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详解

201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详解

2016年高三一轮复习学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考点提示】1.岩石圈的组成、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对地表的影响;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3.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考点知识整合】知识点1: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从地心到地表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软流层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岩石圈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有何不同?知识点2: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岩浆岩怎么形成的?花岗岩和玄武岩有何不同?(2)沉积岩怎么形成的?有哪两个典型特征?(3)变质岩怎么形成的?(4)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知识点3:板块构造学说(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A B C D E F 。

(2)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①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处: ②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处: ③板块的张裂处: 思考:①喜马拉雅山脉的成因是: 。

②安第斯山脉的成因是: 。

③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

④红海的面积不断扩大原因是: 。

(3)板块的边界有哪两种类型? 知识点4: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3)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总结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②断层与地貌断层 断层线:常发育成 ;断层面:常发育成 (华山北坡) 两侧岩块 相对上升:常形成 ,例如:相对下降:常形成 ,例如:总结:如何判断断层?③应用:、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修建隧道宜选择构造;在盆地中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

(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侵蚀地貌沉积地貌分布(干湿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总结:如何描述冲积扇、沙丘、风蚀蘑菇的形成过程?【巩固练习】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保护区”是世界著名的岩球地质公园,其实不是大理岩,而是花岗岩。

图a为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石球景观图,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a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图b中( )A.甲 B.乙 C.丙 D.丁2.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A.① B.② C.③ D.④阅读某地区地质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经历过的主要地质过程依次是( )A.固结成岩-岩浆侵入-褶皱运动-侵蚀搬运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褶皱运动C.固结成岩-褶皱运动-岩浆侵入-侵蚀搬运D.褶皱运动-岩浆侵入-侵蚀搬运-地壳抬升4.图中显示抗风化侵蚀能力最强的地层是( )A.① B.② C.③ D.④我国太行山东侧发育有嶂石岩地貌。

图1是某处嶂石岩景观的素描图,呈现出自上而下呈三级阶梯状的陡崖,其形成过程如图2中的①~④所示(图例Ⅰ~Ⅳ分别代表不同岩层)。

读图完成5~7题。

5.图例所示岩层中,岩性最松软的是( )A.Ⅰ B.Ⅱ C.Ⅲ D.Ⅳ6.该处三级陡崖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地壳抬升 D.冰川侵蚀7.下列地貌的形成过程,与图2类似的是( )A.华山陡崖 B.海蚀崖 C.雅丹地貌 D.峡湾地貌上海是世界著名的六大“都市经济圈”之一,具有“东方明珠”的美誉。

在这片肥沃的三角洲上,环境人口容量很大。

读下图,回答8~9题。

8.陕西有“黄帝陵”,河南有“炎帝陵”;但具有“东方明珠”的上海周围却没有留下任何“炎黄足迹”,其原因是( )A.适逢冰期,冻害严重B.间冰时期,洪灾频繁C.秦、淮以南,缺少食物D.江三角洲尚未形成9.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增长速度已大大放慢,甚至停止……,其原因不正确的叙述是( )A.南水北调,导致水流量减少,携带泥沙量也随之减少B.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海浪侵蚀,海岸线退缩C.长江三峡水库截留了大部分来自上游的泥沙D.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工作成绩显著下图为“某内陆湖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 )A.甲处以变质作用为主B.乙处以流水作用为主C.丙处沉积作用形成凹岸D.地层形成顺序是③②①11.据图中信息推测,湖泊( )A.是由于岩层断裂下陷积水形成B.冬季水位高是因气温低蒸发弱C.水位下降,流域面积不断缩小D.对丙河的流量仍具有调蓄作用读下图,回答12~14题。

12.下列关于辽河口海岸线演变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断被侵蚀 B.先侵蚀,后沉积C.不断有泥沙沉积 D.先沉积,后侵蚀13.有人推测图中海岸线还会迅速向南推进,其理由可能是( )A.辽河流域年降水量减小B.辽河入海年径流量增大C.辽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增加D.辽河下游流速变快14.下列关于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研究辽河河口形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GIS技术获取辽河河口形态变化的影像B.利用GPS技术分析辽河河口形态变化规律C.利用RS技术监测辽河河口的形态变化D.利用GPS技术模拟辽河河口形态未来的变化下图是我国某区域示意图,据图回答15-16问题。

15.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处河段水能资源丰富,是修建电站大坝的理想地点B.②处地貌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C.该区域在6-7月份进入梅雨季节D.从③至④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垂直地域的差异16.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B.瓦斯爆炸和井喷事故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图5(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

图5(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

完成17-18题。

17.根据图5(b)中记录的信息判断,卡片中“观测点编号”应为图5(a)中的A.①B.②C.③D.④18.图5(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顺序是A.Ⅰ、Ⅱ、ⅢB. Ⅱ、Ⅰ、ⅢC.Ⅲ、Ⅰ、ⅡD.Ⅲ、Ⅱ、Ⅰ某年3月P地(位置见图7)发生强烈地震,印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

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

据此完成16—17题。

19.图7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环境受本次核物质泄漏影响最大的是A甲地 B.乙地C.丙地D.丁地20.P地位于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图4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

读图回答21-22题。

21.与M点的地形一地层关系相符的是22.与沿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二、非选择题23.(2015·山东济宁一模)下图是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AB截面河谷深邃的原因。

(2)分析CD截面所在河段成为地上河的原因。

(3)若EF截面所在河段中沙洲逐渐向一岸偏移,指出其可能偏移的方向(E岸或F岸),并说明判断依据。

【2016高考试题】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1~2题。

1.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A. 东北坡B. 西北坡C. 东南坡D. 西南坡2. 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A. 温带荒漠带B. 温带草原带C. 热带雨林带D. 亚寒带针叶林带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图1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

读图回答3-4题。

3.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A.①B. ②C.③D.⑤4. 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5.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

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6.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A.黑色玄武岩B.灰色石灰岩C.褐色沉积砂岩D.肉红色花岗岩图10 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7~8 题。

7.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A. ①指化学沉积作用B. ②指搬运作用C. ③指成岩作用D. ④指火山喷发作用8. 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A. 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B. 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 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D. 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图3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读图,回答第9题。

9.平顶海山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9-10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10.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B. 由西向东倾斜C.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D. 由北向南倾斜11.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气候持续性变暖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D.地壳阶段性下沉下图为某河谷地址、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第12、13题。

12.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 向斜东侧大B. 背斜东侧小C. 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13. 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A.甲B. 乙C. 丙D.丁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4-16题。

14.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 反复进退15.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16.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