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一)ppt

古代汉语(一)ppt


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 也。 裘锡圭:令长二字是词义引申而非假借。汉人 之假借当指用某个词(字)来表示它的本义( 造字是准备让它表示的意义)之外的某种意义 ,此之假借实则包括今之假借与引申。 今之假借:借用某个字来表示跟这个字同音或 音相近的词,如‚其‛、‚花‛、‚豆‛等。
《山海经》
语多荒诞分为: 山经五卷:山南经、山西经、山北经、山东经 、山中经。 海经:海外南/西/北/东/中经;海内南/北/西 /东经。 又有大荒经:大荒东/南/西/北经。 海内经。 其南北东西的顺序排列有不同,估计有改动。


《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 西王母所居也。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 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兽焉,其状 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 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 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 。‛

汉字的历史发展及结构
汉字的历史发展及结构
汉字及其发展的历史 独特的汉字及其悠远的历史 汉字:汉语的书写单位。一个方块只代表一个 音节。(唐兰)

一个汉字character是一个独立的音形义的结合 体。其独特的书写形式区别于大多数单纯记音 的字母文字或音节文字。 古代对汉字的称谓:书。 字不等于‚语‛也不等于常说的‚词‛。
从定义与角度说起 ——对古代汉语的再发现与 重新认识
古代汉语与古代的汉语 ——关于古代汉语的可能性认识
判断下列写法的正误。 天気 大廈 収 人们对‚青年‛的认识

定义差异的参考价值: 下定义时选择的切入角度可能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与定义的适用范围、定义的切分标准 的差异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定义的实际内容及其 对相关内容的判断结果,也会相应地影响围绕 定义而建立起来的思维或行为。

C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 是也。 名即古曰名,今曰字之名。譬者谕也,谕者告 也。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 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 取工可成其名。 段玉裁《说文》注

D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 是也。 一般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古人们把它们 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以后 可以体会出来。

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的陶器符号
汉字未产生之前的记事符号。如仰韶文化、西 安半坡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甘肃马家窑文化 等出土的陶器上都有相关的符号。它们的年代 大约为公元前六千多年至四千多年前。 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 原始文字的孑遗。 郭沫若 我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 字。 于省吾

“古代汉语”与“古代的汉语”的关系讨论 过去的两分法: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以五四 运动为界。 批评:严重混淆了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分。 (代表者:江蓝生)

后来的四分法: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 语与现代汉语。 (王力、向熹) 多数学者皆同意此种分法,但对中古汉语与近 代汉语的分界有较多的意见,又或三分,一般 依吕叔湘的意见认为中古汉语与近代汉语的分 期以晚唐五代为界。 古代汉语还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一般学习的古 代汉语主要是上古时期中期的书面语。(何乐 士)

内容:‚语言是民族的灵魂‛‚维系民族的纽 带‛——[德]洪堡特 强调语言对于民族认同,建构整个民族精神体 系的作用,同时认为语言就是民族精神的一种 体现。 语言就是意识形态。 ——萨皮尔—沃尔夫假设

古代汉语的意义:
旧说:民族文化传承等的运用,参课本。 其他视角下的古代汉语: 思维训练、不同的心理联想系统的建构产生不 同的思考方式、历史文化史观照及其运用。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谭献《复堂词话》

A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见,察而见意,上下 是也。今一般理解为用一种记号指出事物特点 的造字方法.用标注记号的方法指出所表示的 事物的要点。 B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 是也。它指按照客观事物的形体,随其圆转曲 直描绘出一种具有形象感的代表符号。其出现 最早,是创造汉字的最原始的方法。

E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 是也。 此说最难说清,后世各家观点差别非常大,大 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指的是部首相同,意义 相近。以南唐徐锴为代表。二是在意义上可以 互训的为转注字,代表为戴震、段玉裁。三认 为反映了语言文字孳乳的造字为转注,代表如 章炳麟,如‚屏与藩‛、‚亡与无‛等。

汉字起源于原始图画

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 画,但图画却不一定都能读。后来,文字处理 跟图画渐渐分歧,差别逐渐显著,文字不再是 图画的,而是书与的。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 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 能认识就够了。唐兰《古文字学导论》
汉字的结构: 六书与三书
六书是传统的对汉字造字方法的研究时所使用 到的术语,其存在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然其具 体内容众说不一。 六书:原有总名而无分说,最早见《周礼· 地 官· 保氏》:‚保氏养国之子以道,乃教之六 艺‛,六艺中第五项为六书。

