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2019年执业药师中药学知识一章节练习题: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附答案)一、A1、满山红的质量控制成分是A、槲皮素B、麻黄碱C、芦丁D、杜鹃素E、橙皮苷2、盐酸-镁粉反应呈粉红色,加热后变为玫瑰红色,与三氯化铁反应呈草绿色的是A、黄芩苷B、木樨草素C、大豆素D、杜鹃素E、金丝桃苷3、下列化合物碱液加酸酸化后由红色变为无色的是A、芹菜素B、槲皮素C、橙皮苷D、葛根素E、儿茶素4、槲皮素属于A、黄酮B、黄酮醇C、二氢黄酮D、二氢黄酮醇E、查耳酮5、中成药“注射用双黄连(冻干)”主要成分是A、葛根素B、芦丁C、黄芩苷D、黄芩素E、橙皮苷6、黄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水解后生成黄芩素,易被氧化为醌类而显绿色,有效成分被破坏,质量随之降低。
是由于结构中有A、邻三羟基B、邻二羟基C、糖基D、羧基E、甲氧基7、《中国药典》要求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的总含量不少于A、0.20%B、0.30%C、0.40%D、0.25%E、0.50%8、黄芪的主要生理活性成分是A、多糖类B、氨基酸C、黄芪甲苷D、黄芪乙素E、黄酮类成分9、属于甘草皂苷苷元的是A、乌索酸B、熊果酸C、甘草次酸D、甘草酸E、齐墩果酸10、具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生物活性的甘草次酸类型是A、8-αH型B、18-αH型C、16-αH型D、18-βH型E、8-βH型11、人参二醇型(A型)皂苷的苷元是A、20(S)-原人参二醇B、20(R)-原人参二醇C、20(S)-人参二醇D、20(R)-人参三醇E、20(S)-人参三醇12、来源于菊科,主要成分是挥发油类的是A、柴胡B、莪术C、商陆D、肉桂E、艾叶13、薄荷的主要挥发油成分是A、薄荷醇B、薄荷酮C、醋酸薄荷酯D、桉油精E、柠檬烯14、穿心莲抗炎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是A、新穿心莲内酯B、脱水穿心莲内酯C、去氧穿心莲内酯D、穿心莲乙素E、穿心莲甲素15、与四氢硼钠试剂反应呈阳性的是A、查尔酮B、花色素C、二氢黄酮D、异黄酮E、多糖16、黄酮类化合物显酸性是因为结构中含有A、苯甲酰系统B、酚羟基C、γ吡喃酮上的醚氧原子D、苯环(B环)E、桂皮酰系统17、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主要取决于分子结构中是否有A、交叉共轭体系B、酚羟基C、色原酮D、酮基E、苯环18、溶于石油醚的黄酮类化合物是A、槲皮素B、黄芩苷C、芹菜素D、葛根素E、5,6,7,8,3’,4’-六甲氧基黄酮19、本身无色但在碱液中显橙色至黄色的是A、异黄酮B、黄酮C、花色素D、查耳酮E、二氢黄酮20、下列化合物中酸性最弱的是A、2’-羟基黄酮B、7-羟基黄酮C、7,4′-二羟基黄酮D、8-羟基黄酮E、5-羟基黄酮二、B1、A.橙皮苷B.大豆素C.芦丁D.黄芩苷E.金丝桃苷<1> 、属于苷元的是A B C D E<2> 、能与四氢硼钠反应呈紫色的是A B C D E<3> 、槐花中的有效成分是A B C D E2、A.槐花B.银杏叶C.满山红D.陈皮E.黄芩<1> 、含有黄酮和萜类内酯的中药是A B C D E<2> 、含有芦丁的中药是A B C D E<3> 、含有橙皮苷的中药是A B C D E3、A.0.4%B.0.5%C.0.6%D.0.25%E.0.35%<1> 、《中国药典》要求银杏叶中的总黄酮醇苷不少于A B C D E<2> 、《中国药典》要求银杏叶中的萜类内酯不少于A B C D E4、A.