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劝学》理解性默写(第一层级)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劝学》中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外还有冰,,。

也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4.一块木头即使直到“”程度,用一种火烤的方法也会使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5.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6.“,,”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9.即使极力眺望远方,也不如借助地势的改变来拓宽视野“,。

”荀子用这两句话说明要善于借助外力提升自己。

10.《劝学》中说想要别人快速找到自己就“,”即使原本的肢体没发生任何改变,也会有好的效果“,。

”11.《劝学》中说声音借助风力会增强传播效果,听的人自然也听得清晰“,,。

”12.《劝学》中说虽然脚力不佳,但只要借助车马,一样可以轻松到达远方“,,。

”13、《劝学》中以“借船渡水”为喻说明善于凭借外物来达到目标的句子是“,,。

”14.“”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6、《赤壁赋》中写到“舞幽壑之潜蛟”蛟龙非深渊不潜,因此《劝学》以蛟龙生渊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17.《劝学》中点明人要实现自己境界的提升就要不断积累的句子是“,,。

”18.《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19.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好马与劣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20.如果不持之以恒,即使容易做到的事情也不会成功。

正如《荀子.劝学》中说:,;反之则会取得成功,。

”21.“,,”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师说》理解性默写第一层级试题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 ,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

”4.《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5.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 ,________。

”7.《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

8.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______ ”,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_________,__________ ”。

9.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0.“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致。

《劝学》第二层级默写1.荀子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的观点,同时也说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活到老学到老,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4.“,”,通过“木”、“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过”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6.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7.“”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9.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10.只有坚持,才会成功。

正如《荀子.劝学》中说:“,; , 。

”1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的“用心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2.《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又用好马劣马的比喻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的句子是:“,;,。

”13.强调君子与普通人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师说》第二层级默写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说中“,,。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聪明人做出糊涂事来,“,吾未见其明也。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8.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9.《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

10.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

1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12.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1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14.《师说》中说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阿房宫赋》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

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2.《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

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

3.用倒置式的暗喻。

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

4.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

5.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

6.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7.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呜呼! ,;,。

”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14个字“,,,!”简明扼要地交代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和篇首“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气势构成鲜明的对比。

9.作者表达人人都想过好的生活,老百姓和统治者是一样的心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句子是:“,。

”10.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

”11.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王朝的历史教训,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

”12.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揭露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15.《阿房宫赋》中,写秦始皇迅即垮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做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