦中国皇帝的方法传递文书更能打动中国皇帝的心,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另外,朝贡文书是作为朝贡体系的一个环节存在的,仅仅是文书上的误认也无法否认朝贡体系的虚幻。
即便对西方国家,在清朝前期,依旧按照朝贡礼仪、赏赐和回赐的环节。
因此,从朝贡文书的角度来看,本文倾向于认为朝贡体系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也有部分欧洲国家短暂加入到这一体系中来。
三、清代前期朝贡体系的建立—以中琉关系为例何新华的书中收录了大量中琉关系的文书档案。
通过这些朝贡来往文书,我们可以基本还原那段清代中琉建交时候的曲折历史,在明清易变的年代,清朝的正统性不足,南明依旧存在,琉球向南明朝贡,而不像清朝朝贡。
双方朝贡关系的建立就是清朝取代南明成为琉球朝贡国的过程。
顺治四年(1647)清朝给琉球颁发了第一道敕谕,再到顺治八年、十一年和康熙元年的四道敕谕,在这段时间还经历了十一年(1654)、康熙元年的再送诏书,从敕谕的内容和诏书来看,清朝要求琉球缴回明朝的封诰、印、敕,遣使来京作为建立朝贡关系的条件。
顺治六年(1649)年,琉球向清朝上了投诚表文,仅仅表示归顺之意,未提缴回明朝的敕印,并且以贡物没有准备齐为理由,推迟向清朝派遣使臣,显示出琉球在明清易代时期复杂的观望心态和认同危机。
清朝对此十分不满,与顺治八年()清朝派遣琉球通使谢必振前来琉球晓谕。
顺治九年,谢必振给琉球国长史司咨文,指责琉球“游移携贰”,“失信于天朝”,警告琉球“勿生疑怀怠“,应该立即遣使入京。
在清朝的压力下,琉球国王与顺治十年(1653)给福建布政使咨文,迫于压力,缴回明朝敕印,并求“清朝之符节”,这就扫除了清朝与琉球关系的一大障碍,并且琉球国王决心遣使进贺清朝,并给琉球进贡人员颁发了执照,这些都标志着中琉宗藩关系的初步建立。
清朝对此十分满意,赏赐琉球国王很多礼物,并打算派张学礼、王垓等携带给琉球国王的诏书敕谕去琉球。
到达福建以后,由于南明郑氏政权活动频繁,控制海洋,师团滞留福州,未能成行。
直至康熙元年,南明逐渐败亡以后,东南沿海的反清活动大大的减弱,康熙又命重新抄写了1654年的旧诏,并重发了敕谕,在敕谕中解释了延期的原因,表达了对册封使延期的处置和令其戴罪立功。
这一次使团顺利到达琉球,琉球国王页与康熙二年(1663)年派遣谢恩表文,并请求留下诏书,敕谕,作为传国之宝,清琉的朝贡关系初步稳定下来。
四、从文书看朝贡体系的内容传统对朝贡体系的研究,往往认为该体系是一个朝贡、册封互动的关系,属国寻求经济和贸易上的优惠,而清朝则关注政治上的好处和礼仪上的地位。
这些看法过于简化了朝贡体系的丰富内涵。
何新华的朝贡文书,无疑像我们展示了更多属于朝贡体系的主要内容,这些领域主要有:1.完整的册封环节,通常包括请封-册封、敕谕-谢恩环节。
这设计到三类文书,首先,属国首先提出请封要求,呈交清朝请封表文,随后,清朝派天使携带敕谕到所在国进行册封,册封结束后,属国通常会上奏谢恩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