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一)《劝学》理解性默写(78 分)
1.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印证了这句话。

2.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3.《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

在后面又用雕刻的道理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4.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5.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6.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7.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

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8.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9.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10.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11.《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的句
子是:(
)。

12.《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13.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

14.《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

15.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16.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
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 ()”的观点。

17.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
出“()”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18.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
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劝学》中的“ (),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19.荀子在《劝学》中
指出:“(),()”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
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20.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
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1.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
需“就 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 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2.荀子《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
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
26.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正如《荀子. 劝学》中说:“(
)。


23.“(
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24.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 . 劝学》中则用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5.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


)。


27.(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
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
)”形成鲜明对比,
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28. 《劝学》 指出,如果“(
)”,那么就能达到
心备焉”的境界。

29. 《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016 课表全国 1 卷)
30. 《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二)《师说》理解性默写(47 分)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说》中“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择师的标准
是:(


)。

7 . 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
的?(
)。

8 . 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否则,就会像韩愈在
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

9. 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


10. 《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11. 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这就造成了两种截
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
12 . 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的句子
是:“(
)。


13 . 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 ,这与《师说》
中“(


14 . 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之后,提出了择师的标准是“
)”。

15 . 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
为师;而“()”。

16.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了两句慨叹:“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7.《师说》中,韩愈认为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18. 《师说》中,士大夫们不能相互为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 “道相似”,自认为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 (),()”的尴尬状况。

19. 在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所以师与弟
子的关系是相对的,不过是“ (),()”的缘故。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 文本。

方便
更改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