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四专题测试题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1.下面各项中加点的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A.愆.期(qiān)贾.人(gǔ)猿猱.(láo)将.子无怒(qiāng)B.巉.岩(chán)辟.(pì)芷砯.崖(pīng)雕阑玉砌.(qì)C.不谙.(àn)暂.歇(zàn)乍.破(zhà)渐.车帷裳(jiān)D.霓裳.(shāng)钿.头(diàn)银篦.(bì)肇锡.(cì)1、答案:B(A 猱náo ;C 谙ān;D霓裳cháng)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鱼凫.(fú)吮.血(shǔn)飞湍.(tuān)悄.无言(qiào)B.揆.(kuí)情怜悯.(mǐnɡ)教坊.(fānɡ) 琵琶行.(xínɡ)C.铁骑.(jì) 独倾.(qǐnɡ)红绡.(shāo) 虾.蟆陵(há)D.瑟瑟.(sè) 崔嵬.(wéi)幽咽.(yè) 湓.浦口(pén)2. 答案:D(A项,“悄”qiǎo;B项,“悯”mǐn,“坊”fánɡ;C项,“倾”qīnɡ,“绡”xiāo)3.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地崩山摧天梯石栈扪参历井万壑雷B.峥嵘崔嵬冲波逆折横绝峨嵋倚绝壁C.飞湍瀑流猿猱攀援萧萧落木萦岩峦D.磨牙吮血以手抚膺两鬓斑白仰胁息3.答案:B(峨眉)4.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A.春花秋月不堪回首无语凝噎B.良辰美景晓风残月骤雨初歇C.乍暖还寒不谙世事波澜壮阔D.风情万种寒蝉凄切罗暮轻寒4.答案:D(罗幕轻寒)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①日月忽其不淹.兮淹.:久留②以手抚膺..坐长叹抚膺:抚摸胸口③将.子无怒将:请④委身..嫁作商人妇委身:女子出嫁⑤艰难苦.恨烦霜鬓苦:艰苦,困苦⑥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 这里指憔悴A.①⑥ B.①④ C.②③ D.③⑤5、答案:D (⑤苦:很,非常。
)6.下列加点词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明年....秋②今漂沦憔悴③因为..人..长句④同是天涯沦落⑤铁骑突出..故..刀枪鸣⑥暮去朝来颜色⑦老大..声..嫁作商人妇⑧凄凄不似向前⑨门前冷落..衣裳起敛容..鞍马稀⑩整顿A.①⑤⑧ B.⑦⑨⑩C.③④⑥ D.②④⑨6.答案:D7.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匪来贸丝B.扈江离与辟芷兮C.来吾道夫先路D. 凄凄惨惨戚戚7.答案:D(A匪——非,B辟——僻,C道——导)8.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A.又重之以修能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C.恐年岁之不吾与D.肇锡余以嘉名8.答案:C(C宾前,其余介宾后)9.下列各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包括西周初至春秋中叶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B、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体或骚体,这种诗体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
《离骚》是其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C、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事作”。
D、柳永的《雨霖铃》上阕除“念去去”两句,其余写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写出难舍难分却又不得不分的心情;下阕设想别后生活,着意描绘词人孤单寂寞之情,连美好的景致都不能为他排遣,照应上阕的别情。
如此虚实结合,使词人利用时间的跨越,全方位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离愁之苦。
9.答案:C,“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错。
(白居易和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
这是一次诗歌革新运动,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
)10.下列各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所谓格律诗是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形式,它盛行于唐代,当时称作近体诗或今体诗。
律诗由八句四联组成,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杜甫的《登高》和李商隐的《锦瑟》都属于七言律诗。
B、词是继唐诗之后的一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又称作“曲子词”、“乐府”、“余”、“长短句”等。
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其中以豪放派和婉约派最为有名。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和李清照等。
C、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上两座并列的高峰,人称“李杜”。
李白的诗飘逸豪放,他的古体诗、绝句尤为后人称道;杜甫的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尤长于古体诗和七律。
D、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字漱玉,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写闺怨、离愁,词风侧重于清新明丽;南渡后抒浓愁、哀情,词风哀婉凄凉。
作品有《珠玉词》。
