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优秀课例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理解文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 揭题解题
1.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歌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些诗句,你会读吗?请大家试着读一读吧!(士为知己者死。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人身得一知己足矣。
酒逢知己千杯少。
)
2.你有什么发现吗?这些诗句都是关于什么的?(知音)
3.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
(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
4.齐读课题。
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
5.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一)学习目标:
1、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二)为了使同学们的学习更有方向性,老师给同学们一点提示:
自学提示:
1.读通课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3.伯牙为什么要绝弦?遇到不会的地方用“——”标出,可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
时间:四分钟
方式:小组合作学习
三、合作交流,感悟“知音”
(一)理解文意
1. 出示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你是否发现有一个词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好几次?这几个“善”字的意思是否一样?“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善于,擅长,太棒了!真好!太妙了!)
3.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4.学生用自己的话在班内逐句交流古文意思。
5.课文的大意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于欣赏。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掌称快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
6.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二)品读课文
同学们,刚才老师说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三)知音相遇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2.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3.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4.补充资料: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听到的都是那些毫无价值的、没有意义的、空虚的、肤浅的赞美,但却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他独自一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却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5.此时伯牙心情怎样?(高兴)
6.钟子期是怎样称赞伯牙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7.想象说话。
“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钟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
想象一下,俞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皎皎明月、潇潇春雨、瑟瑟秋风……)
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指名回答:(三人)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8.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
琴声也懂,志向也懂,胸怀也懂。
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9.“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10.“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再次感受伯牙和子期的高兴,伴随《高山流水》的乐曲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四)知音之死
1、无奈事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补充资料:伯牙和子期多么想像高山和流水一样相伴相随永不分离,他们相约来年再相见,一年以后伯牙乘着一叶扁舟来到去年相见的地方的时候,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
期冰冷的墓碑。
2、此时伯牙心情怎样?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子期死,伯牙为什么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子期死,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
意味着他又要回到以前那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4、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 你读懂了什么?
(2)人生无常,阴阳两隔,你能把此时伯牙的心情读出来吗?
(3)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你能体会伯牙的心情吗?谁来读好这句话?
5、多么悲壮的一幕啊!此时的伯牙已经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谁再读读这句话?
6、碎的只是琴吗?断的只是弦吗?伯牙的琴碎了,伯牙的心也碎了。
谁还想读一读?
7、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的伤痛和悲怆读好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视频播放朗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
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4.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首动人的乐曲,这首曲子就是《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
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
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五、课外作业,巩固运用
必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选做(从以下题中,选择一道完成):
一星级:听一听乐曲《高山流水》。
三星级: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五星级: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板书设计:
伯牙-善鼓-所念-绝弦
25 伯牙/绝/弦知音难觅
子期-善听-必得- 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