柴胡皂苷b4B.柴胡皂苷b1C.柴胡皂苷gD.柴胡皂苷dE.柴胡皂苷f<1> 、Ⅰ型柴胡皂苷A B C D E<2> 、Ⅱ型柴胡皂苷A B C D E<3> 、Ⅲ型柴胡皂苷A B C D E<4> 、Ⅳ型柴胡皂苷A B C D E5、A.Ⅱ型柴胡皂苷B.Ⅲ型柴胡皂苷C.Ⅳ型柴胡皂苷D.V型柴胡皂苷E.I型柴胡皂苷<1> 、柴胡皂苷b3是A B C D E<2> 、柴胡皂苷b2是A B C D E<3> 、柴胡皂苷a是A B C D E<4> 、柴胡皂苷c是A B C D E6、A.20(S)-原人参二醇B.20(S)-原人参三醇C.人参二醇D.20(R)-原人参三醇E.20(R)-原人参二醇以下皂苷的真正苷元。
<1> 、A型人参皂苷A B C D E<2> 、B型人参皂苷A B C D E7、A.薄荷油B.穿心莲内酯C.莪术二酮D.青蒿素E.杜鹃素<1> 、临床上对宫颈癌有较好疗效的成分是A B C D E<2> 、具有显著抗疟作用的成分是A B C D E<3> 、临床上主要用于病毒性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成分是A B C D E8、A.黄色的络合物B.黄色至红色沉淀C.绿色至蓝色沉淀D.红棕色沉淀E.红色络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常可与铝盐、铅盐、锆盐、镁盐等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络合物。
<1> 、与1%三氯化铝反应生成A B C D E<2> 、与1%乙酸铅反应生成A B C D E<3> 、与2%二氯氧化锆甲醇溶液反应生成A B C D E9、A.pH=7.5B.pH<7C.pH=8.5D.pH>8.5E.pH>7花色素及其苷元的颜色随pH不同而改变<1> 、一般显红色时的pH为A B C D E<2> 、一般显紫色时的pH为A B C D E<3> 、一般显蓝色时的pH为A B C D E10、A.橙红色沉淀B.黄色沉淀,加热后沉淀变为红色C.棕色沉淀D.类白色沉淀E.绿色至棕黑色沉淀<1> 、氯化锶检识具有邻二酚羟基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时,出现A B C D E<2> 、二硫化碳-碱性硫酸铜检识麻黄碱时,出现A B C D E<3> 、氯化汞检识莨菪碱时,出现<4> 、乙酸铅检识黄芩苷时,出现A B C D E11、A.二氢黄酮B.5-羟基黄酮C.3-羟基黄酮D.7-羟基黄酮E.异黄酮<1> 、加入二氯氧化锆甲醇溶液形成黄色络合物,再加入枸橼酸后黄色消褪的是A B C D E<2> 、加入二氯氧化锆甲醇溶液形成黄色络合物,再加入枸橼酸后黄色不消褪的是A B C D E<3> 、能与四氢硼钾产生特征反应的是A B C D E12、A.酰胺类生物碱B.季铵碱C.脂胺类生物碱D.芳香胺类生物碱E.N-六元芳杂环类生物碱<1> 、化合物中属于强碱的是<2> 、化合物中属于极弱碱的是A B C D E13、A.五氯化锑反应B.四氢硼钠反应C.二氯氧化锆反应D.镁盐反应E.氯化锶反应<1> 、可与3-或5-羟基黄酮类化合物生成黄色络合物的反应是A B C D E<2> 、可与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生成红色至紫色化合物的反应是A B C D E<3> 、可与邻二酚羟基黄酮类化合物生成黑色沉淀的反应是A B C D E14、A.