10.答案:D(李清照《漱玉词》,晏殊《珠玉词》)二、诗词理解分析(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11、下列对《氓》(节选)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女主人公以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
B、这首诗所写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
C、本诗运用了赋比兴和对比的手法。
D、诗中一条淇水贯穿全诗,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11.答案:D12.下列对《氓》(节选)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A.每句四字,两字一顿,重章叠唱,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
B.以桑比兴,让人联想到女子年华老去、备受冷落的不幸。
C.女子感叹斑鸠贪食桑甚,痛悔遇人不淑,落到悲惨境地。
D.“女也不爽”四句暗示女子的过错:私奔而婚,终被抛弃。
12. 答案:D13.下面对这《蜀道难》(节选)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噫”、“吁”、“嚱”本来是三个独立的感叹词,李白在这里特地把三个感叹词连起来使用,以加强惊叹的语气。
B.诗人把实写、虚写和想像、夸张结合起来刻画山的高险,突出了蜀道之难。
C.“砯崖转石万壑雷”是动景的描绘,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D.李白擅长写乐府体裁,是因为乐府格律较严,比较讲究韵律,能体现高超的艺术手法。
13.答案:D14.下列对《蜀道难》(节选)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话与夸张融合,“黄鹤不得过”“猿猱愁”做衬,极写山势高危险峻。
B.“仰胁息”、抚胸长叹等细节,绘声绘色地刻画出诗人攀登蜀道的豪情。
C.借“问君”引出描述,情境真切,把读者带入令人惊悚的蜀道深处。
D. 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蜀道上那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的奇险。
14.答案:B15.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 颔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 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15.答案:D16.下列对《琵琶行(并序)》节选部分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琵琶女所弹乐曲或急促或舒缓,或低沉或高亢,有起有伏,有张有弛,于高潮处戛然而止。
B.“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表现诗人艺术感受的同时,也点出琵琶女的情感。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琵琶曲终的静寂场面,正面突出乐曲的感染力。
D.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充分表现了音乐形象的丰富性,展现出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
16答案: C17.下列对《琵琶行》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第二句用“枫叶”“荻花”等意象,营造了秋夜送客的慷慨悲壮的意境。
B.第三、四句交代人物活动:主客二人下马来到船上,主人设宴饯别客人。
C.第四句中“无管弦”呼应“忽闻水上琵琶声”,并为下文琵琶女出场作铺垫。
D.第六句描写冷月映照茫茫江水之景,烘托主客相别时凄凉、伤感之情。
17.A18.下列对这《虞美人》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问“何时了”,可见囚禁的生活对李后主来说是极其悲苦的。
B.“小楼昨夜又东风”,一个“又”字表现出李后主在年复一年消逝的时光面前的慨叹,加深了悲凉之感。
C.“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化抽象为形象,表现了愁思如春水般无穷无尽,长流不断。
D.全词作者直抒胸臆,情感激愤,无法抑制,整首词围绕一个“愁”字,抒写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悲凄之情。
18.答案:D19. 下列对《雨霖铃》《声声慢》两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是名句,表明别后冷落凄清之感,写出一种典型的怀人境界,“杨柳岸”明写眼前景暗写别后情,含蓄而有余味。
B、“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不止交代离别的节令、时间、地点、气候,也不止烘托悲苦凄凉气氛,更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
C、“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D、“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里词人巧妙地运用了叠字法,分三个层次由外在环境逐步写到人物的内心感受,并最终把人物内心的悲哀、孤独、寂寞、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19.答案:C( C项都是实写,没有虚写)20.下列对李清照的《声声慢》的评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此词表达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
B.“寻寻觅觅”,写她若有所失,试图寻找的不安状态;“冷冷清清”,写环境、处境的孤独、形影孤单;“凄凄惨惨戚戚”则言心情之悲怆,七组叠词创意奇巧。
C.词中,词人想养好身体,振作一下精神,偏偏遇上“乍暖还寒”的天气;想喝酒解愁,却碰上“晚来风急”。
D.最后的设问句式,以“愁”作答收束全篇,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