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1.腹痛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1.腹痛
中脏虚寒
• 2、治法: •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 3、方药: • 小建中汤。 • 桂枝、饴糖、生姜、大枣:温中补虚; •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四)饮食停滞
• 1、辨证依据 • (1)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 • (2)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粪便奇臭, 或大便秘结; • (3)苔厚腻,脉滑。 • 具备(1)+(2)或(1)+(3)均可确诊。
• 从辨证治疗及拟方用药方面,开创了治疗腹痛之 先河。
源流
• 4龚延贤《寿世保元》把腹痛归纳为寒、热、虚、 实四类,可谓提纲挈领 • 5清·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总结前人治疗腹痛的 经验,认为腹痛“在脏者,以肝、脾、肾为主,在 腑者以肠胃为先”,治法强调以“通”为主,或 “通”、“补”兼施,迄今仍为临床所效法
饮食停滞
• • • • • • • 2、治法: 消食导滞。 3、方药: 枳实导滞丸。 大黄、枳实、神曲:消食导滞; 黄芩、黄连、泽泻:清热化湿; 白术、茯苓:健脾和胃。
气机郁滞
• 1、辨证依据 • (1)脘腹疼痛,胀满不舒,攻窜两胁; • (2)痛引少腹,时聚时散,得嗳气矢气则舒, 遇忧思恼怒则剧; • (3)苔薄白,脉弦。 • 具备(1)+(2)或(1)+(3)均可确诊。
诊断
• • • • 2、病程:有长有短,起病有缓有急。 3、诱因:饮食、情志、受凉等 4、辅助检查:腹部X线、腹部B超等。 5、排除外科、妇科腹痛。
(二)鉴别诊断
• 1、胃痛 • 胃痛 常相 心下胃脘,伴恶心、嗳气等 • 腹痛 互见 胃脘以下,伴便秘、泄泻等
鉴别诊断
• 2、与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鉴别 • 许多内科疾病常伴有腹痛的表现,但此时腹痛只 是该病的一个症状,而非其本病的特征。
一 概述
• (一)定义 • 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 表现的病证。
(二)源流
• 1、《内经》: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 其发生与脾、胃、大小肠、膀胱等脏腑相关。
源流
• 2、《诸病源候论》对腹痛病机论述较详尽,认 为腹痛由于“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源流
• 3、张仲景: • 诊法上创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 为实”; • 拟定了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治疗不同病因所 致的腹痛;
• 2、辨性质: • (1)实痛:痛势急剧,痛时拒按,痛而有形, 痛势不减,得食则甚。 • (2)虚痛:痛热绵绵,喜揉喜按,时缓时急, 痛而无形,饥而痛增。
• (3)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 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 • (4)热痛:腹痛急迫,痛处灼热,时轻时重,腹 胀便秘,得凉痛减,痛在脐腹。 • (5)气滞痛:腹痛胀满,时轻时重,痛处不定, 攻撑作痛,得嗳气矢气则胀痛减轻者。
• (6)血瘀痛: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 处拒按,入夜尤甚。 • (7)伤食痛:脘腹胀满,嗳气频作,嗳后得舒, 痛甚欲便,便后痛减。
3、辨部位
• • • • (1)大腹疼痛:脾胃、大小肠; (2)脐腹痛:虫积; (3)胁腹、少腹痛:厥阴肝经; (4)小腹痛:膀胱。
﹙二﹚、治疗原则
• • • • 1、治疗原则: (1)“通”则不痛: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2)审证求因,辨证用药:明辨寒热虚实。 (3)标本兼治:通非通下,不可单纯泻下,辅 以理气通导之品;不可过用香燥,中病即止;虚 痛宜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 (4)久痛入络:加辛温活血剂。
寒邪内阻
• 2、治法: • 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 3、方药: •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 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 • 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
湿热壅滞
• 1、辨证依据 • (1)腹部胀满疼痛,痞满拒按,大便秘结或溏 滞不爽。 • (2)胸闷不舒,烦渴引饮,身热自汗,小便短 赤。 • (3)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 具备(1)+(2)或(1)+(3)均或确诊。
湿热壅滞
• 2、治法: • 通腑泻热。 • 3、方药: • 大承气汤。 • 大黄:苦寒泻热,攻下燥屎; • 芒硝:咸寒软坚,清燥破结; • 厚朴、枳实:破气导滞,消痞除满。
中脏虚寒
• 1、辨证依据 • (1)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 按,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 • (2)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胃纳不 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 • (3)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 具备(1)+(2)或(1)+(3)均可确诊。
谢谢
课堂测验
• 1、开创治疗腹痛之先河的医家是: • A、王清任;B、张山雷;C、张仲景;D、王肯 堂;D、张锡纯 • 2、中脏虚寒型腹痛的主方是: • A、大建中汤;B、补中益气汤;C、附子理中 汤;D、小建中汤;E、四逆汤
• 3、金某,男,25岁,因暴饮暴食,脘腹胀满疼痛, 拒按,嗳腐吞酸,舌苔腻,脉滑实。治则应为: • A、消食导滞;B、理气导滞;C、行气活血;D、 健脾和胃;E、消食和胃 • 4、患者脘腹疼痛,胀满不舒,得嗳气矢气则舒, 遇忧思恼怒则剧,苔薄脉弦,治疗可选用: • A、天台乌药散;B、木香顺气丸;C、逍遥散;D、 柴胡疏肝散;E、枳实消痞汤
病例讨论
• 1、患者刘某,男,35岁。腹痛胀痛3天,伴有 胸闷,烦渴,便秘,身热自汗,腹部痞满拒按, 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滑数。 • 请分析本例的中医诊断、辨证、治则与方药。
• 2、李某,男,57岁。述腹部当脐腹剧痛拒按,得 食更甚,二便正常,舌苔黄腻,脉沉弦。某医从肝 郁气滞治疗,处方用柴胡、枳壳、青皮、当归、白 芍、川楝、木香、佛手等,服药三剂,腹痛有增无 减,且见吐血。 • 问:A、从肝郁气滞论治为何腹痛增且吐血? • B、你认为本例应如何辨证施治?
