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99)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99)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女红.(hóng)万籁.俱寂(lài)憧.憬(chōng)揣.测(chuǎi)B.折.扣(zhé)乳臭.未干(xiù)粗犷.(kuàng)干涸.(hé)C.狙.击(jū)琐屑.(xiè)敷衍.(yǎn)泾.渭分明(jìng)D.挑.拨(tiǎo)琴弦.(xián)联袂.(mèi)粗糙.(cāo)2.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普通美国人的理智举动让人感叹赞许,相比之下,美国那些不以赖账为耻,反而振振有词的政客们则只能贻笑大方。

B.他俩结婚八年,一直是相敬如宾,从来没有为琐事吵过架。

C.这老爷子对今天的一切都看不顺眼,成天慨叹着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D.他万万没料到自己能遇到这样善良宽厚而又博学多才的恩师,幸得他慷慨解囊,在自己困难时相濡以沫,自己的学业才得以完成。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我们一致认为,不管是贺岁电影、贺岁话剧,还是贺岁书,光靠炒作和玩概念是行不通的,毕竟赢得市场与观众的关键在于作品的质量。

B.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C. 昨日,2009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出炉,比亚迪的王传福以拥有58亿美元的财富成为新科状元,东方希望集团的刘永以拥有55亿美元的财富成为第二首富。

D.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天下无贼》这样一部以小偷为主角的影片上映仅八天就赢利5000多万元。

4.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⑥⑤①②③④B.④③⑤①②⑥C.③①⑤④②⑥D.④②①⑤③⑥二、古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文,回答第5-9题,共22分。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太后曰:“诺。

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齐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节选)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A.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计:考虑B.老臣贱息.舒祺。

息:儿子C.而臣衰,窃爱怜.之。

怜:怜悯,同情D.念.悲其远也。

念:感到悲伤6.下列加点字与例句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媪之.送燕后也A.持其踵为之.泣。

B.父母之.爱子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D.夫晋,何厌之.有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3分)A.丈夫..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亦爱怜其少子乎? B.老臣窃以为C.父母..相继为王也哉?..之爱子女,为之计深远。

D.岂非计久长有子孙8.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3分)A.左师公请求太后,让其少子补黑衣之数,其目的是以此为话题,委婉劝谏太后。

B.左师触龙认为赵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

C.左师触龙认为,为子女作长远打算才是真正地爱护自己的子女。

D.燕后远嫁,赵后思念她,每次祭祀时,赵后必为她祈祷,保佑她不被送回来。

左师认为这才是真正为子女作长远打算。

9.翻译和断句(10分)(1)翻译下列句子①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3分)②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3分)(2)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4分)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第(1)——(2)题,共7分。

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请简要分析“忍顾鹊桥归路”的“忍”字的表达效果。

(4分)(2)分析这首词的修辞特点。

(3分)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每空1分,共6分)(1) ,洵美且异。

,美人之贻。

(《静女》)(2) ,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离骚》)(3)山不厌高,。

周公吐哺,。

(《短歌行》)(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5)看万山红遍,,漫江碧透,。

(《沁园春·长沙》)三、现代文阅读(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中国古典诗学里的钟声刘士林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等。

在这些诗句中,“钟声”以其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构成中国古典诗学一个饶有兴味的审美意象。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因为钟声特别适合于基督教的礼拜,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情况则有不同。

在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纯粹的宗教祭祀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

另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

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如王勃《滕王阁序》的“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随着这层意义的出现,钟声也就逐渐具有了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声”意象。

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

在西方,《圣经》中就常用“丧钟”一词提示尘世的虚幻。

在基督教的生命观里,钟声能提醒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

钟声的这层时间含义实质上包含了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日常生活时间,如早钟、晚钟;二是表示带宗教色彩的时间,如丧钟,我们可称之为“精神时间”。

钟声的这两种意义,在中国古代也有昭示,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

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

钟声作为一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到来,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

钟声又常与年华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

他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

他认为,对诗来说,重要的是“说出”(蕴含)“精神能量”。

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喻为“沉默的钟声”。

他要求诗人用这“钟声”去寻回上帝和神性事物,让人们通过诗,聆听到内心深处“沉寂的钟声”,最终完成向上帝皈依的历史旅程。

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

诗如: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过香积寺》)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归辋川作》)这些可以说是古典诗学中“钟声”意象的最佳表现。

它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悟、体验到的空寂。

它具有那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但与海德格尔“沉寂的钟声”不同的是,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

在古典诗学中还有一种召唤,它不是召唤人们走向“空寂”,而是召唤人们回归自然,如唐人于良史云:“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钟声借助它积淀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往往能一举将人从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

这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困顿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钟声”已失去原始宗教内容,也部分失去佛教内容,而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

(选自《文史哲》2003年第2期,有删改)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A.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钟声最初都是一种表达宗教意味的信号。

B.在中外文化中,钟声或传递宗教的情感,或表示庆典的气氛。

C.中国“钟声”的审美属性是伴随宗教属性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D.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钟声”常用来表达一种生命超越的情感。

E.在真正悟出“沉寂的钟声”的意味这方面,西方要早于中国。

F.“钟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已失去宗教内容,仅存审美属性。

13.下列诗句中的“钟声”,与“精神时间”无关的是()(3分)A.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D.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4.“钟声”在中西文化中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3分)15.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钟声”具有哪些文化内涵?(5分)四、选考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6—18题。

(15分)卖糖糕的老人王玉丽我常常想起一位老人,那是一位遥远的,却是岁月的烟尘无法淹没的老人。

那一年我11岁,我和父亲陪母亲去县城的大医院治病。

一天晌午,母亲说有点饿,父亲便让我去医院的大门口买吃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