葛根素B.芦丁C.橙皮苷D.黄芩苷E.儿茶素<1> 、属于异黄酮类的是A B C D E<2> 、属于二氢黄酮类的是<3> 、属于黄烷-3-醇类的是A B C D E15、A.葛根素B.橙皮苷C.大豆苷D.黄芩苷E.芦丁<1> 、属于黄酮类的是A B C D E<2> 、属于黄酮醇类的是A B C D E<3> 、属于二氢黄酮类的是A B C D E16、A.黄酮B.二氢黄酮C.异黄酮D.黄酮醇E.黄烷-3-醇下列化合物的结构属于<1> 、黄芩苷和黄芩素A B C D E<2> 、葛根素A B C D E<3> 、橙皮苷A B C D E<4> 、儿茶素A B C D E<5> 、杜鹃素A B C D E17、A.柴胡B.莪术C.商陆D.肉桂E.艾叶<1> 、来源于樟科植物的树皮,主要成分为挥发油类的是A B C D E<2> 、来源于菊科,主要成分是挥发油类的是A B C D E18、A.酸值加皂化值B.皂化值减酸值C.酸值减皂化值D.羧酸和酚酸类成分的总和E.酸值与酯值之和<1> 、皂化值是挥发油中A B C D E<2> 、酯值是挥发油中A B C D E<3> 、酸值是挥发油中A B C D E19、A.环烯醚萜类化合物B.二萜类化合物C.肽类化合物D.有机酸类化合物E.倍半萜类化合物<1> 、银杏内脂是A B C D E<2> 、龙胆苦苷是A B C D E20、A.莪术醇B.雷公藤甲素C.穿心莲内酯D.柴胡皂苷E.马兜铃酸<1> 、倍半萜化合物包括A B C D E<2> 、双环二萜化合物包括A B C D E<3> 、三萜皂苷化合物包括A B C D E<4> 、三环二萜类衍生物包括A B C D E21、A.螺旋甾烷醇型B.达玛烷型C.齐墩果烷型D.羊毛甾烷型E.羽扇豆烷型<1> 、人参皂苷RoA B C D E<2> 、猪苓酸AA B C D E<3> 、剑麻皂苷元A B C D E22、A.螺旋甾烷型B.达玛烷型C.齐墩果烷型D.乌索烷型E.羽扇豆烷型<1> 、人参皂苷Re的结构类型是A B C D E<2> 、剑麻皂苷元的结构类型是A B C D E<3> 、柴胡皂苷元的结构类型是A B C D E<4> 、白桦醇的结构类型是A B C D E23、A.红或紫色B.黄绿色C.蓝或青色D.蓝绿色E.绿色醋酐-浓硫酸反应,可以区分三萜皂苷和甾体皂苷。
<1> 、三萜皂苷最后呈A B C D E<2> 、甾体皂苷最终呈A B C D E三、C1、槐花为豆科植物槐树的干燥花及花蕾,花部分习称槐花,花蕾部分习称槐米。
槐米含有芦丁、槲皮素、皂苷、白桦脂醇、槐二醇以及槐米甲、乙、丙素和黏液质等。
其中,芦丁是有效成分,可用于治疗毛细血管脆性引起的出血症,并用做高血压的辅助治疗剂。
<1> 、槐米中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类型是A、黄酮类B、香豆素类C、菲醌类D、有机酸类E、二萜类<2> 、同槐花一样均含有槲皮素的中药是A、细辛B、银杏叶C、陈皮D、五味子E、厚朴<3> 、《中国药典》规定槐米中总黄酮的量不少于A、18.0%B、20.0%C、15.0%D、10.0%E、8.0%2、黄酮类化合物如此广泛分布于植物界中,而且生理活性多种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其主要生理活性表现在: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②抗肝脏毒作用;③抗炎作用;④雌性激素样作用;⑤抗菌及抗病毒作用;⑥泻下作用;⑦解痉作用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