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词序 PPT课件
是之谓政令行:这就叫做政令通行。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 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此之谓不朽:这就叫做不朽。 在这类用代词复指的前置宾语前可加上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
“惟(唯、维)”,构成“惟+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
传·宣公十二年》)
——斟上两壶酒来享用,杀几个肥壮的羔羊。飨:享用。
试比较: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
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代楚》
主+宾语“是”+谓语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同上》
前置宾语+标志词“是”+动语
(BACK)
(四)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介词“以”有“用、把、拿”等意义,则其宾语 往往可以提到“以”的前面。
有的语法书上把“是、之、斯、焉”称作助词, 我们仍看作是代词,是复指代词,其作用是用来复 指前面的宾语。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 传·昭公二十三年》 比较:“是”是判断词吗? 译为“现在吴国是害怕了”。
“是”是前置的宾语吗? 即“今吴惧是”,译为“现 在吴国害怕这个”。
“今吴是惧”即“今惧吴”;“城”,用 在介词结构的前面,名词活用作动词,筑城的意思。 译为 :——现在害怕吴国而在郢修筑城墙。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 格,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如:
有事而不告我。(《左传·襄公二十 八年》)
诸侯莫违我。(《管子·封禅》) 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 词宾语已经从前置向后置发展,这种宾 语前置在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
如: 时不我待
(三)动词宾语前置,用“是”、“之”、 “焉”、“斯”等词作标志的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
语·为政》)
惟余马首是瞻。
(BACK)
现代汉语中还保留了这种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
是听”、“唯你是问”、“惟命是从”、“唯才是举”都是这
种格式。附录:
“斯”“焉”也可以用作复指代词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元年》
——我周朝迁往东边,靠近晋国和郑国。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诗经·豳风·七月》
二、宾语前置
(一)什麽是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 下,要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
(GO)
三、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的类型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的 宾语前置。
何为疑问代词?有三类:①指人的:谁、 孰;②指物的:奚、曷、胡、何;③表 示处所的:安、焉、恶
(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的宾语而前置
中,本来不是宾语,而是谓语,所以就不受这条规律的制 约了。“如何”与“何如”的来源是不一样的,但这两种 形式都已成为凝固形式,其意义已不是“像什么”,而是 “怎么样”、“怎样”“怎么”等。在句子结构中也只能 作为一个成分来分析,不能拆开来作为两个成分来分析。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 ——要使人民严肃认真、尽心协力和互相勉励,对这个应 该怎么办?
①【思考与练习】、
古汉语的数量表示法(状谓倒序)
1.物量表示法(数量词+名词) (1)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不用量词。
一言以蔽之。
(2)数词先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然后再修饰或 补充名词。
人间能得几回闻。 马三匹。
2.动量表示法
(1)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七遇:遭遇七
(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
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夭夭:美丽茂盛的样子。灼灼(zhuo zhuo):鲜艳的样子。 顺说应是:其花灼灼。
补充:定名(中)倒序
古代汉语中,定语后置,就是把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 这种后置的定语,有个特殊标志,后置的成分总是用复指代 词“者”来煞尾。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对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办呢?
(BACK)
同“如何 ”“如之何”相类似的固定结构还有“奈 何”“若何”“奈之何”“若之何”。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人之志,若何?《左传·僖三十三年》 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 兮虞兮奈若何? 虽先生之辨,将奈之何哉?《庄子·盗跖》
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 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 “是”。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 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
年》)
“唇亡则齿寒”,其斯之(B谓ACK与) ?
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已成为凝固形 式,在文言语句中常见。如: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 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BACK)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烧死淹死地人马非常多。 定语“烧溺死”后置,用“者”复指中心词“人马”。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钴潭西 小丘记》 ——那傲然突起,屈曲不平,破土而出,表现为奇形怪状的石头, 几乎多得数不清。突怒:形容石头凸起,有锋棱的样子。偃蹇: 盘曲高耸的样子。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
什么是否定句?否定句必须有否定
词,这些否定词,可以是否定副词“非、
不、弗、毋、勿、未、否”,也可以是
动词“无”,还可以是表示否定性的无 定代词“莫”。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平日闲居,就说,别人不知道我也。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
乱世恶善,不此听也。《荀子·乐论》 也。《后汉书·张衡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
元年》
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
(2)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而前置
例:
“微斯人,吾谁与归?”
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
——我与哪个更亲近呢?
定语后置,作用在于突出 中心词,较长的定语后置,还 可以使行文流利,语气舒畅, 试想,如果我们把例二还原成 “其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 为奇状之石,殆不可数”,读 起来就非常别扭。
(BACK)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传》 ——主意还没有拿定,想找一个可以回报秦国的使者,没有 找到。者:复指“人”。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所寄,废寝食者。《列 子·天瑞》——杞国有一个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安身,弄 得连觉也睡不着,饭也吃不下的人。定语“忧天地崩坠,身 亡无所寄,废寝食”后置,用“者”字来复指中心词“人”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
——(孟子问陈相)许行为什么不自己织布呢?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
——君子离开了仁,从哪儿成就名声呢?
(BACK)
疑问代词作宾语,无论是动词的宾语, 还是介词的宾语,都要前置。这条规则在先 秦是比较严格的,可以说是没有例外。
思考:我们就经常见到“如何”这个词,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矣! 蛹以为母,蛾以为父。《荀子·赋·蚕》 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荀子·议兵》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天动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
恐。 《项羽本纪》 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夜以继日
晚食以当肉 安步以当车 无祸以当福
次。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九距:抵抗了九次。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百]战[百]胜; [千]变[万]化 对比: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词与动量词构成的数
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
看<两遍> 踢<三脚 >
(2)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 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 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 不是什么“倒装”。因此 必须把“前置”和“倒装” 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 区分开来。
古汉语的倒装句
古汉语的倒装句,最常见的有主谓倒序(谓语前置)。
主谓倒序
谓语部分,提到主语之前,以强调、突出谓语所表达的 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 比较简单的,是不带宾语的。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谓语具有 询问的意义,赞叹或惋惜、斥责和不满或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赵策》)
(BACK)
应当辨别“前置”和“倒装”这两种不同性质 的语言现象。
时常见到有人把宾语前置句称为“倒装句”(谓宾 倒序) ,这种说法未必妥当。在汉语里,有时为了强 调或突出句子的某个成分,加强语气,句子的词序往 往和上述规则不同,这叫做倒装句或叫倒序句。 例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乱世厌恶美好的东西,不听音乐。 传》
毋吾以也。《论 语·先进》 ——人家不用我了。 “以”是动词,“用” 的意思 。
(BACK)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我不欺骗你,你不防备我。 莫余毒也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没有谁危害我了。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庄 子·逍遥游》 ——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东西阻拦它,以后才 计划着向南飞。
为什么“何”作宾语而没有前置呢?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 十二年》 ——敌人受了伤而没有死,怎么不再次打 击他们呢?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 《战国策·赵策》
——我听说北方的国家都害怕昭奚恤,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