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2)断层
展示:《岩层分布示意图》——断层直观图
总结:断层的两种表现形态,地垒和地堑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研究这些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意义?具体说明。
承转: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外力作用就像一位雕塑师,不断地对“粗毛坯”进行塑造成。那么,外力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
观察:剖开的熟鸡蛋,观察蛋壳、蛋清和蛋黄
联系课本2-1-2图,引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从宏观上把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及分布。
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内核和外核)
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展示:P26图2-1-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以及地震波的特征,地震波传播过程中波速的变化。
非集体备课教案统一格
课题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备课日期
2014/9/2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示意图概括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理解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掌握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3.理解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学会分析各种常见各种内、外力地貌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
④如果要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在A还是B?。
原因是:
课外作业设计与布置
完成新学案与地理地图册P41-P43的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地球内部圈层与岩石圈的结构
(一)地球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2、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二)岩石圈的结构
1、地质构造的定义
阅读:教材P31第一自然段
总结: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的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它是地壳作用的结果,常见的有褶皱和断层。
2、地质构造的类型
(1)褶皱
模拟实验:用课本充当岩层,对课本施加挤压力。
(展示)请同学展示实验成果,观察描述课本变化的情况。
思考:沉积岩在形成时一般为水平或接近水平分布,可是为什么在山区常常看到岩层是弯曲的或是断裂错位的?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动态图。观察并思考:
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关系?各环节的地质作用各是什么?
结合自己的理解,填写出下图中各环节的名称。
结合教材P29“图2-1-7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进一步明确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各个环节的地质作用,并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2、外力作用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3、外力作用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
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初步了解了岩石圈,下面我对岩石圈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岩石圈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一)岩石圈的组成
岩浆岩:
岩石圈沉积岩:
变质岩:
1、岩浆岩
展示: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思考讨论,岩浆岩的形成及所需的条件;
总结:总结归纳岩浆岩形成过程
总结:褶皱的两种表现形态,背斜和向斜;分析背斜和向斜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区别背斜和向斜。
展示:褶皱与地形的关系图
总结:常态下向斜成谷,背斜成山。
展示:地形倒置图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地形倒置?是什么作用?
总结:在经受外力侵蚀的过程中,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的影响,裂隙比较发育,侵蚀程度较大;而向斜因受挤压力,岩层变的紧实,不易遭受侵蚀,一段时间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得出地形倒置的成因。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上,标出相应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和各层之间的分界线。
2、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展示: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图片,注意在图上的地壳、地幔、地核、软流层、岩石圈的位置,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和显著特点。
(1)地壳
(2)地幔
(3)地核
(二)岩石圈的结构:
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利用该图说明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概念及范围,分辨出岩石圈和地壳所指的区域,使同学们能够区分岩石圈和地壳;认识到:岩石圈≠地壳,且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
新课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一)地球内部圈层:
展示:熟鸡蛋的内部结构图
思考:熟鸡蛋能够切开看其内部结构,地球不可能切开来看,那该如何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使地表变的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的
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使地表趋于缓和平坦
(教师总结)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承转)“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2.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观念,提升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把握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展示:风力侵蚀的地貌图,观察分析地貌的特点
②风力沉积:风在搬运过程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风少就会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的风积地貌。
思考: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坡度有何不同?
承转:除了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外,还有哪些外力对地貌产生着巨大影响?它们作用下的地貌会是怎样的呢?
阅读:P34知识窗,了解冰川、海浪侵蚀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分布位置。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一)岩石圈的组成
1、岩浆岩
2、沉积岩
3、变质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第二课时: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1、地质构造的定义
2、地质构造的类型
(1)褶皱
(2)断层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类型: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
(3)冰川作用、海浪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①冰川侵蚀地貌:(分布于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冰斗、角峰、冰川U形谷、峡湾。
②冰川沉积地貌:(分布于高纬度、高海拔地带)
冰碛垄、冰碛湖、冰碛丘陵。
4海浪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
展示:冰川和海浪作用形成的地貌
(4)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展示:展示图片,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展示:流水堆积地貌图,包括:洪积扇、冲积扇、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思考:以河流为例,上、中下游、河口处外力作用与形成的地貌有何差异?冲击扇、冲击平原、三角洲的位置有何不同?
总结:上游,因流水侵蚀形成峡谷;中下游,因流水搬运形成河漫;河口,因流水沉积形成三角洲。
(2)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①风力侵蚀:,吹蚀地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蚀地貌。
常见岩石:玄武岩、花岗岩
展示:玄武岩和花岗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岩石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区分最典型的两种岩浆岩。
2、沉积岩
结合课本P28,合作探讨下列问题:
①沉积岩是如何形成的?
②沉积岩有什么特征?
展示:沉积岩形成过程;让学生思考讨论,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及所需的条件;
常见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煤炭等
(3)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
A、喜马拉雅山B、黄土高原
C、大西洋D、长江三角洲
(4)读某地址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字母表示的褶皱类型:AB,A顶部缺失的原因是。
②褶皱构造上的覆盖岩层是形成的。这个地方的地壳运动状况是。受过的外力作用有:
③如果要寻找油气,应在中找,要寻找地下水,应在中找。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活动:分组合作讨论,完成P26活动图2-1-8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归纳出重难点
第二课时:
导入: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米。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5、内外力作用的比较
分别从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和相互关系来进行比较。
小结:回顾本节知识点,重难点
师生互动设计
1、指导学生完成图2-1-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讨论、互动交流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指导学生读图2-1-3,,区分岩石圈与地壳;
3、指导学生读图2-1-5,,学生思考讨论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1.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图表的阅读分析,学会从中提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并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分析、说明问题的技能。
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的方法。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
展示:各种各样的不同地貌景观图片
阅读教材P29,分组合作讨论,内、外力作用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完成表格内容。简单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质作用
主要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