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学法的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故事教学法能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性
课题提出的背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始终难以突破一个瓶颈:不重视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而笔者认为,以故事为载体的故事教学有助于突破这个瓶颈,在学生对故事的热爱这一前提下,将英文单词、词组、短语、句子等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故事的形式,教授给学生。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故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真实的、自然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有效地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故事的情节的虚构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故事中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曲折生动,表现手法夸张,更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故事的表演更因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而倍受欢迎。
英语课堂将充满魅力,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一、故事教学法的界定
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对故事教学法给出了界定。
新籍华侨、著名英语教育专家威廉•史密斯教授认为,故事教学法是专为培养中国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而发明的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
其基本原则是“寓教于乐”以及“先有正确无误的输入,才能有正确无误的输出”。
[2]陈如丽老师结合其在英国学习的经历在《浅谈“故事教学法”》中指出“英国教育学家Andrew Wright(1995)指出∶‘Storie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e lives of our children; stories help children to
understand their world and to share it with others .’”[3]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纪玉华教授通过多年的研究创立了“三文治故事教学法”。
即根据孩子爱听故事这一天性,将英文单词、词组、短语、句子随着故事的发展,由少到多、由短到长、由易到难巧妙地夹杂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
主张“词在句子中教,句子在篇章中教,篇章围绕故事写,故事围绕兴趣,以理解为前提,理解靠母语来支持,母语是通往英语的桥梁,英语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4]王林锋也指出,“故事中心”理念中的“故事”并不是指从文体角度出发对情节人物的界说,而是源自于生活中的好故事。
[5]
适合小学英语教学的故事应具有以下特征:1、主题(the topic)为小学生所喜闻乐见,并且图文并茂;色彩鲜艳;2、语言难度(the language level)适中,新知识所占比例不应超过故事内容的1/3;3、阅读或朗读时间(the length of the story)控制在10分钟之内;4、课堂教学知识点(the language focus)重复率高;5、故事情节能够促进师生互动(the potential to involve the pupils)。
[6]
关于故事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的区别,余素珍做了较具代表性的总结:“故事教学基于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在课程目标上,重兴趣激发,重信心培养、重语感、重交流能力;在课程实施上,重环境,重效率、重体验、重参与、重实践、重创造,在教学评价上,重态度、重参与、重交流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7]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故事教学法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故事创设英语学习场景,并通过模拟场景进行互动练习。
同时,辅以歌
曲、情景剧、图片、游戏等丰富的形式表现教学内容,运用完整的情节故事和情景设置,为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实的语言情境,最终使学生学会用纯正地道的英语来反应和沟通,体味语言与文化的魅力。
1. 故事教学的理论依据探究
语言必须具有可理解性,有助于学习者的理解。
故事需要有趣味性和相关性,输入的语言材料既要有趣,又要与学习者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语言可以是非语法程序安排及学习需要足够的输入量,因为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触目的语的机会各不相同,故事教学没有把小学生禁锢在同一起跑线上。
对于故事教学的理论探究,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深化和拓宽,可以从小学生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故事教学在词汇、句法及篇章应遵循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如何构建有效的故事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目前的研究很少涉及故事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时的心理过程。
前人的研究忽视学生的个体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差异对故事教学的影响,故事教学的研究大部分处于实践层面的探讨,对理论的挖掘有待深化,本人将吸收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故事教学的改革和完善。
一、开展故事教学的意义。
(一)故事教学更能体现英语新课标的精神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
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故事教学以故事为载体,利用学生对故事的热爱,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习故事、阅读故事、演故事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会话交际等能力。
同时,故事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传承,故事的美,不仅体现于语言,更体现于故事中所蕴含的意义。
通过对故事的深入学习,不仅能够掌握语言,同时能够学习故事的深刻意义,了解世界各国文化差异,拓展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故事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并能满足小学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
有些老师错误地认为,只有小学低段的孩子适用故事教学,其实不然。
无论是低段的孩子还是高段的孩子,听故事、学习故事、讲故事对他们的成长和语言学习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在通过听故事和学习故事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接受大量的信息输入,通过故事这个特有的载体学习英语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再产生信息的输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故事所提供的世界里尽情享受、随意创造。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或自编不同的故事。
小学低段,学生认知水平比较低,接受能力较差,教师可以选择或自编一些趣味性强,简单易学的小故事。
小学高段学生的知识结构日趋完善,心理逐渐成熟,思维活泼富有表现力,教师可以选择内容有趣、语言活泼、又不失深意的故事材料,符合小学高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三)故事教学为小学的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教学已经从传统意义的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教师、学生共同讲述故事。
从教学手段上讲,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从故事本身来讲,从原来的单一的单词、句子转变到了一个个的故事,而且故事可以千变万化,可以是中国的,也可以是国外的;可以是教师自编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创作的。
用师生共同喜欢的材料进行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兴趣被激发,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和教师的兴趣将激发双方更大的潜能,给了彼此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