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释,联,悟,诵”等学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具:高山流水等古曲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同学们,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可能是一首歌、一幅画、甚至一件不起眼的工艺品。
第八组课文将带我们走进艺术百花园,感受艺术的魅力。
首先,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用心去倾听一段高雅的音乐,想想你仿佛看到什么景象?听到什么声音?闻到什么气息?心里有怎样的感受?(点击古琴)学生认真倾听后自由说感受。
师:刚才同学们边听音乐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体会,并表达出来,这是很好的理解方法。
(师边说边板书:展开联想和想象)其实我们不仅欣赏音乐
可以运用这种方法,阅读文章、欣赏图画时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去体会,而且,写文章时我们还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表达,(板书:学习作者
表达的方法)请齐读。
这就是我们这组课文的阅读训练重点之一,同时另一个训练重点就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板书)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就是著名古筝曲《高山流水》,你知道吗,关于这首曲子还有一段动人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古文、也叫文言文]板书:文言文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一篇文言文,名叫——《杨氏之子》
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啦?(师出示幻灯片:读释联悟诵)
今天我们继续运用这样的方法学习《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读不通顺的地方可结合注释想想该怎么读。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一会点评、正音。
3、谁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进步?那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教师适时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
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出示重点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4、读古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它的节奏和韵律美(师出示隔断文)。
但停顿不等于断开,要把尾音拖长就更有韵味了。
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5、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都按捺不住了,给老师一个展示的机会行吗?(师范读)
6、怎么样?老师读得还可以吧?愿不愿意和老师PK一下?
7、指名与老师赛读。
师及时点评肯定。
(如:老师最喜欢你洪亮的声音,最欣赏你自信的姿态。
)
8、生小组赛读。
9、全班齐读。
小结:读得太好了,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
过渡: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对课文内容有哪些了解?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1、理解课题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
总结学习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2)伯牙为谁而绝弦?(板书:伯牙钟子期)
2、理解大意。
过渡: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1)自读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2)班上汇报交流:
师点拨: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
那既然是表赞叹的语气词,我们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出示重点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一句指名读)
3)“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
(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现象。
)
谁能用赞叹的语气读这句话?练读
4)刚才你们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教师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可见中国的汉字是多么丰富、多么富有魅力呀!)5)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同学听,看谁讲的生动?
3、感悟知音
1)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他们是什么关系?(板书:知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
3)看图:此时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
他们互相的欣赏着,互相的赞美着。
4)善听的子期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吗?还听出了什么?(还听出了伯牙像山一样的宏伟志向,像海一样的博大胸怀)
点拨: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像伯牙这样一个大智大仁之人,纵情山水之间,把自己的一腔情怀流诸于指间弦上,那抒发的是自己宏伟的志向和博大的胸襟呀!
4、想象说话
1)善鼓琴的伯牙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
他还可能表现什么?
2)假如你就是善听的子期,让我们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把你听到的、想到的,试着用课文中的方式表达出来好吗?
出示句型练习:
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
3)正是这样,所以文中说——出示句子“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生齐读。
师:这才是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真知己呀!
4)有道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初遇子期时,不相信一个山野樵夫能如此精通音律,便百般试探,结果子期都能心领神会,并一一解出其中神韵。
伯牙终于觅到知音,他此时的心情会是怎样呢?(生自由回答)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
5)师:有史料是这样描绘的——出示“拓展一”
6)引导生齐读前一部分——出示幻灯。
5、点明中心
1)引:是啊!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此时的伯牙与子期,他们是多么兴奋与激动,聊不完的话,续不完的情,于是双双相约,明年此时此地不见不散。
然而,世事难料,那个世上最懂我的人已经去了,怎不令我痛断肝肠,出示:子期死……终身不复鼓。
请生再读
2)世间风情千千万,借用柳永《雨霖铃》里的一句话说“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伯牙“纵有万种神韵,更向何人弹”哪!从此后,也只能“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了,所以,古琴啊,古琴,留你何用?请同学们带着这样悲痛欲绝的心情再读这句话。
3)伯牙断绝了琴弦,也断绝了名誉、地位,从此后,富贵如云散,名利成枉谈,只有明月清风相伴,高山流水相依,剩下的只有无边的寂寞了。
出示子期死后,伯牙于墓前悼念,曾写下一首短歌,(出示拓展二,配乐诵读):忆惜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4)请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再读最后一句
五、总结拓展:
1师:一段凄美的友情佳话千古流传,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还曾这样写道——(出示拓展三)“摔碎瑶琴风尾寒。
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
2师:其实,在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中,像这样歌颂友谊或相知的诗句还有很多,说说你积累的歌颂友情、知音的诗句或名言。
3引导背诵:
师: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琴为知音者弹”。
我们动容于千古知音的同时,更感叹于作者的独具匠心,他仅仅用了7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段凄美、动人的情感故事,而且,作者运用了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热情地歌颂了伯钟之间的真挚深厚的友谊,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知音的可贵。
这么美的文章想不想把它背下来呀?
让我们在《高山流水》的优美乐曲中练习背诵课文吧。
结语:都说知音最难觅,但我想,如果你敞开心扉,坦诚相待,一定能找到你的知音,希望大家都能觅到这样“士为知己者死,琴为知音者弹”的肝胆相照的挚情好友。
4拓展练习:学习两篇文言文了,现在你觉得文言文好不好?难吗?那我们再来读两篇文言文。
运用这五步阅读法自主学习。
(出示拓展练习)六:课后作业
将课文内容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写在日记上。
25伯牙绝弦
知音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情感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