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对,我们了解到:我国煤炭价格上涨,需求增大以及出口减少和技术落后致使的发展不容乐观。

分析如下: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

近年来,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我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较低,现正处于整合阶段。

1、在能源生产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我国是“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这一特点决定了煤炭将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且长期不会改变。

目前我国煤炭可供利用的储量约占世界煤炭储量的%,位居世界第三。

我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5%以上。

我国也是世界煤炭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原料,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始终占一半以上。

2、需求和供给:供需总体平衡,局部供不应求我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煤炭消费国。

根据显示,2004年至2006年,我国煤炭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06年、2007年上半年我国煤炭总产量分别为亿吨和亿吨。

受煤炭进出口税率变化、国内煤炭需求旺盛和人民币升值影响,预计中国煤炭未来一定时期内出口量进一步减少,进口量进一步增加。

近年来,我国沿海省份的煤炭需求量一直很大。

但我国约90%的煤炭资源和生产能力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

煤炭消费结构日趋多元化并向关键行业集中。

目前我国的煤炭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长期以来电力、冶金、化工和建材4个行业是主要耗煤产业,四大行业煤炭消费量约占总消费量的70%左右,其中电力行业煤炭消费量(动力煤)占总消费量的50%以上。

据煤炭市场分析统计,2006年在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中各个行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电力%、建材%、钢铁%、化工%、其它%。

从火电、钢铁行业的产能增量释放来看,需求仍旧非常旺盛;而煤变油、煤化工的发展,将对煤炭需求结构产生战略性的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煤炭市场在今后很长时间内仍存在着较大的需求空间。

主要耗煤行业均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拉动煤炭需求强劲增长。

2007年前三个季度,主要耗煤行业火电、焦炭、粗钢、水泥行业的累计产量同比增幅分别为%、%、%、15%,都远远大于同期原煤产量11%的增长率。

随着电力新投装机容量进入高峰期,建筑施工逐步进入高潮,水泥及其它建材产品产量和钢铁产量都将较快增长,煤炭总需求高增长势头将得以延续。

预计未来几年煤炭需求的增长将继续快于煤炭有效供给的增长。

中国去年增加了亿千瓦发电能力,相当于英国全年的耗电量。

中国以每周一个的速度建立煤电站,同时关闭上千个小煤窑。

已经关闭了2811个小型煤矿,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因此中国的煤炭供需将更加紧张,部分企业也在不断增加自己的煤炭储量。

中国最大的电力集团华能集团,计划购买华北地区的煤矿股份以确保其燃料供给,其计划在华北地区锁定3000万吨煤的供应。

中国神华除了国内的矿产购置外,计划在印尼和澳大利亚购买煤矿资产。

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显著放慢。

自2002年到2005年,煤炭产业投资年均增长50%。

2006年煤炭采选业投资完成额1479亿元,增长%。

迅猛增长的投资使煤炭产能持续大幅增加,2002年至2006年,新投产产能约为亿吨左右。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目前包括新建、改扩建、技术改造和资源整合在内的全国煤矿在建规模高达11亿吨左右。

为了避免出现煤炭供需失衡,防止煤炭经济大起大落,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下发了《加快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应对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的煤炭在建项目进行清理检查,坚决停止违规和规避审核的建设项目,以遏制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

随着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清理煤矿在建项目,控制新开工煤矿项目,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煤炭投资的过快增长。

2007年前三个季度,我国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相比去年同期增幅和全年增幅,均有较大回落。

预计未来几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保持平稳,或小幅下降的趋势。

煤炭的进出口需求,从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

从2004年7月开始,我国煤炭出口须获得政府配额,只有具有煤炭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才能申请并取得煤炭出口配额。

目前全国只有四家企业具有煤炭出口经营权。

由于进出口关税的调整、人民币升值及我国煤炭需求快速增长的影响,预计中国动力煤进口量将进一步增长。

亚太市场主要动力煤进口国家及地区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

近年来,亚太地区的煤炭供应能力保持小幅增长势头,但由于此地区煤炭需求增长较快,总的来看,亚太市场动力煤供应有所增加但继续偏紧,特别是高热值煤供应紧张比较明显。

根据显示,2007年10月全国出口煤炭525万吨,比上年同期上升%。

在今年前10个月中,仅有7月和10月的单月煤炭出口量同比上升,其中7月当月出口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海关数据还显示,中国1-10月累计出口煤炭4326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

截至今年9月,中国已经连续三个月实现单月煤炭净出口。

今年1-9月,中国累计净进口煤炭60万吨。

根据中国协会预测,到2010年,中国煤炭的纯进口量将达到至亿吨,大大高于以前预测的7000万吨。

中国煤炭进口额逐渐加大。

在1990年中国煤炭进口只有200万吨,2000年的时候有212万吨,但在2006年,中国煤炭进口达到3500万吨,2007年估计达到5000万吨,主要进口到广东和福建省。

煤炭的库存处于合理状态。

中电联数据表明,截至2007年9月底,直供电网电厂煤炭库存2651万吨,比年初增加241万吨、增长%;主要中转港口煤炭库存1475万吨,比年初增加437万吨、增长42%。

