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4 交流电路的频率特性实验目的:●探究实验参数对测量值的误差影响。
●探究不同测量方案对测量值的误差影响。
●探究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的不同特性。
实验内容:EDA仿真分析所设计的方案的可行性。
并列出电路参数(R,L,C)用于实验验证。
提示:参数包括R.L.C的值和电源电压U的大小对实验测量误差的影响。
可以选择且不局限于以下参数分析:U=1V;2V;3V..。
R=10Ω;30Ω;51Ω;100Ω…。
L=9mH;1mH;500uH…。
C=33nF;10nF;33uF…。
谐振点的测量方法参考:示波器观察李沙育图像φ=0;万用表测量UX=0(UX=UC-L);示波器观察电压电流同相位;万用表测量UR最大…对比哪种方法测量误差更小?哪种方案好?自行设计并联谐振测量参数和方案。
按照仿真的结论和结果列出元器件清单。
到实验室接线验证设计方案和电路参数的可行性。
思考总结:仿真和实验对比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实验1.4.1 硬件实验1.实验目的(1)掌握RLC串联电路的谐振现象、特点及元件参数对电路频率特性的影响。
(2)了解RC串并联电路的选频特性。
(3)熟悉功率函数发生器、示波器和交流毫伏表的使用。
2.实验预习要求(1)阅读实验1.1附录及本实验附录,了解功率函数发生器、交流毫伏表和双踪示波器的使用方法。
(2)能否用万用表测量本实验中各交流电压?为什么?(3)掌握RLC串联电路的频率特性。
在图1.4.1中,若功率函数发生器输出电压有效值U=2V,R=51Ω、C=33nF、L= 9mH、线圈电阻r L =0.7Ω(由于各实验板上电感线圈的电感、线圈电阻各不相等,此处取近似值),试计算电路的性能指标:谐振频率f0 =_9235.11_Hz品质因数(需考虑r L)Q =___10.10__________谐振时电感和电容电压U L0 ≈U C0 =__20_____V通频带f BW=___914.26____Hz(4)计算图1.4.2所示RC串并联选频网络,当输出电压u o与输入电压u i同相时,频率f o =___530.5__Hz,此时U o /U i =___1/3___。
3.实验仪器和设备4.实验内容及要求(1)RLC串联电路频率特性的测量A. 按图1.4.1接线,R = 51Ω、C = 33nF。
由函数发生器的“功率输出端”提供频率和幅度可调的正弦电压。
利用V-212示波器通道CH1显示信号源电压u的波形,通道CH2显示电阻电压u R的波形(此处电流i与电阻电压u R同相位)。
B. 把电路调到谐振状态,测量谐振频率f o测量谐振频率f o可以采用调节信号源频率,使电压u和u R同相的方法,本实验用李萨育图形法。
调节信号源频率等于本实验“预习要求(3)”中的估算值f0,信号源输出电压有效值U=2V,用示波器观察u和u R波形的相位关系,微调信号源频率,使u和u R同相。
将V-212示波器“扫描频率开关”(TIME/DIV)旋钮选择“X-Y”工作方式,CH1成为X轴通道。
谐振时示波器显示波形为一斜直线,此时信号源频率即为电路的实际谐振频率f0,电阻上电压U R = U R0为最大。
注意:a) 示波器CH1、CH2的“VOLTS/DIV”旋钮应选取相同档位(可置于1V)。
b) 由于除电感线圈有电阻外电容器也有功率损耗,所以谐振时电阻电压U R0的实际测量值小于理论计算值。
图1.4.1 RLC串联电路C. 测量RLC串联电路的电流谐振曲线根据表1.4.1给出的频率值,调节函数发生器的输出频率,用交流毫伏表测量每一频率上U R的数值,填入表1.4.1中。
表中f1、f0、f2之间的空格可酌情选取适当的频率。
在谐振状态下,加测U L0、U C0,并将f0、U R0、U L0和U C0记入表1.4.4中。
注:表1.4.1中f2和f1分别是通频带f BW的上、下限频率,应在测出f0及相应U R0后,经计算获得U f1、U f2 ( = 0.707U R0 ),再由U f1、U f2的值测出f1和f2。
表1.4.1注意:a) 改变频率时应保持信号源输出电压有效值U = 2V不变,b) 测量电感和电容上的电压时,应根据估算值,选择交流毫伏表的合适量程。
D. 调节电源频率,观察电源电压u和电流i的相位关系此时示波器TIME/DIV旋钮应恢复为X-T方式。
定性画出u、u R(电流i与电阻电压u R同相位)波形的相位关系,记录于表1.4.2中。
注:a) 表1.4.2“相位差”一栏中,根据观察波形的相位关系对应填入>0、<0或=0。
b)“电路性质”一栏中,对应填入电阻性、电感性、电容性。
表1.4.2<0 =0 >0电容性电阻性电感性E. 改变电阻参数,再测RLC串联电路的电流谐振曲线在图1.4.1中,选取R=100Ω,其它电路参数不变,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将测量值记入表1.4.3中。
表中f1、f0、f2之间的空格可酌情选取适当的频率。
在谐振状态下,加测U L0、U C0,并将f0、U R0、U L0和U C0的数值记入表1.4.4中。
表1.4.3取C=10nF,R=51Ω,电源电压保持2V(有效值)不变,测量谐振频率f0、谐振时的电压U R0、U L0、U C0,将测量值记入表1.4.4中。
