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障碍性疾病常见症状素材

运动障碍性疾病常见症状素材


二、肌强直

肌强直(rigidity)指肌张力增高,可累及所
有肌肉,包括躯干肌群和肢体肌群、屈肌和 伸肌。检查时肌强直表现为被动运动的阻力 升高 其特点是被动运动整个过程阻力始终保持一 致,屈伸运动的阻力也一致,而且阻力大小

基本不受被动运动的速度和力量的影响。
肌痉挛

肌痉挛是张力大小与被动运动速度大小有关,

部位的抽动常反复发作,有时抽动可以从一个部位转移
到另一部位。
六、抽动
– 简单发声抽动(simple vocal tics)表现为一
系列异常发声,如清嗓音、耸鼻音、咕噜、 动物吼叫等。 – 复杂发声抽动(complex vocal tics)具有语 言特征,由完整或截断的词语组成,如重复 他人讲话或自己讲话、刻板地发出咒骂和淫 秽词句。
与维持肢体肌张力及姿势有关。

病变时出现肌张力增高,姿势障碍及翻正反射
丧失,并可产生不动性沉默状态。
锥体外系统

黑质 分为黑质致密部(SNc)和黑质网状部 (SNr)二部分。 多巴胺(DA)能神经元主要在SNc部分,病 变时DA分泌减少,出现动作减少、僵硬及震 颤。

锥体外系统

丘脑底核
损伤时可产生对侧肢体舞动动作
(hemiballism)。

中脑间质核
它是扭转中枢,损害时产生头、
颈及躯干的旋转运动,与痉挛性斜颈及扭转痉 挛有关。
主要临床症状可分为两大类:

肌张力变化
升高、降低, 游走性升高和降低。

异常不自主运动: 1.不自主运动有震颤、舞蹈症、手足徐动症、投掷
症、肌张力障碍和抽动等。
2.不自主运动症状相反的运动障碍症状,即运动减

四、舞蹈症
– 舞蹈症可与其他运动症状如肌张力障碍、投掷症同时存 在。
– 多种原因均可引起舞蹈症如 HD、小舞蹈病、妊娠舞蹈 病、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甲亢、低血糖、低钠血 症、氨基酸代谢异常等)、系统性红斑狼疮、肝性脑病、 药物(神经安定剂、抗 PD 药物、安非他明、抗癫痫药 物等)、中毒(CO、Mn、有机磷等)、感染、肿瘤等。
六、抽动
– 继发性抽动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 HD、
PD、PSP、Meige 综 合 征 、 惊 恐 症 ( startle
disorder)、 病 毒 性 脑 炎 、 脑 外 伤 等 , 药 物
(神经安定剂、兴奋剂、抗癫痫剂、L-dopa等)
及CO中毒也可产生抽动症状。
六、抽动

抽动与其他多动症状鉴别 抽动:1.具有可被意志暂时抑制,有异常感觉体 验或抽动冲动预兆,常被患者当作“主动”运 动的特点。2.症状表现多变,症状轻重起伏不定, 在睡眠时可存在也是其特征。
而且整个运动过程的阻力大小不一致,一般
开始时阻力较大一旦克服阻力迅速减小,呈
现所谓“折刀征”(clasp knife
phenomenon)。

肌痉挛常伴有病理反射、肌力减退。
肌痉挛一般紧张性收缩时的表现。
二、肌强直


肌强直有“铅管样”,“齿轮样”,
一般认为“齿轮感”是肌强直叠加静止性震颤所 致。 有时一侧肢体轻度强直不易发现,此时让患者主 动运动对侧肢体,可使肌强直显现出来,此即所 谓“增强现象”。 肌强直常从一个肢体开始,可有一定程度的波动, 因为它受到情绪、精神紧张及药物影响,常与运
五、投掷症
– 投掷症常与舞蹈症共存
– 有人认为投掷症是舞蹈症的严重型表现, – 两者可能具有相似的解剖与生理基础,不少投掷症缓解 后转为舞蹈症。 – 投掷症病变部位一般认为在底丘脑核,病因常为脑血管
病、颅内肿瘤、颅内感染、外伤、变性或代谢性疾病等。
六、抽动
– 抽动(tics)是一种反复出现的、无节律、似乎无目
五、投掷症
– 投掷症▲(ballism)是一种急速、粗大、无目的的投掷
样(上肢)或跳跃样(下肢)不自主运动。 – 受累部位以躯干和肢体近端为主,同样具有情绪紧张时 加重、睡眠时消失的特点。 – 常累及身体一侧,被称作偏身投掷症( hemiballism)。 双侧躯体受累,则称为双侧投掷症(biballism)。 – 局限于单一肢体,则称为单肢投掷症( monoballism)。
的的刻板运动(运动性抽动, motor tics)或发声 (发声抽动,vocal tics)。 – 抽动发生在正常活动的背景之上,根据其复杂程度, 抽动可分为简单抽动和复杂抽动。
六、抽动

简单运动性抽动(simple motor tics)可以是突
发、迅速的孤立运动(阵挛性抽动),如眨眼、
耸肩、点头等,也可以表现为较慢的、持续的
运动障碍性疾病 常见症状
锥体外系统

