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钱穆先生认为古希腊在城邦制的发展中逐渐摆脱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
以下选项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A.梭伦改革中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B.克利斯提尼改革组成“五百人会议”,对所有等级公民开放C.伯利克里时代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D.陶片放逐法和津贴制度打击了贵族,保障民主2.罗马人存在这样的观念: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要携带自己的法律。
这反映了罗马人( )A.法律意识浓厚B.喜欢打官司C.经常犯法D.维护私有财产权3.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恻隐之心。
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
材料可以看出古代雅典()A.陪审法庭是雅典人行使权力的最高机关B.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仅凭情感C.雅典律师完全主导了法庭审判D.审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4.公元3世纪初,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日益接近首都的社会关系。
居民逐渐分裂为三个由极复杂的成分凑成的阶级(或集团):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广大的群众——奴隶。
“前两个阶级对于国家即对于皇帝来说,几乎同奴隶对于奴隶主一样没有权利。
”从法律角度看,这反映出( )A.罗马法不能有效维护富人利益B.罗马法是专制统治工具的本质C.公民法的适用地域得到了扩展D.罗马法消弭了帝国内部的矛盾5.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中说:“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
”这说明()A.《社会契约论》影响深远B.王权法丧失了法律效力C.古罗马皇帝崇尚“君权神授”D.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6.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
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
罗马法的此项规定()A.为资产阶级私有财产提供了法律保障B.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C.为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D.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7.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
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该法的制定 (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8.伯利克里说:“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有人称其为心情平和的人,我们雅典人称其为废物。
它毋需公民多少政治才能,关键是每个公民都应本着一切从城邦出发……”伯利克里这段话反映了()A.雅典公民的政治才能普遍较低B.集体主义是雅典民主的重要特色C.民主发展程度与公民政治才能无关D.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无法成为公民9.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这表明罗马法()A.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B.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C.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D.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10.雅典人认为:“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
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悦诚服。
”该材料体现了雅典人哪些基本政治理念()①自由、宽恕②人民主权③法律至上④轮番而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1.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城市,对全世界的人都是开放的。
”这主要是由于()A.雅典在希腊诸城邦中势力最大B.雅典拥有较强大的海军C.雅典公民视城邦为自己的生命D.海洋环境与经济的影响12.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
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A.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B.从治“公民”到治“万民”C.不断健全雅典民主政治D.城邦政权向所有人开放13.“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
”材料中“她的民主制度”为现代社会提供的借鉴有()①差额选举制②任期制③议会制④保护人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4.假如你是一位埃及的商人,准备和希腊人做生意。
你首先会调查一下市场状况,你会发现最好卖给希腊人( ) A.精美的陶器B.橄榄油C.葡萄酒D.粮食15.“这一法律适用的对象是罗马人与外国人及外国人相互之间的讼争案件,它所调解的社会关系不再是一个共同血缘团体内部的关系,而是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关系。
”材料中的法律主要是指( )A.《十二铜表法》B.公民法C.自然法D.万民法16.朱塞佩•格罗索在《罗马法史》中指出:“航海家和商人们活动……一直伴随着并且最终超越了罗马的扩张,商业繁荣自然而然地导致形成一系列体现着商品经济现实的法律关系。
”能够给上述观点提供证据的是( )A.习惯法B.成文法C.公民法D.万民法17.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记载:公元前487年,“陶片放逐法”首次付诸实施。
按该法规定,被放逐的对象是( )A.所有触犯法律的公民B.对民主造成威胁的公民C.有盗窃行为的平民D.伤害主人的奴隶18.“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
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
”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的是()A.公民意识B.民主政治C.爱国情怀D.城邦观念19.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
这一现象是雅典( )A.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C.频繁改革的结果D.政治体制的产物20.古罗马的市政官规定:上市的奴隶须用牌子写明各奴隶的国籍、性别、年龄、技能和有无疾病等,并挂在胸前,事后如发现有出入,允许买主请求减价或解除契约。
此规定体现了罗马法的主要现实意义是()A.协调罗马公民间的关系B.维护奴隶主的经济利益C.保护奴隶的正常交易D.适应商品经济的客观需要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
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
法是一种自然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
——西塞罗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
……故顺情性则弟兄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
——荀子材料二唐代统治者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
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以礼入法”,然后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
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
《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
中华法系以自己独特的风采影响着亚洲与其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和西塞罗关于法律的认识有什么不同?(2)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罗马法系和《唐律疏议》代表的中华法系的区别。
(3)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立法司法更多地借鉴了罗马法而不是中华法系,根据所学,说明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中国古代中央权力结构示意图材料二古代雅典政权机构简表(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古代中国和雅典在管理机构职能的设置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具体管理人员的构成和产生办法又有怎样的明显不同?(2)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政体的各自特点。
(3)谈谈你对两种不同政体的认识。
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古代罗马人相信,在人类之外客观存在着一种必须服从的力量,这就是约束人类的自然法则,法律的目的是保证人类“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
材料二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
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
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
——《民法大全》材料三在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与罗马法不相符合。
——马克思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哪些思想?(2)古罗马的《民法大全》有许多积极的成分,请根据上面所引条文做简单的评述。
(3)依据材料三可知罗马法的实施有何积极作用?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并存(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
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氏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
依据材料,指出中西两种政治体制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2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
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起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
未成年人也不得参与公务。
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
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
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
然而在涉及与王侯有关的叛国罪时,如果需要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迫,则所有都无一例外地应接受拷问。
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
——摘自古罗马《民法大全》材料二“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
”“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
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绝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罗马法中所体现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