• 5、腹痛的病因有: • A、外感时邪,内伤于里;B、饮食不节,肠胃受伤; C、情志失调,气滞血瘀;D、阳气素虚,脏腑失煦 • 6、腹痛的虚痛,应以何为法? • A、温中补虚,缓急止痛;B、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C、温中健脾,活血化瘀;D、温补脾胃,缓急止痛; E、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 7、刘某,男,21岁。腹痛拒按,大便五日未排, 胀满不舒,烦渴引饮,口臭,自汗,小便短赤,苔 黄,脉洪数。最佳治疗方: • A、润肠丸;B、麻子仁丸;C、大承气汤;D、更 衣丸;E、六磨汤ຫໍສະໝຸດ 二 病因病机 • 1外感时邪
• • • • 寒凝气滞 伤于暑热 寒郁化热 湿热壅滞 传 导 失 职 腑 气 不 通 腹
痛
2、饮食不节
• • • • • • • 损伤脾胃 脾 气 腑 失 机 气 腹 健 失 不 痛 运 调 通
暴饮暴食
饮食停滞
肥甘厚腻
酿生湿热 饮食不洁 过食生冷 寒湿内停
3、情志失调,气滞血瘀
瘀血阻滞
• • • • • • • 2、治法: 活血化瘀。 3、方药: 少腹逐瘀汤。 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 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化瘀止痛; 小茴香、肉桂、干姜:温经止痛。
五、预后转归
• • • • (1)体质好,病程短,正气足:预后好; (2)体质差,病程长,正气不足:预后差; (3)身体羸瘦,正气日衰:难治; (4)腹痛暴急,伴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 欲绝为虚脱,当积极抢救。
• • • • 抑郁恼怒 忧思伤脾 气滞日久 跌仆手术 肝失条达 肝脾不和 气滞血瘀 络脉瘀阻 腑 气 不 通
腹 痛
4、阳气素虚
• • • • 素体脾阳不振 过服寒凉伤阳 肾阳不足 肾失温煦 脾阳衰惫 脏腑失温 脏腑失养 脏腑虚寒 腑 气 不 通
腹 痛
三 诊断
• ﹙一﹚诊断:
• 1、部位: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包括脐腹、 肋腹、小腹、少腹。
鉴别诊断
• (1):痢疾: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 (2):霍乱:吐泻交作。
• (3):积聚:腹中包块。
• (4):臌胀:外形胀大,脉络显露。
四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 1、辨急缓 • (1)急性腹痛:突然发病,腹痛较剧,伴随症状 明显,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等引起。 • (2)慢性腹痛:发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绵绵, 痛热不甚,多因内伤情志,脏腑虚弱,气血不足所 致。
• • • • • •
注意事项 (1)寒痛:注意保温; (2)热痛:忌食肥甘厚腻,醇酒辛辣; (3)食积:节制饮食; (4)气滞:心情舒畅; (5)虚痛:进易消化食物。
(三)分证论治 寒邪内阻
• 1、辨证依据 • (1)急起腹痛,剧烈拘急,遇寒尤甚,得温痛 减。 • (2)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 长,大便尚调。 • (3)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紧。 • 具备(1)+(2)或(1)+(3)均可确诊。
医道虽繁‘而可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腹
痛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韩华刚
• 本节内容为4个课时。 • 教学目的 了解腹痛的定义、历史沿革、范围、 预防与护理;熟悉腹痛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及类 证鉴别;掌握腹痛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及分型论 治。
• 教学内容 腹痛的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及类证 鉴别、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护理等。 • 教学重点 掌握腹痛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分 型论证。
(三)范围
• 1、本节讨论内科腹痛,外科、妇科不在本节范 围。 • 2、痢疾、霍乱、积聚、臌胀、虫证等病证出现 的腹痛症状,参考有关章节。 • 3、西医学的内科腹痛如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 挛、不完全性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 性紫癜、肠道激惹综合征、消化不良性腹痛、输 尿管结石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可参考本节 辨证治疗。
气机郁滞
• • • • • • • 2、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3、方药: 柴胡疏肝散。 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川芎:行气活血。
瘀血阻滞
• • • • • 1、辨证依据 (1)少腹疼痛,痛势较剧,痛如针刺; (2)甚则腹有包块,经久不愈; (3)舌质紫暗,脉细涩。 具备(1)+(2)或(1)+(3)均可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