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十种情绪处理方法

儿童十种情绪处理方法

5、必要时,家长甚至可以淡化对孩子成功成绩的反应,强化对其“输得 起”之行为的肯定,当然,这要把握一个度,不要矫枉过正,否则,孩子
果真一点竞争意识都没有了,也未必是件好事。
4、说不知轻重的“狠话”
典型表现:喜欢说一些很厉害、很难听的话, 比如,“我要把你从楼上踢下去”、“你真
是个大笨蛋”、“我要掐死你”之类的。
当然,孩子喜欢争强好胜,还可能是因为家长不 经意间给了他们这样的暗示,即孩子表现好了就 高兴,表现不好了就不高兴,以成败论犒赏,久 而久之,就让孩子形成了一定错觉:爸爸妈妈只 喜欢强胜的我,如果输给了别人,他们就可能不 喜欢我了。于是便出现了为了讨爸爸妈妈欢心而
好胜的行为。
对策:1、认识到好胜行为在某个年龄阶段的合理性,在坦然接受的同时 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孩子的好胜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儿童10种情况的 处理方法
典型表现:稍微不顺心就大哭大闹、大吵大叫,甚至摔东西、 撒泼打滚,而且很难平息,有时候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很难劝 阻。
成因:如果可以排除先天神经类型的原因,孩子的大脾气往往 是伴随着自我意识发展而来的。对于那些语言能力还比较局限 的孩子来说,脾气一般起因于有了需求主张却不知道该如何表 达,当养护者无法及时满足这种需要甚至无视这种需要时,小 脾气便被引爆了;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来 说,脾气则可能起因于惊恐、孤独或不被赞赏的负面情绪。
3、好胜心强
典型表现: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凡事都要争第 一,达不到目的就灰心丧气甚至耍小性子。
成因:孩子在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会 逐渐喜欢在有意无意的横向比较中确认自己的本 事和价值,这就是竞争意识的来源。所以,“好 胜心”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应该说是一种
本能,未必具有道德层面的意义。
成因:套用敏感期的理论,这种“狠话”就 是孙瑞雪老师所谓的“诅咒式语言”,一般 发生在语言敏感期的某个阶段,而且,由于 孩子说这类话的初衷时体验语言的力量,大 人越是重视她这种表达,反应越剧烈,她用
的环境中经常出现这类语言,则善于模仿
的孩子便可能“偷学”过来。 对策建议:1、孩子说狠话时,家长不妨以 冷处理为主,当做没听见,当他们发现这种 语言其实没有产生什么力量时,就没有继续
的动力了。
对策建议:1、孩子说狠话时,家长不妨以冷 处理为主,当做没听见,当他们发现这种语言 其实没有产生什么力量时,就没有继续的动力
了。 2、为孩子提供健康的语言环境,让孩子无从
模仿。
典型表现:喜欢捣鬼搞怪,且以成功引起他人注意为 乐。
成因:孩子喜欢调皮捣蛋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成因:孩子出现打 人行为,原因多种 多样,但主要有如 下几种:
对策:1、适时进行交往技能的教育,引导他 通过非暴力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并及时鼓 励孩子的正确行为。 2、培养孩子的安全感,鉴于这是一个很大的 话题,需要专门撰文论述,不拟在这里展开。 3、利用孩子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给他讲一 些正面的故事,为他树立一个榜样原型供他模 仿。同时停止打骂的教育方式,对宝宝的交往 圈子最好有个控制,少让他和一些爱动手的孩 子来往。 4、对于已经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的孩子,可 以诱导他说出打人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处 理,逐个“击灭”。
2、日常生活中跟孩子互动时,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反应,不要过分在意 他们的输赢,否则就可能“逼”出一个好胜的孩子。
3、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过分好胜的习惯,正确的做法并不是禁止孩子竞 争,而是让孩子明白失败了并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孩子和别人玩“扳手 劲”失败了,您可以这样安慰他,“虽然你的手劲不如XX大,但跳的比他 高啊!”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不可 能事事都比别人做得好,只要自己努力了,不论成败,自己都是父母最爱 的那个小孩。
典型表现:与他人交往 过程中,动辄喜欢用 “暴力”解决问题,甚 至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 上去就打人。
2、爱打人
(1)交往技能不发展,遇到问题时不懂得艺 术地解决问题,便简单地采取了打人的策略。 特别是在多次动手打人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后, 就更容易认为“打人”是他左右这个世界的有 力武器,自然就会频繁借助它的威力了。(2) 安全感不巩固,遇到非常态的环境,就容易紧 张,进而通过打人来先发制人、自我保护。 (3)教养方式不当。如果养护者在教育过程 经常采取暴力方式,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消极 影响,一来孩子可能会习得这种处理问题的方 式,二来受到责打的孩子可能把不良情绪发泄 在其他人身上。
对策:1、首先要意识到发脾气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心 理现象,千万不要把孩子容易发脾气视为家庭教育的失败,而 且根据美国亲子沟通专家帕蒂的提法,发脾气其实是孩子的心 理康复机制之一,借助这个过程,孩子将发泄掉许多不良情绪, 比如沮丧和无助感。所以不要轻易用强制的办法终止这一过程。
2、没有无缘无故的脾气,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还应学会查找 脾气背后的原因,比如,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某项需求?是否自 己处理冲突的方式让孩子产生了不公平感?孩子是否遇到了什 么学习障碍?如此等等,这类追问更容易帮自己对症下药,而 孩子也将从父母善解人意的处理方式中学会设身处地,得到成 长。
4、日常生活中,父母还可以有意创造一些教育契机,比如,在跟孩子比 赛时故意输掉,然后学着孩子的样子生气地罢工并说些“输了,不玩了, 真没劲”的话,如果孩子反过来恳求继续玩,则在继续玩的时候赢她,观 察她输了之后的反应,如果她输了就像平时一样不开心甚至罢工,就引导 孩子反思刚才自己输了罢工时她作为赢家的所思所想,并借机给她讲胜败 乃兵家常事的道理。如果孩子输了能够做到继续努力,就借机表扬她“输 得气”的勇气,然后,家长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故意让她赢,进一步引导她 体验“输了并不可怕,只要不放弃努力,就可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同 伴交往或阅读绘本、观看碟片的过程中也可以随机渗入相应的教育。久而 久之,孩子就渐渐明白了最重要的游戏或交往本身的快乐,而非谁强谁弱 这个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