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的关系
/blog.aspx?bid=2741155
企业规模是指劳动力、生产资料和产品在企业集中的程度。
生产要素组合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式。
形成不同类型的企业规模。
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按职工人数,生产能力,固定资产价值等标准),可以把企业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
“规模经济”或“规模收益”,是现代经济学的鼻祖A·马歇尔首先倡导韵,指的是企业在投入增加的同时,产出增加的比例超出投入增加的比例。
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即规模收益(或规模报酬)递增;反之,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即规模收益(或规模报酬)递减;当规模收益递增时,称作规模经济,当规模收益递减时,称作规模不经济。
从以上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的定义,我们可以笼统地认为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问的关系,是反映某个企业或某一行业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经济效益之问的关系。
这两者往往互为条件,相互依存。
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互相转化。
企业追求规模扩张.一方面是为了降低企业内部成本,以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一般观点认为:大规模生产通常具有优越性。
因为较大的工厂可以达到较高程度的分工和专业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收益。
具体体现在:当生产达到一定规模时,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会大幅度下降。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在按部门平均成本出售商品时,获得超额利润,同时也是企业奉行低价竞争的物质基础.以低价来扩大销量,增加利润总额。
简而言之,生产规模扩大可以使企业获得成本领先的优势,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处于行业最低水准。
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说只要拥有足够大的企业规模,就一定能实现其规模经济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行为的目的是实现利最大化。
因此。
当某一企业凭借成本优势而获得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时,其他企业就会设法降低自己成本.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使整个行业的生产成本普遍降低。
原来处于成本领先地位的企业为了继续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就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以期再度降低成本,寻求缩短与对手在成本上的差距。
根据生产成本理论,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平均单位产出成本趋于下降(见图1),但这种下降不是无止境的。
下降到一定程度,长期平均费用曲线逐渐变平,此时,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平均单位产出成本不变,若再扩大,平均单位产出成本转而逐渐上升。
如图,BC区间为企业的最佳规模。
如果用制度经济学观点分析,企业并不是越大越有效率。
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下,企业的规模是存在极限的,超过这个极限,会导致企业运行效率的下降。
我们可以用图2来表示这种情形。
在图2中,在企业规模扩张的初始阶段,其规模收益是比较明显的,但扩张到一定阶段即A点时,在各种内外制度环境不变的条件下,企业的规模达到了它的顶峰,如果继续扩大,会导致收益下降,即出现规模不经济状态。
事实上,决定这个点位于横轴的何点,取决于企业追求规模经济道路上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那个临界点上,超过这个临界点,即成本大于收益,企业的规模应该稳定在这个临界点上。
其实在图l中,Bc 区域对应图2中规模效益增大从D到A点这个区间。
这两幅图从不同角度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企业追求规模扩张要参照的因素:成本与收益的比较。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R·科斯的观点认为:企业是市场的替代。
企业的建立发展要考虑交易费用。
企业是有边界的,不是越大越好。
企业应根据行业、市场、地域等不同而选择其最佳规模。
宜大则大,宜小则小。
从企业经营实践看。
企业盈利能力与其生产和资本规模并非一定成正比例关系。
生产规模小的企业不一定盈利能力就弱,竞争能力就低;相反,在某些产业领域,小企业的盈利能力比大企业还高。
例如,美国的制鞋,纺织行业,甚至某些机械电子行业的分支部门,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都高于大企业。
在办公和计算机部门,大企业最高的投资收益率为26.6%,而小型企业为88.1%;在数控机床部门,大企业最高的投资收益率为25.8%,小企业最高达126.9%。
综上所述,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盈利,规模经济是企业追求的目标,而企业规模的扩张在一定条件下是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手段。
然而,生产成本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都说明企业规模的扩张是有边界的,企业规模的扩张并不一定会使企业取得规模经济效益,衡量企业规模是否合理的最佳标准应该是成本最小化,企业进行规模扩张应把握经济效率提高的原则。
因此,与其说企业的规模扩张是促使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条件,不如说它是规模经济的结果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