C语言学习的重要方式: 语言存在于一定的语境之中,而相关语境信息 的补充对于理解特定的语言信息至关重要,尝 试建立与目的语类似的心理联想机制,有助于 真正的理解目的语所表达的内容。虽然尝试建 立健全与古人类似的心理联想机制很难但是对 于理解古代汉语大有帮助。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 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 弗措也;有弗行,行之 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 ,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 《礼记· 中庸》
《红》28回:王夫人听了说:‚阿弥陀佛教 !不当家花啦的!‛ (蒋绍愚) 《红》38回:‚老祖宗只管迈大步走,不相 干的,这竹子规矩是咯吱咯喳的。‛ 《五灯会元》:‚与麽老婆都不会!‛

从语言研究对语言本质的一些认识说起: 外部:工具、载体、艺术等论。较常见的的工 具说,语言有各种各样的功用,如交际、思想 舆论传播、社会关系建构、社会认同等等,这 些角度下对语言本质的认识注意到了语言的层 次性及其变化及环境(包括社会背景和具体的 交际场合)对之造成的影响,但工具说容易忽 视语言的使用主体,常有只见语言不见人的批 评。 。


我们认为:语言研究中的‚古代‛与‚近代‛ 的定义与一般历史研究与日常生活中的认识不 同,且相关的切分并不完全以时间为主要标准 切入的。

如果说古代的汉语指的是古代的汉族人民所使 用的语言的话,一般研究和学习的‚古代汉语 ‛的范围要比‚古代的汉语‛小得多,它在人 们的意识中约等于‚文言‛,仅指以先秦口语 为基础创造并一直沿用了下来的上古书面语。 相对于此,人们研究与讨论的‚近代汉语‛主 要指的是六朝以后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了的古 白话。

脱离现实的僵化了死去了的语言,表现力不强 ,使人的思维受到限制。 《现汉》对‚现实‛的解释:‚客观存在的事 物‛、‚合乎客观情况‛。 古代汉语是过去消逝了的生命所使用的有 生命力的语言,反映了确定存在过的不同历史 阶段的古人的生活情况与思想,记录了古人们 真实的喜怒哀乐。

(必大)至,则共执其臂,索酒食,如兵番子 得贼者。必大叫曰:‚无梏我,有有有,耳语 其僮,速速……‛ 王思任《游西山诸名胜记 》 遵业从容恬素,若处丘园。尝着穿角履,好事 者多毁新鞋以学之。 《魏书· 王慧龙传》

特定的文化背景会形成一定思维运作模式,非 此文化背景的很难理解或以为无关联。 问题:讨论为何曾有学者将屈原解释为同性恋 ,而这种观点在过去两千多年中从未出现,也 不为现大的绝大多数学者所认同?
《论语· 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由于断句不同此句解说大异。有人总结出六种 ,其中最主要是前二种: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有关汉字起源的诸说

结绳记事与书契之说。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易· 系辞》 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 郑玄《周易注》 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言,事大,大其绳; 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
书契: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执其一,后 以相考合。 郑玄《周易· 系辞注》 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 《魏书· 帝纪叙》 无文字,刻木为契。 《隋书· 突厥传》 杜预注《左传》定公九年‚尽借邑人之车锲其 轴‛,云‚锲,刻也。‛刻木也可称为契.

(张)因退朝,路旁见蒸饼新熟,遂市其一, 马上食之,被御史弹奏。 《朝野佥载》 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 …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常坐高堂,施绛纱帐 ,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 入其室者。《后汉书· 马融传》

语言研究的一些方法与重要思路的启迪:
A变化的动态观点。 语言永远是变化中的语言,语言本身及其变化 反映了相关主体自身及其周遭环境的变化,语 言使用主体的能动性选择作用会反过来反映到 语言的发展中。
五虫说:虫,古代为动物的总称。 《大戴礼记· 曾子天圆》‚毛虫(兽类)之精 者曰麟,羽虫(鸟类)之精者曰凤。‛ 《大戴礼记.易本命》篇中还有甲虫(昆虫) 和鳞虫(鱼类). 《论衡· 遭虎》‚夫虎,毛虫;人,倮虫。‛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 烛者曰‚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 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 ,举贤而任之。‛白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 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 类。 《韩非子· 外储说上》

鼓吹: 宣传提倡。如:鼓吹革命。 吹嘘。如:鼓吹自己如何能干。 光绪十八年时,广东有孙文者,为兴中会领袖 ,尝鼓吹革命主义。《满清兴亡史》第三章 《唐诗鼓吹》元人集唐人所为。非鼓吹曲,而 全为七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