据安监总局数据,全国煤矿库存3270万吨,比年初减少882万吨、下降%;全社会煤炭库存亿吨,比年初增加359万吨、增长%。

我们认为目前煤炭的库存尚处于合理的状态。

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近年来我国煤炭供需缺口呈现扩大的趋势。

我们预计未来较长时间里,煤炭呈现大体供需平衡、轻微的供不应求局面,同时局部地区、部分煤种、个别时段出现供应偏紧的情况难以避免。

3、运输:瓶颈长期存在中国煤炭运输呈现“西煤东运”和“北煤南运”的格局。

煤炭资源和需求的地理分布不均衡使煤炭运输成为制约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虽然我国政府在增加铁路运力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并将对国有铁路系统进行进一步扩能,但目前仍不能完全满足煤炭运输的需要,运力短缺的局面在近期内仍然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因而,使得拥有稳定而充足的运输能力的煤炭公司具备了重要的竞争优势。

4、煤炭的价格:上升趋势显著在国内2007年年初的煤炭产运需衔接会上,非电煤价格平均上涨10-30元/吨,上涨幅度达到3-5%,电煤价格平均上涨30元/吨,上涨幅度高达8%。

受“一金两费”预期,山西省煤炭合同价格上涨最大,平均高达40元/吨。

一季度,原中央财政煤炭企业商品煤平均售价元/吨,同比上涨元、增长%;供发电用煤平均售价元/吨,同比上涨元/吨、增长%。

从不同煤炭品种来看,一季度动力煤、炼焦煤、化肥用煤和焦炭全国平均出厂价格比去年四季度分别上涨%、%、%和%。

5月下旬之后,无论是山西煤炭坑口价格,还是中转地秦皇岛煤炭价格,均出现了一波反弹行情,主要品种每吨5元的上涨幅度。

5月30日中日煤炭价格谈判结果显示,我国煤炭出口价格大幅上升。

其中,动力煤离岸价格为美元/吨;冶金煤合同价在103-106美元/吨之间,与日本商定的动力煤长期协议出口价为每吨上升了美元/吨,上涨幅度近30%。

2007年10月份以来,煤炭涨价的趋势再次明确显现,不仅是焦煤,动力煤价格也节节攀升。

据太原煤炭交易市场提供的数据显示,随着煤炭消费高峰的到来,煤炭出矿价格、重点集散地以及主要消费地区的煤炭交易价格上涨明显,大同地区优质动力煤价格又上涨了15元/吨,达到了295元/吨;在上海及宁波港发热量为5500大卡/千克优质动力煤的提货价格比前月上涨达20元左右,达到了580至590元/吨,而在煤炭交易更加活跃的广州地区,该煤种价格更达到了610至620元/吨的历史高位。

本次多品种煤炭的价格上涨,除了受小煤窑关闭、煤炭限产因素影响外,煤炭生产成本增加、季节因素以及市场追涨心态,都导致了煤价的继续攀升。

由于用煤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的煤炭需求大幅增长,而国家关停中小煤矿,限制煤矿产能快速扩张,以致煤炭供给增速的放慢;加上铁路瓶颈因素的长期存在,煤炭价格成本构成机制的理顺,导致煤炭企业开采生产成本的上升,形成对煤价的强劲支撑等制度性因素的共同作用,过去几年里,我国煤炭的价格呈现明显的上扬势头。

从商务部煤炭市场现货平均价格走势图可以看出,我国煤炭现货平均价格呈现明显的上升势头。

因此,可以预计未来较长时间里,煤炭价格将继续高位运行。

推动未来煤价进一步上升的刚性因素。

决定煤价的最主要、直接因素是:有效的供给、需求。

未来较长时间里,煤炭仍然存在全局、或局部的供不应求态势,市场价格必然上扬。

此外还有一些制度性因素推动未来的煤价长期上扬:(1)煤炭价格成本构成机制的理顺,导致煤炭企业开采生产成本的上升,形成对煤价的强劲支撑。

2006年11月,财政部等出台的《关于深化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要求出让新设煤炭资源探矿权、采矿权,要以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竞争方式有偿取得。

2007年开始,山西省开始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煤矿转产发展基金、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其中可持续发展基金征收管理办法,按煤种征收标准暂定为动力煤14元/吨、无烟煤18元/吨、焦煤20元/吨。

加上资源补偿费、探矿权和采矿权价款、安全费用提取、以及“两津一贴”等,煤炭生产成本将大幅提高。

除此之外,2006年9月1日起恢复征收的煤炭企业未利用塌陷地城镇土地使用税、进出口税率的调整;焦煤的资源税适用税额标准从元/吨上调到8元/吨;山西省调整高速公路运价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加大煤炭生产成本,支撑煤价的进一步上扬。

国家节能政策导向不支持煤价大幅下跌。

国家发改委起草的《关于深化价格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见》(简称《意见》)显示中国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将面临一场全面调整。

在煤炭价格上,新方案的主要思路是完善煤炭成本的构成,在成本中加入矿权取得成本、资源开采成本、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成本、安全生产成本以及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

同时,设立矿山环境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征收办法是按煤炭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预留,专项用于矿山环境治理和资源枯竭后矿山转产。

(2)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的设立,标志煤企定价权的上升,政策性成本将因此部分转移至下游。

5月中旬,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该中心的目标是建成年交易额8000亿元的大市场,成为世界第三或第四大的交易中心,比肩纽约原油和伦敦原油交易市场。

该中心的设立标志着世界煤炭和焦炭市场将出现“中国价格”,这将增加我国在煤焦等重要能源商品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