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文化背景
1.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文化因素
(1)语言政策
人们有意识地影响语言的功能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结构发展的一套
措施。
国家、阶级、政党或任何社会团体社会派别实施的这些措施是为了实现它们的目的而执行的总政策一部分。
语言政策可能是建设性的:建设性的语言政策以促进国家政治社会的稳定和谐,扩大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为目标。
从现代各国语言政策的决策者的主观愿望来看,应该是愿意取得建设性成果的。
语言政策可能是破坏性的:决策者另有打算,或总政策取向,或决策者们对文化背景的掌握不够全面,制定出破坏性的政策。
依据政策的颁布者可分为:
中央政府的语言政策:规定的各项措施具有法律效力,人人必须遵循。
非中央政府的语言政策:地方政府或个别政党、社会派别实行的语言政策,约束能力有限。
依据某事某地语言使用的总格局
单语国家的语言政策:比如日本、挪威。
多语国家的语言政策:比如苏联、印度。
对国外的语言政策以及一些国家联盟间的语言政策:比如欧洲共同体、联合国的工作语言的选用。
(2)语言规划
语言规划比语言政策的含义更宽,包含了对语言的任何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
语言政策多是指导性的方针大略,语言规划则是语言政策的具体化。
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选择语言。
在语言问题上采取协调措施也是一种语言规划。
有共同文化背景和政治经济利益的几个国家或国家内不同民族之间,在语言问题上往往采取合作态度以保证各自文化向着目标演进。
二战后民族独立国家放弃将本民族语言定为官方语言,而是将宗主国语言定为官方语言是因为宗主国语言在国际交流中更便利
新中国成立后,帮助少数民族建立、改革民族文字多采用拉丁字母是因为其与汉语拼音相似,便于少数民族人民学习汉语。
2.形成民族共同语的文化背景
民族共同语
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因素、文化因素起很大作用的过程。
有些民族的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并没有经过官方和政府的推动,而是有着很深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在世界上,资本主义彻底战胜封建制度的时代,总是与民族运动相关的。
这种运动的经济基础在于保证商品生产达到完全胜利,便必须是资产阶级夺得国内市场,必须使同一语言的人民所居住的地域用国家的形式团结起来,同时铲除阻碍这种语言发展及在文艺上巩固起来的一切障碍。
民族共同语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形成而形成,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需要而发展。
民族共同语是以某一方言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某一方言能成为全民族共同接受的标准语,不是因为某方言的内部形式,主要是外部力量起决定作用。
这种外部力量就是政治、经济、文学等文化的力量。
意大利共同语的形成主要借助文学的力量。
意大利半岛没有实现统一之前,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等一批文艺复兴时代的文豪,用通俗拉丁语创作了大量作品。
经他们的倡议和实践,意大利语就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
法语的基础方言是巴黎方言,巴黎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巴黎的资产者第三等级取得社会实力后,他们说的话被王室接受,成了真正的共同语。
《论语》中所提的“雅言”就是中原地区通行的标准语。
中国北方长期以来是政治文化中心,书面文学作品多以北方话创作。
官场交往多用北方话,因而使北方话有了“官话”的雅称。
清朝崩溃前十年,世界大势所迫是中国不能再孤立下去。
且受到日本明治维新的启发,朝野有人提出统一国语的问题。
1909年,资政院开会,议员江谦提出把“官话”更名为“国语”。
民国成立以后召开"临时教育会议"从统汉字读音做起。
几年后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政府换门]机构“国语统一筹备会"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确定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一的标准,并下了严格的定义。
3.语言规范化纯洁化的文化背景
语言规范化是在形成民族共同语之后必然面对的问题。
因为从总的趋势来看,语言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相对来说,任何语言有都有一个稳定的时期。
语言规范化是制定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人对语言变化和稳定性的综合评价和适当选择,避免语言受到污染并退化,避免受到外来语侵袭,维护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
英国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大量文人学者如莎士比亚澄人的创作对它有着深刻的影响。
到启蒙时代,有些作家纷纷建议纯化他们的英语。
斯威夫特上书英格兰财务大臣说:“我们的语音极不完善,它每天遭到的讹用超过它每天的改进。
”以为非官方的公民约翰生博士吸取前人经验,编出了规范化著作《英语词典》为英国人们所接受。
在中国,汉语方言分歧的复杂性和书面语言的共同性是印欧语言难以比拟的。
而且,汉语文化在世界上自成体系,有着数千年历史,至今仍与西方文化遥遥相望。
因此,语言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根本改变面貌。
汉语和汉字牢固地将全国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汉族人民联结在一起。
所以汉语的规范化有特殊性。
1955年,教育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中国社科院召开“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标志着汉语规范化工作的大规模展开。
语言上确定了标准语,文字做了大量整理,词汇方面吸收了一定数量的方言词、古语词和外来词;语法方面加强了口语调查和书面语分析等工作,制定了普及教学的语法体系。
4.文化传播与语言政策
对于所有民族和所有国家,合作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大家应该互相分享学问和知识。
传播交流的媒介之一是语言,不同形态的文化之间传播交流首先是语言的传播交流。
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在国家整体文化政策中制定一个相应的语言政策是十分重要的,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
英语是联合国和几乎所有国际组织的工作语言。
这种状况使英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得到好处,而英语国家则利用语言上的优势扩展其文化影响。
英国成立了“不列颠对外关系委员会”通过各种渠道和活动,是英国民族思想和生
活在国外得到宣传,其工作就是“英语以及英国艺术和科学的长期教学”。
英国广播公司的对外服务节目和广播英语节目将英国文化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
美国在传播文化方面,通过传教士、实业家、旅游者以及和平队、爱国志愿队把足迹踏遍全球时,就把美国文化和语言带到地球上每个地方。
美国的大众文化赢得了非英语世界数十亿的关中和听众。
汉语虽然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但由于历史所造成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因素,汉语的国际地位不能与英语相比。
但近几年来,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人逐渐增多,这是由于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还因为中国实现改革开放重新焕发了生机。
中国政府抓住这个契机,开始汉语的对外传播。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语还充当在国内传播较为先进的科学文化的工具,国家的民族语言政策既维护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也鼓励少数民族尽早掌握汉语,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