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
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
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①,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江》)【注】①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________②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③心窃乐之________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3)【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4)【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答案】(1)靠近;情趣;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确实(果真;实在)(2)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3)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4)【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意”这里是情趣的意思;“乐”属于此类活用,这里是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诚”属于古今异义词,这里是“真、实在”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乐:乐趣;得:领会;寓:寄托。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过访:拜访;久:凑足音节,无意义,不译。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3)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的联系即可从中筛选出如下答案: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4)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的抒情句和议论句即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从【甲】段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由【乙】段“心窃乐之”“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可以看出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故答案为:⑴靠近;情趣;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确实(果真;实在)⑵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⑶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⑷【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⑷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
【参考译文】昨日游于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竹子数千株,竹林其间建有茅屋,隐隐有棋声,有茶香从中飘扬而出,心底为之暗暗高兴。
第二天,路过并前往拜访那户人家,看见琴、书、茶几、坐席等一应用具都是一尘不染,泛发出一片豆绿的色彩,大约是竹子的翠绿光芒映射到其上的缘故。
静静地坐了许久,从竹叶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见了青翠的山和宽阔的大江,江上飘荡着帆船和鱼艇,又有一丛丛的芦苇洲,耕作着的人,有前来送饭的妇女,还有两个在沙滩上嬉戏的小孩儿,狗则谨慎地立在岸旁,就像一个守护着的人,这简直就是小李将军的画中之意,悬挂在竹枝和竹叶间。
从外面望里面,是一种感受;从里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我认为,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呢。
2.文言文阅读与程秀才①【北宋】苏轼某启。
去岁僧舍②屡会,当时不知为乐,今者海外③岂复梦见。
聚散忧乐,如反覆手,幸而此身尚健。
得来讯,喜侍下清安,知有爱子之戚④。
襁褓泡幻⑤,不须深留恋也。
仆离惠州后大儿房下亦失一男孙亦悲怆久之今则已矣。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⑥,大率皆无耳。
惟有一幸,无甚瘴⑦也。
近与小儿子结茅数椽居之,仅庇风雨,然劳费已不赀⑧矣。
赖十数学生助工作,躬泥水之役,愧之不可言也。
尚有此身,付与造物⑨,听其运转,流行坎止⑩,无不可者。
故人知之,免忧。
乍热,万万自爱。
不宣。
(选自《苏轼文集》)【注释】①程秀才:程天侔,苏轼在惠州时的朋友。
②僧舍:指嘉佑寺,苏轼在惠州时的家居之地。
③海外:当时苏轼被远贬到海南岛儋州,故称“海外”。
④侍下:代指父母。
爱子之戚:指程夭侔之子新亡。
⑤泡幻:指死亡。
⑥悉数:全部说完。
⑦瘴: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之气。
⑧不赀(zī):不可计量。
⑨造物:造物者,指天帝。
⑩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险即止。
(1)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然亦未易悉数/然则何时而乐耶B. 故人知之,免忧/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C. 聚散忧乐,如反覆手/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D. 惟有一幸,无甚瘴也/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2)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仆离惠州后大儿房下亦失一男孙亦悲怆久之今则已矣(3)请补写下面句子省略的内容。
赖十数学生助工作,①躬泥水之役,②愧之不可言也(4)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在信的开头回忆了与程秀才的相聚之乐,感慨当时不懂珍惜,如今却无法相见。
B. 苏轼在得知朋友程秀才失去襁褓中的爱子而悲伤时,劝慰他不必太过留恋,太过悲伤。
C. 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儋州后,生活极其不易,一无所有,苏轼为此感到十分悲伤难过。
D. 苏轼与小儿子建造房子,并得到学生的帮助,但他也因学生躬身泥水之劳而深感愧疚。
(5)结合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
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答案】(1)D(2)仆离惠州后 /大儿房下亦失一男孙/ 亦悲怆久之/ 今则已矣。
(3)①学生;②仆(我、吾)(4)C(5)苏轼到海南后,列举“食无肉”等“六无”以至数不尽的“无”,可见其遭遇相比之前在黄州、惠州更差,再没有可以提起生活兴趣的事了。
║但是,苏轼却以一“无”殿后:“惟有一幸,无甚瘴也”!且再加上“惟有一幸”,苏轼之奇,尽在其中,足以看出苏轼的乐观与豁达。
【解析】【分析】(1)A然而;既然这样。
B老朋友;因此。
C快乐;快乐。
D只有;只有。
(2)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离开惠州后,大儿子那一房也失去了一个孙子,我也非常的悲痛,但现在好多了。
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仆离惠州后 /大儿房下亦失一男孙/ 亦悲怆久之/ 今则已矣。
(3)结合语境理解,苏轼被贬到海南后,盖了几间茅屋居住。
这些房屋是依靠几十个学生帮忙盖的,哪些学生亲自劳动。
让苏轼感到惭愧。
据此答题即可。
(4)ABD理解正确。
C 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儋州后,生活极其不易,一无所有,但苏轼并不为此感到十分悲伤难过,而是非常达观,庆幸自己还有健康的身体。
(5)首先要理解“无”字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其表达了苏轼什么样感情。
“无”没有。
结合句意分析,苏轼到海南后,吃饭没有肉,生病没有药,居住没有房屋,出门在外没有朋友,冬天没有炭火,夏天没有寒泉,这里列举“六无”以至数不尽的“无”,可见其在海南的生活之苦。
但是,苏轼却庆幸自己有一幸,即“惟有一幸,无甚瘴也”,苏轼能在不幸中看到幸运的地方,看到生活中好的方面,足以看出苏轼的乐观与豁达。
故答案为:⑴ CD;⑵仆离惠州后 /大儿房下亦失一男孙/ 亦悲怆久之/ 今则已矣。
⑶ ①学生;②仆(我、吾)⑷ C;⑸苏轼到海南后,列举“食无肉”等“六无”以至数不尽的“无”,可见其遭遇相比之前在黄州、惠州更差,再没有可以提起生活兴趣的事了。
║但是,苏轼却以一“无”殿后:“惟有一幸,无甚瘴也”!且再加上“惟有一幸”,苏轼之奇,尽在其中,足以看出苏轼的乐观与豁达。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⑵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⑶本题考查理解句意的能力。
答题时只要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即可知省略的内容。
⑷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⑸此题考查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系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