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3.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特 点
总体上看:
1、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成为君主专制政治的思想基础;
2、地位上升,成为唯一的正统学派;
3、通过控制国家教育与人才选拔标准,影响深远;
思想内容上看:
1、吸收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学说,神化君权;
2、吸收法家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外儒内法,维护君主大一 统的政权。
李斯名片
• 李斯的处世哲学是“老鼠哲学”: •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 荀子的弟子 • 郑国渠(韩国) • 统一文字
四、确立统治地位——汉
董仲舒的 “新儒学”: •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 “大一统”“三纲五常”的 理论,强调神化王权、中央集权和纲常等级。 • 继承先秦儒学 :“礼”“仁”“仁政”“以德为主” 。 适应了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政治需要。
不同点:在人性和伦理观上,孔子主张“性相近”;孟 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论”,并主张礼法 并施,使人变善,与孟子主张有明显分歧。
小结
1、经过孟子与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发展,体系更加 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更加激烈、对富国强兵、变 法革新等需求更强烈、儒家思想虽然逐步摆脱伦 理道德强烈的色彩,更加向政治靠拢,但“迂远 而阔于事”,与诸侯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当 时的影响有限。
3、对社会: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4、对教育:有教无类,贵族不在独享文化教育权
二、初步发展——战国,蔚然大宗
• 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 孟子的主张:
• 1、在政治上:主张“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政在得民” 2、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 和扩充人的善性

• 荀子的主张:
天人感应——从人身为一小宇宙的观点出发,其学说认为: 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 天。古代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 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 所以:汉武帝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

• •
1.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
• •
所以儒学从荀子开始,便痛下决心,革新儒学, 使新儒学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新时代的政治服务。 荀子对孔孟儒学的改造,是以吸收道家思想,特 别是以吸收道家黄老思想的精华为其理论基础的。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观点有何异同
相同点: 特点:包含民本思想,关注现实人生,体现人文精 神,具有古典人文主义性质。 内容:主张“仁”和仁治,以德治国,施政以德。
陆王心学:
陆九渊的主张: 1.“心即理也” ,“心”是万物的本原; 2.“发明本心”,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王阳明主张: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 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的学说,强调道德的自 觉和主宰性。
理学与心学的相同点
范围
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都认为万物本原是理或天理,理在气先。 同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要求人们克服私欲,重视伦理道德修养,维护 封建统治秩序。
2.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确立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4.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5.起用通晓儒学的人参政。
兴办太学的意义
汉武帝时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 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做官。
1.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使非贵族官僚家 庭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入仕; 2.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方 法 论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
加深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差别 “敌机来了” 程朱理 学代表 陆王心 学代表 应该闭目静坐,泰 山崩于前而目不瞬, 不为机声所慑。
马上性本恶”

• •
2、在政治上:主张“礼法并施”
最早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水喻民,以舟 喻君,强调民心的作用。 3、自然观上:主张自然运行有规律“天行有常”, 要“制天命而用之”(不能消极地顺从自然,而要主 动地控制和利用它)

在整个战国时期,儒家的学说一直不为时君世主 所重视。孔、孟、荀三位大师都曾周游列国,宣传儒 学,游学诸侯。但他们的理论与时代需求相去甚远, 故其收效甚微。
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一、春秋时期 二、战国时期
三、秦朝时期 四、西汉时期 五、魏晋隋唐 六、宋明时期
七、明清时期 八、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
九、北洋军阀统治 十、新文化运动
十一、新中国成立至文革 十二、文革结束至今
一、创立——春秋
•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
• •

1、对他人: “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 于人”,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对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五、第二次危机——魏晋隋唐
• 魏晋时,在玄学、佛教思想的冲击下,儒学一度衰弱,玄学 的发展,标志儒道进一步合流。 • 隋唐: “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地位受冲击
六、划时代意义的发展——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 由北宋程颢、程颐创立,南宋朱熹为集大成者。以儒家思 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主张:“ 存 天理,灭人欲” • 1.理是世界的 本原,是天下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 2.“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故要“存天理,灭人欲”。
三、第一次危机——秦焚书坑儒
• 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 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 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 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宰相李斯的建 议,实行“焚书坑儒” •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规定 教育由官府举办, 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
相 同 点 目的
世界 观
影响
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既有利人格建树、 强化民族性格又压抑了人性自由。
理学与心学的不同点
项 目 宇 宙 观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 同 点
理在气先,理在心外 认为“心外无物”“心即 存在的。是客观唯心 理也”,离开人的思想意 主义 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 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