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04-06腹痛

中医内科学-04-06腹痛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
梗阻、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肠易激综合 征、消化不良性腹痛等疾病,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 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腹痛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禀赋不 足,导致气机郁滞,脉络痹阻或经脉失养,而致不通 则痛或不荣则痛。
(一)病因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常用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 痛。 若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为寒气上逆者,用附子粳 米汤温中降逆;若腹中冷痛,身体疼痛,内外皆寒者,用乌头 桂枝汤温里散寒;若少腹拘急冷痛,寒滞肝脉者,用暖肝煎温 肝散寒;若腹痛拘急,大便不通,寒实积聚者,用大黄附子汤 以泻寒积;若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者,为肾阳不足,寒邪内侵,宜通脉四逆汤以温通肾阳。
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卷之十七》将腹痛分寒热、死血、食
积、痰饮、虫积等类,并对不同腹痛提出鉴别,“气血、痰水 、食积、风冷诸症之痛,每每停聚而不散,惟虫病则乍作乍止 ,来去无定,又有呕吐清沫之可验”。金元时期,李东垣强调 对不同部位的腹痛,当用不同的治法,《东垣试效方· 心胃及腹 中诸痛论》指出“腹痛有部分,脏腑有高下,治之者亦宜分之 ”,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剂。<<古今医鉴· 诸痛》提出治疗腹 痛:“是寒则温之,是热则清之,是痰则化之,是血则散之, 是虫则杀之,临证不可惑也。”清代唐容川《血证论· 腹痛》日 :“血家腹痛,多是瘀血,另详瘀血门。然亦有气痛者,以失 血之人,气先不和……宜逍遥散加姜黄、香附子、槟榔、天台乌 药治之。”王清任提出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 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


(二)病机
腹痛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肝、大小肠,并与足少阳、足三阴、手
足阳明、冲、任、带脉等担差‰基杰病飙势笺祝有黼脉缮辩隘;幂通黜 痛趱!戆养,不荣则痛。腹痛的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分。病理因素主 要有寒凝懒。愈积。氧滞、血瘀。寒邪客久,郁而化热,可致郁热内结 ;气滞作痛日久,由气及血,血行不畅,可成瘀血内阻;至于寒热并见 ,虚实夹杂,气滞血瘀者,亦属常见。外感寒热,内伤饮食、情志,以 及跌仆等原因,皆可导致脏腑气机不利,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滞而出 现实痛;气血不足,阳气虚弱,则脏腑经脉失于温养,气血运行无力而 成虚痛。 若急性腹痛,治疗不及时或不当,气血逆乱,可致厥脱之变;若湿热蕴 结肠胃,蛔虫内扰,或术后气滞血瘀,可致腑气不通;气滞血瘀日久,可 变生积聚。
学习要点:

胃痛的概念,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痞满的概念,辨证 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呕吐与反胃的鉴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 治;呃逆的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噎膈的概念,与梅核气的鉴别,分证论 治;腹痛的病机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泄泻与痢疾、霍乱的鉴别, 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概念,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便秘的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1.寒邪内阻
症状:腹痛拘急,急迫剧烈,得温痛减,遇寒痛甚,
恶寒身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尚 调。舌苔白腻,脉沉紧。

病机析要:寒邪入侵,阳气不运,脉络痹阻,故腹 痛暴急,得温则寒散而痛减,遇冷则寒凝而痛甚;中 阳未伤,运化正常,大便自可;小便清长、口淡不渴 是里无热象。


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枳实导滞丸。

常用大黄、枳实、神曲消食导滞;黄芩、黄连、泽 泻清热化湿;白术、茯苓健脾和胃;尚可加木香、莱 菔子、槟榔以助消食理气之力。 食滞较轻可用保和丸消食导滞;若为寒食积滞者, 去黄连、黄芩,加干姜以温中散寒;恶心呕吐加陈皮 、姜半夏降逆止呕。



(二)鉴别诊断
1.胃痛 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烧心、泛酸、恶 心、嗳气等症状;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多伴有便秘、泄泻、 腹胀等症状。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 胃痛有时也有腹痛的表现,如两症同时出现时,须辨明以何者 为主。 2.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许多内科疾病常伴有腹痛的症状, 但均以其本病特征为主。如痢疾之腹痛,与里急后重、下痢赤 白脓血并见;霍乱之腹痛,伴有吐泻交作;积聚之腹痛,以腹 中包块为特征;鼓胀之腹痛,以腹部外形胀大为特点等;而腹 痛病证,当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当然,有些内科疾病常以 腹痛为初起见症,应特别注意。

依据脾胃的生理和病机变化特点,将胃痛(吐酸、 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泄泻、痢疾 、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脾胃病证的发生与感受外 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薄弱等密切相关,其 治疗强调胃以通为用,脾以升为健,恢复脾升胃降的 正常功能。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 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

3.饮食停滞
症状: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或 恶心呕吐,痛而欲泻,泻后痛减,大便臭秽如败卵, 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病机析要:食滞内停,气机阻滞,故脘腹满痛拒按 ;浊气上逆,故厌食呕恶而嗳腐吞酸;食滞中阻,运 化无权,故腹痛而泻;泻则食减邪消,故泻后痛减; 宿食腐败,化生湿热,则大便臭秽如败卵;宿食燥结 生热,故大便秘结。

