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精品课程“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国家精品课程“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国家精品课程“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建设的经验与体会摘要:结合“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文章从课程发展历史沿革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与教材建设、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谈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关键词: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一、“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概况1.课程发展历史沿革“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历史沿革与发展是与我校创新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的。

大连理工大学是国内高校中较早倡导并开展创新教育的学校,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部分教师自发成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改小组,探索“三小一环”(小专题、小调查、小发明,并纳入课程教学环节)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1997年,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创新教育实践中心”,设置创新实践能力强化班,开设创新实践系列课程,建设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基地,以及向各院系辐射的创新实践分基地[1,2]。

2003年,学校批准成立“大学生创新院”,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平台。

2004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育水平评估,创新教育被确定为我校的办学特色之一。

2007年,学校在原大学生创新院的基础上成立了创新实验学院,组建了校级实验中心——创新实践中心,承担了全校创新实践系列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任务。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目前该课程已成为创新实验学院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十分重要的特色课程。

2.课程体系“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不同于常规按学科或专业划分的课程,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课程内容按照“创新源于实践、始于问题”的理念,从问题—理论—实践等三个环节构建了创新教育通识基础教学、创新教育专业教学、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等三个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修学本门课程的学生首先全部参加第一部分课程学习,完成该部分的实践环节后,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从智能控制、智能建模、软件工程及多媒体技术四大模块中选择一个模块,并完成所选模块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内容。

“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三部分内容和目标如下:第一部分为创新教育通识基础教学。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创新性思维、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等,实践环节包括创新思维和创造技法的训练。

学生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后能够开发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具备提问题的意识,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发明构想,至少申请一项国家专利。

第二部分为创新教育专业基础教学。

教学内容分智能控制、智能建模、软件工程及多媒体技术四大模块,学生可任选其中一模块。

课程主要讲授相关方向创新实践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

该部分内容按照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建知识模块,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围绕项目设计将相关课程有机联系起来。

第三部分为创新教育实践教学。

本部分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个性化、双渠道、三结合、四层次、多模式”的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个性化”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项目,制订个性化培养计划,查阅文献资料,自主拟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设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双渠道”是指课内、课外双渠道,它打破了课内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将学生课外渠道的创新实验也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三结合”是指学研产结合、课内外结合和校内外结合,学生实验项目均来源于生产实际,学习对象都是一个个“系统”,有别于课堂上的分门别类的理论性教学,也有别于实验室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科技创新实验活动和课内教学的有机结合、学校和社会的有机结合。

“四层次”是指创新实验教学分为基本认识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等4个层次。

“多模式”是指课内多样化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实验模式和课外多样化自主创新学习模式。

图1 《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二、优化教学梯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知识结构、教研能力和师德修养等直接关系到课程的质量,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是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等师资配置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目前共配有12名教师,其中教授4位,副教授2位,讲师2位,实验指导教师4位,这些教师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工程实践经历丰富;整个师资队伍中,6位具有博士学位,2人为博士生在读,其他4位实验指导教师均为985院校硕士毕业生;年龄结构为老、中、青年兼具,平均年龄36.5岁,与职称结构相得益彰,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

2009年,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团队。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保障精品课程建设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有意识地发挥学科带头人及主讲教师传、帮、带的示范榜样作用,着力培养能够担当精品课程教学的后续教师队伍。

为提升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课程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如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和教学改革基金,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请科研课题并参与承担教改项目,组织教学研讨会等。

三、以科研促教学,丰富课程内容,加强教材建设课程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高质量的教学内容才能保证学生的上课质量,而科学研究,是充实教学内容的必要途径和方法。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信息急剧增长的社会背景下,教师的知识内涵和知识结构只有不断更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通过科研工作,教师可以获取学科前沿知识,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并将科研中的最新成果及时反映到课程教学内容中,不断优化和深化教学内容。

“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进、科研反哺教学的思想,鼓励教师参与各类科学研究,全面掌握本学科各领域最新进展,不断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内容中。

如课程将Penna模型、Sznajd模型、无线传感器网络、嵌入式技术、机器人技术等科学前沿知识引入到教学中,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在国内外期刊上还发表了较高水平的科研论文30余篇。

近年来,本课程教学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为课程内容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

本课程教学团队也非常重视教材的建设。

在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及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下,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结合具体创新实验项目,从理论到实践,先后出版了普通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系列教程12本,实验讲义24本,创新实验类专著2本。

教材在编写时,注重与学科最新前沿知识结合,内容新颖,知识结构合理,符合不同知识背景学生的需要。

教材中还大量拓展课后自学内容,增加随书软件、电子资料等,广泛调动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热情。

此外,教材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提供了大量的相关参考文献,得到了学生的良好评价。

四、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1.树立CDIO教育新理念,倡导学生“做中学”“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按照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建实验教学体系。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3]。

通过树立CDIO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以项目设计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导论性的讲座从起始阶段就将工程实践引导入门,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围绕项目设计将相关课程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直接体验高级设计过程,在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进精品课程质量提高的重要举措。

为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上,“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吸收“做中学”教育思想的合理因素,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形式;在教学手段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教学手段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根据“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这门课程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较强的特点,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课程逐步形成了教师面授、专题讲座、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和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实践技能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相结合的立体式教学系统。

3.设立大量综合性的集成项目,强调学科交叉“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中的实践环节设立若干综合性的集成项目,强调学科交叉,能够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

学生所学习的实验对象不同于常规的按照学科划分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开设的实验项目,它们都是一个个“系统”。

综合性的集成项目按层次分成若干个模块并纳入相应的创新实验课程。

学生按照兴趣选择一个集成项目,根据创新实验教程或相关文献资料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学生在项目驱动下学习与该项目有关的知识,并通过实验逐步完成相应的模块,学生在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更好地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

4.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加强课程考核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课程考核在重视学生知识要点掌握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学习之外的能力,突出应用能力、创造性实践能力的评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不断丰富考试形式,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课程教学团队不断探索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形成了包括课堂表现与作业、案例分析、实践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和考试等在内的形式多样的考核形式。

例如,在制定实验课程考核办法时,侧重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将实验课程考核分为考勤、平时实验和期末研究报告三个部分。

考勤包括正常实验学时和开放学时,鼓励学生在完成规定学时外多利用实验室资源,占20分;平时实验重点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占30—40分;学期末,学生需提交研究报告和作品,并进行答辩,考核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作品水平、撰写论文或科技实验总结能力、答辩质量、团队协调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占40—50分。

另外,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科技竞赛,对优胜者给予相应的奖励,并在课程成绩上给予适当加分。

参考文献:[1] 徐循,何增强.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M]. 大连:大连出版社,2003:167-188.[2] 李志义,冯林,王殿龙,郑斯宁,程耿东.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J]. 中国大学教学,2005(10):24-25.[3] 查建中. 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 中国大学教学,2008(5):16-1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