表1.4.4(2)RC串并联电路选频特性的测量RC串并联电路如图1.4.2所示,它常被用于正弦波振荡电路中作为选频网络。
按照图1.4.2连接电路,其中:R = 300Ω,C = 1μF ,输入信号是由函数发生器“功率输出端”提供的正弦波,电压有效值U i = 3V 。
用上述测量谐振频率f 0的方法,按计算出的f 0理论值来调节输入信号频率,使u o 和u i 同相,对应的频率即为f 0的实测值。
按表1.4.5要求,测量在指定频率点上输出电压U o 的数值,并计算U o 与U i 的比值,记入表1.4.5中。
5. 总结要求(1)将表1.4.1和表1.4.3测量数据的两条I ( f )曲线,用坐标纸画在同一坐标中。
并说明Q 值对谐振曲线的影响(计算Q 值时应考虑线圈电阻r L )。
答:图表如下图。
又图可知,品质因数Q 越大,谐振曲线的峰值越大,曲线也更尖锐;反之,品质因数越小,谐振曲线峰值越小,曲线也平缓。
图1.4.2+u o-(2)整理实验数据填入表1.4.6中,与理论值作比较。
L = 9mH,r= 0.7Ω表1.4.6(3)根据f0、Q、f BW和谐振时U L0、U C0等实验数据,说明元件参数R、L、C对电路频率特性的影响。
答:谐振频率由电路的电阻,电感和电容决定,所以增大电阻和电感,减小电容都会使谐振频率升高,同时谐振频率是品质因数Q和通频带fBW的乘积,所以当品质因数提高时,I(f)曲线在f0处会更加集中,I0也会变大,通频带fBW则是会变小。
实验1.4.2 仿真实验1.实验目的(1)研究RLC串联电路的谐振现象、特点及元件参数对电路频率特性的影响。
(2)了解RC串并联电路的选频特性。
(3)学习仿真软件Multisim中交流频率分析(AC Analysis)、波特仪(Bode Plotter)的使用方法。
2.实验预习要求(1)掌握RLC串联电路的频率特性。
在图1.4.1中,若功率函数发生器输出电压U=2V,R=51Ω、C=33nF、L= 9mH、线圈电阻r L =0.7Ω(由于各实验板上电感线圈的电感、线圈电阻各不相等,这里取近似值),试计算电路的性能指标:谐振频率f0 =__9235.1__Hz品质因数(需考虑r L)Q =_10.1______谐振时电感和电容电压U L0 ≈U C0 =_20.2_____V通频带f BW=___914.4___Hz(2)计算图1.4.2所示RC串并联选频网络,当输出电压u o与输入电压u i同相时,频率f o =___530.5_____Hz,此时U o /U i =__1/3____。
(3)预习附录E2.4.4和E3.2 ,掌握交流频率分析(AC Analysis)和波特图分析仪(Bode Plotter)的使用方法。
3.实验仪器设备及元器件参数4.实验内容及要求(1)RLC串联电路频率特性的测量(AC Analysis方法)按图1.4.3在Multisim中连接电路,并设置所用元器件参数,鼠标双击R2电阻的上端导线,在弹出的Net属性窗口中,将Net Name的属性改为OUT,以方便识别。
单击Simulate/Analyses/AC Analysis ,打开AC Analysis 属性设置窗口,如附录E 图E3.4所示。
修改交流频率分析参数如下:Start frequency :6kHz Stop frequency :14kHzSweep type :LinearNumber of points :10000Vertical scale :Linear同时,在Output 属性页中,选择输出节点为图1.4.3中节点OUT 。
完成上述设置后,单击AC Analysis 属性设置下方的Simulate 按钮,运行AC Analysis 仿真。
在仿真图形输出窗口中,确定图1.4.3电路的谐振频率、通频带,并画出幅频、相频特性曲线。
(谐振频率即为幅频特性曲线最顶点对应的频率,通频带即为对应幅频特性曲线最大值的0.707时的两个频率之差。
)f 0 =__________kHz , f BW =__________kHz 。
(2)RLC 串联电路频率特性的测量(Bode Plotter 方法)按图1.4.4连接电路,并按要求设置各电路元件的参数。
双击Bode Plotter ,弹出如图1.4.5所示对话框,按图1.4.5设置对话框中各个参数,并单击对话框中set …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将Resolution Points 设置为最高1000,然后单击Accept 退出。
随后单击图1.4.5中的Phase 按钮,设置相频特性显示角度为:−100︒ ~ 100︒。
图1.4.4 图1.4.3图1.4.5 波特仪的参数设置按F5,运行仿真程序,观察Bode Plotter的输出图形,通过游标确定电路的谐振频率、通频带,并画出幅频、相频特性曲线。
(3)确定谐振频率后,将交流电源的频率调整为该谐振频率,通过万用表测量电感(含r L =0.7Ω)和电容两端的电压,如图1.4.3所示,并将数据记录在表1.4.7中。
(4)将R2改为100Ω,其它参数不变,重做步骤(1)、(3)或(2)、(3),观察Bode Plotter的输出图形与R2 =51Ω时有何不同。
确定谐振频率、通频带,谐振时电感、电容两端的电压,并记录在表1.4.7中。
(5)取C = 10nF,R2 = 51Ω,其它参数不变,重做步骤(1)、(3)或(2)、(3),测量谐振频率、通频带,谐振时电感、电容两端的电压,并记录在表1.4.7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