锥体外系统主要包括基底节,脑脚核及网状结 构,对运动调节核心是基底节。
核与核之间,基底节与大脑皮质之间通过网状 结构与脑干及脊髓建立广泛联系,组成许多回 路,形成在大脑皮质调节下的一个完整、精细、 协调的调节运动系统,对运动方向、顺序、速 度和幅度进行调节控制.
四、舞蹈症
舞蹈症(chorea)是一种快速、无目的、不规 则、类似于舞蹈样动作的不自主运动。累及身 体一侧时被称作偏身舞蹈症(hemi chorea)。 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如张口、撅嘴、伸舌、扮 鬼脸、耸肩、头前屈后仰、手足舞动等,情绪 激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语言、书写功能常 受影响。 舞蹈动作没有目的性,但患者常把其混入主动 的有意义动作中加以掩盖。
时缓解。在Tourette综合征(TS),这种感觉性抽动比
例可达40%。
六、抽动

抽动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也可见于正常人,正常人的习 惯性抽动是不良习惯、精神因素或模仿他人行为引起,仅 累及单组肌群、不扩展、持续时间短,可自行消失。 原发性抽动持续时间在1个月至1年者被称作短暂性抽动症, 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抽动时间超过1年者被称作慢性 抽动症,
六、抽动
– 抽动可伴有不愉快的感觉体验,这种一过性异常感觉主
要出现在头面部和颈部,可出现在抽动之前,之中或之 后 。 这 种 感 觉 体 验 被 称 作 “ 感 觉 性 抽 动 ” ( sensory tics)。 – 为了减轻这种不愉快的感觉而做出抽动动作,如果感觉
刺激在咽喉部则产生发声抽动。抽动可以使感觉异常暂

锥体外系统

新纹状体 包括尾状核和壳核。
病变时主要产生不自主运动,尾状核头部病变出
现舞蹈样动作,壳核病变产生手足徐动和舞蹈动
作.

实验动物双侧尾状核破坏,同时切除大脑皮质
4,6区产生震颤。
锥体外系统

旧纹状体 指苍白球,分成内侧部分(Gpi)与
外侧部分(Gpe),Gpi尤其是Gpi腹内侧部分

七、肌张力障碍
– 肌张力障碍可以在静止时出现,也可在随意运动时出现。 静止性肌张力障碍在运动时可加重。 – 原发性扭转痉挛开始时在特定运动动作时出现,常表现 为行走时足部肌张力障碍,随着病情的发展,受累肢体 作其他运动动作时也可出现,并波及到其他部位,最终 发展为静止性肌张力障碍。任何静止性肌张力障碍均可 能是运动性肌张力障碍较严重的表现形式。 – 运动性肌张力障碍可以即只在某种特定动作时出现,如 书 写 痉 挛 ( writer’s cramp)、 音 乐 家 痉 挛 ( musician cramp)等。病情进展后,非特异动作也可诱发。
如果只有运动性抽动则被称作慢性运动性抽动症,如只有 发声抽动则被称作慢性发声抽动症,这两种原发性慢性抽 动症可视为Tourett综合征的变异型。


六、抽动

Tourett综合征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抽动症, 特点是慢性、多灶性运动性和发声抽动,常伴 有注意力集中困难、易激惹、睡眠障碍、强迫 行为。
– 肌张力障碍( dystonia)是一种以持续肌收缩异常引
起扭转、重复动作或姿势异常为特征的异常不自主运 动,通常在慢相运动之上叠加有快相运动 – 肌张力障碍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者均可以家族 性或散发性的形式出现。
七、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可涉及身体各个部位.分为: (1)局灶性,如眼睑痉挛和痉挛性斜颈; (2)节段性(指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部位), 如Meige综合征; (3)多灶性(指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非相邻部 位); (4)偏侧肌张力障碍; (5)全面性(肢体、躯干、头颈均受累)。


三、震颤

震颤(tremor)是各种运动疾病最常见的一种 症状,是相互拮抗的肌群交替收缩或同步收缩 产生的一种节律性不随意运动。身体各个部位, 只要有功能相互拮抗的肌肉支配均有可能发生 震颤。震颤最常见于上肢,但也可见于下肢、 头、唇、舌、下颚、声带、躯干。
三、震颤
– 震颤的幅度和频率不一,较粗大也可是非常细微,可快 亦可慢。
动作、易疲劳、执行次序性动作或同时执行多个
动作困难、“冻僵”现象(freezing)等,出现 “面具脸”(masked facies)、眨眼减少、声音 单调低沉、含糊不清、字愈写愈小(小写症, micrographia)、行走时摆臂动作减少等。
一、运动徐缓/运动缺乏

早期表现可能主要局限于远端肌肉(小写症,不 能依次屈伸手指,系鞋带、扣纽扣等精细动作困 难)、逐渐可发展至所有肌肉。患者感到特别困 难的是执行次序性动作及复杂精确动作。做快速 重复性动作如拇、食指对指时可发现运动速度和 幅度进行性降低。晚期表现全面性随意运动减少、 缓慢,甚至从椅子上站起都非常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可被意志控制并不只限于抽动, 部分其他不自主运动(如口面部迟发性运动障 碍、药物引起的运动障碍、舞蹈症)
六、抽动

简单运动性抽动可能与肌阵挛的快速肌肉抽动
混淆,但简单运动性抽动常伴有复杂运动性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