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与 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用,以降 为顺,与脾相表里,共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 ,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 赖脾胃运化水谷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 纳、运化、升降、调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 煦则运化健旺。胃喜润恶燥,不仅需阳气的温煦,更 赖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胃气 通降。故脾阳(气)易虚,而胃阴易亏。脾的运化水谷 精微功能减退,可出现纳呆、便溏、腹胀、倦怠、消 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可产生湿、痰、饮等 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 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胃气壅滞,而 发生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 ,可致暖气、恶心、呕吐、呃逆等。小肠司受盛、化 物和泌别清浊之职,大肠则有传导之能,二者又皆隶 属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降浊。

2.湿热壅滞
症状:腹部疼痛,胀满拒按,大便秘结,或黏滞不 爽,胸闷不舒,烦渴引饮,身热汗出,小便短赤。舌 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病机析要:湿热壅滞,腑气不通,故腹痛拒按,胀 满不舒;湿热壅滞,熏蒸于内,故身热尿赤;湿热伤 津,传导失常,故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 ;热迫津液外泄,则汗出。


治法:通腑泄热,行气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 常用大黄苦寒泄热,攻下燥屎;芒硝咸寒润燥,软坚破结; 枳实、厚朴苦辛行气,燥湿破滞。 若燥结不甚,湿热较重,大便不爽者,可去芒硝,加栀子、 黄芩、厚朴、枳实破气导滞,消痞除满。若痛引两胁,可加柴 胡、白芍、郁金、青皮、陈皮以疏肝止痛;若少阳阳明合病, 腹痛剧烈,寒热往来,恶呕吐,大便秘结者,可用大柴胡汤; 若小腹右侧疼痛,为肠痈者,可用大黄牡丹汤。
1.外感时邪外感六淫,如风、寒、暑、热、湿等邪气,侵入腹中,均 可引起腹痛。如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素问-举 痛论》日:“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 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 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如伤于暑热或湿热,或寒邪不解,郁 而化热,致湿热壅滞,传导失职,腑气不通而发生腹痛。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伤及脾胃,食滞内停;恣食肥甘厚腻辛辣,酿 生湿热,蕴蓄肠胃;误食馊腐,饮食不洁,或过食生冷,寒湿内停等, 均可损伤脾胃,阻遏脾阳,气机失调,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另外 ,饥饱不调,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不足,脏腑经络失于濡养,亦可致腹 痛。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主要表现为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急性 腹痛,疼痛较剧;慢性腹痛一般不甚剧烈。内科腹痛腹部按 之柔软,压痛较轻,无肌紧张及反跳痛。 2.起病有急有缓,其痛发或加剧常与饮食、情志、受凉 等因素有关。 血、尿、便常规检查,血尿淀粉酶测定,电子胃镜、肠镜 、腹腔镜,腹部x线、CT、B超等检查有利于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腹痛性质实痛一般痛势急剧,痛时拒按。其中,腹痛 拘急,暴作,痛无间断,遇冷痛剧,为寒痛;腹痛急迫,痛 处灼热,腹胀便秘,为热痛;腹痛胀满,时轻时重,痛处不 定,为气滞;腹部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 入夜尤甚,为血瘀;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呕恶 厌食,为伤食。虚痛一般痛势绵绵,喜揉喜按,时缓时急, 痛而无形,饥而痛增。 2.辨腹痛部位大腹疼痛,多为脾胃、大小肠受病;脐腹 疼痛,多为小肠病变或虫积;胁腹、少腹疼痛,多为厥阴肝 经受病;小腹疼痛,多为膀胱病变。

3.外科、妇科腹痛内科腹痛亦可有发热症状,但一般
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不剧,压痛不明显,腹部柔软 ,痛无定处;外科腹痛多先腹痛后发热,疼痛剧烈, 痛有定处,压痛明显,伴有肌紧张和反跳痛。另外, 女性患者应与妇科腹痛相鉴别,妇科腹痛多在小腹, 与经、带、胎、产有关,如痛经、流产、异位妊娠、 输卵管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等,应及时进行妇科检 查及B超等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中医内科学
第四章 脾胃系病症
第一节 胃痛 第二节 痞满 第三节 呕吐 第四节 噎膈 第五节 呃逆
第六节 腹痛
第七节 泄泻 第八节 痢疾
第九节 便秘
学习目的:
掌握脾胃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 、泄泻、痢疾、便秘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3.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滞而痛; 或忧思伤脾,或肝郁克脾,肝脾不和,气机不利,腑气失于通 降而发腹痛;或气滞日久,血行不畅,气血郁于腹中,脉络不 通,而致腹痛。 4.跌仆手术跌仆损伤,络脉瘀阻,或腹部手术,均可损伤腹 部脉络,或导致出血,形成瘀血,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腹痛 。 5.阳气素虚素体脾阳不振,或过服寒凉之品,损伤脾阳,渐 致脾阳衰惫,气血不足,不能温养脏腑,而致腹痛;甚至久病 肾阳不足,脏腑虚寒,失于温煦而致腹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