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各位老师,大家好!这一讲我们要学习的题目是怎样提高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关于心理承受力我们先看这样两个典型的例子,有一个女生她考大学考了四次都没考上,第五次她又开始复习了,有的叔叔阿姨非常关心她就问她,你怎么还在考大学呢,她笑着说,人家就是想上大学嘛,结果第五次她果然考上了大学,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法官。
还有一名中学生,她也在考大学,第一次考完了以后出来她就和别人对答案,对数学题的时候,她发现有一道题和别人的做法和答案不同,她就感觉到这下子完了,在等待公布分数的过程之中,她简直是焦虑难耐啊,吃不下睡不着,最后到临公布分数的前两天,她终于熬不住了上吊自杀了,结果分数公布出来以后,她的考试成绩比录取分数线还高出七分,周围的人没有不为她惋惜的。
从这两个例子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中心理承受能力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什么是心理承受力呢?下面我们看看第一个问题:心理承受力的含义心理承受力这个词最近一些年来,大家用得越来越多了,但是对它的准确含义却不是很清楚。
从我们心理科学的角度来看,一般说心理承受力指的就是我们的人对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也可以说是我们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说简单一点就是人对心理压力的的反应能力。
我们都知道环境中在运用我们人的各种条件变化是各种各样的,有一些条件变化作为我们以后,我们对它的反应确实是易如反掌,比如说我们喝一杯桔子水,听一首悦耳的乐曲,欣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或者陪着朋友在明媚的春光中慢慢的散步。
但是呢有一些刺激却不同,特别是对人,对个人和社会有重大意义的那些条件,一些事件,以及对我们有危险性的那些变化。
那么我们人就会在心理上感到一些压力,准确的来说是一种压力感,当人的心理压力一旦产生以后呢,这种压力并不是无力存在的,和它相对应的还有一种心理承受力,这种压力和心理承受力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它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当它们相互作用的时候,处在一种平衡状态的时候,我们的心态也是平衡的,于是我们的心理也就是比较健康的,当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之间相互作用的时候,如果说失去了平衡,那么我们人的心态也就失去了平衡,我们的心理就会出现不健康的现象,不同程度的不健康的现象,于是我们就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那么心理承受力都包括哪些内容呢?可以说心理承受力是由多种能力组成的,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指什么呢?就是说我们人对环境条件变化和包括我们自身条件的一些变化以及一种分析、一种理解和一种评价的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呢,就善于对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和环境条件的变化,作出比较客观、比较理智的认知和和评价。
而心理承受力弱的人呢,他就不善于分析认识自己,也不善于认识周围的人和事,那么常常就容易陷入一种非理智的、非理性的状况。
二、调整应激的能力。
应激是什么意思呢?应就是反应的应,激就是激动的激,应激这个要领是由加拿大的心理学家汉斯塞理提出来的,它指的是人在生命适应中,需要和能力发生一种失衡而引起的人的一种身心紧张的这种状态,就是人在生命适应过程中呢主体的一种需要,去达到某种目的,满足你的需要,但是能力和这个需要之间是失衡的,于是人就会出现一种身心紧张状态,这就是应激状态。
那么适当的应激呢它常常产生的身心反应是正常的。
比如说我们人可以感到生机勃勃、跃跃欲试,注意力很集中,思维还很活跃,很敏捷,但是如果说这个应激状态是强烈的,过强而且时间维持的很久的话,那么我们人就会出现身心反应失调的状态,或者我们叫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出现紊乱的状况,比如说人可能思维受到干扰,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和记忆等等会出现一个障碍和情绪上也会出现恐惧和不安,严重的时候可能还导致精神上以至于身体上的其他的一些状况。
青少年时期的人呢比较敏感比较脆弱,又容易冲动,在比较重大的事件的影响之下,很容易陷入这种应激状态。
当然,我们说人人都会发生应激,问题在哪里呢?就是调整应激的这种能力各人是不同的,心理承受力强的人,他就善于调整应激,可以比别人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之上很快的去利用成功的应激,去消除那种失败的应激使自己迅速的恢复心理状态的平衡,特别是情绪上的这种平衡。
而心理承受力弱的人呢,常常就被盲目和冲动左右了。
我们举这样的例子,有两个学生,两个都去看足球赛,坐在看台上为自己的球队加油,呐喊助威,非常激动。
忽然间,一个越位球被裁判判为有效,然后对自己的球队是不利的,于是这两个人就很激动受不了,难以接受这个现实,立刻陷入这个情感危机状态,在短暂的一个木然之后呢,一想到球场上的规则,于是冷静的坐下来。
一刻不过,立刻翻过栏杆跑到场子中间去跟裁判讲道理去了,被保安扭出了场外。
事后甲呢,写了一篇短文叫做《看球有感》,发表在晚报上,而乙呢气得大病了一场,可以看到这两个人调整应激的能力是不同的。
3、运用意志的能力。
指的是调动自我功能的一种能力,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意志能力的潜在的能力,但是人们能不能运用它,会不会调动这种自我资源,这往往是另外一回事情。
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就比较善于调动这种自我功能,当然他首先是意识到这种自我功能,于是就去确定了目标,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实现目标。
那么心理承受能力弱的人呢,他往往就意识不到自己这种意志的潜力,也就不善于调动和运用它。
4、重建心理平衡的能力。
也可以理解成为调整心理活动的能力,也就是说当各种心理活动或者是行为发生失调的时候人能能不能迅速的寻求平衡,因为我们人的心理活动我们也可以把它比成一个能量系统,也就是每当人的心理活动一旦一发生,那么心理上的能量也就开始产生的,心理能量一旦一产生,一方面它要进行内部消耗。
另外一方面还要向外散发或者向外释放。
但是人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来看,第一,他没有绝对的表现自己释放心理能量的这种自由。
第二,释放心理能量的那些通路,不是任何时候都是畅通无阻的,这种心理开头有时候可能不一定能打得开,那么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是一种什么状况呢,他就善于很快的把这个心理能量释放出来寻求一种平衡。
比如说,认识上想不通的时候怎么办呢?情感上渲泄一下,渲泄出去。
情感上没有条件渲泄的时候怎么办呢?那可以在行为上加以转移,或者在行为上加以升华,或者进行新的补偿。
那么行为上无法补偿无法转移的时候呢,可以在认识上寻求一种新的角度,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而心理承受能力弱的人呢,他一旦出现这种心理和行为失调的时候呢,往往自己就钻入了死胡同,钻不出来了,就很难在短期内寻求一种平衡。
5、克服心理危机的能力。
克服心理危机的能力,我们可以理解成为作出选择和决策的一种能力,也可以理解成为一个人作出心理活动定性的这种能力,因为我们人在产生各种心理活动的时候,由于各种内部变化,特别因外部条件变化可能是极端的错综复杂,那么我们常常就面临着必须选择的这种临界状态,毫无退路,立刻甚至刹那之间就要作出选择。
面临着重大的一些事件,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呢人能不能够迅速的作出决策,摆脱这种危机呢?这种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他就能够理智的进行一番判断、一番分析,做到知己知彼,积极的面对现实,改变现实,尽快的作出选择,摆脱危机,还能够继续维持自己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的以及包括人生的正确目标而不动摇。
那么心理承受力弱的人呢,一旦遇到这种危机的时候呢,他往往就发生了一些不正确的反应,比如说有些人就反应过度,有些人就焦虑,有些人甚至焦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讲话就疲劳、精神崩溃,甚至有些人产生这种消极的、错误的决策,或者干脆放弃自己人生的目标,正确的追求目标。
我们说的心理承受力基本上主要包括这五个方面的因素,但是这个地方要指出来的是,心理承受力和我们一般的所有理解的人的一般能力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它主要不完全表现在认识上,还表现在适应环境上,和我们人的某些特别能力也是不同的。
比如说音乐能力、绘画能力、体操能力或者是什么舞蹈能力,特殊能力也不同,它是人认识环境适应环境,是个体和环境之间保持协调平衡的一种特殊的能力。
那么这种能力就有它自己独到的一些能力特征,第一就是综合性,就是它的多种能力综合起作用的时候是缺一不可的。
第二就是动态性,也就是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同的时间条件地点之下,承受同一刺激的时候可能不同,比如说同一句话,外人讲了,这个学生可能受不了,但是他的父母讲了以后呢,他却可以接受,他会想我爸我妈是为了我好。
其三呢是具有发展性,心理承受能力不是天生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可以培养的,可以发展的。
承受能力弱的人,经过培养可以发展为承受能力强的人。
第四呢具有差异性,就是人和人的心理承受力是有明显的不同的,比如说有的人心理承受力很强,像我们前面讲到的一开始讲到的第一个例子,而有的人可能心理承受力很差,像我们讲到的第二个例子。
此外心理承受力还有一定的稳定性,什么叫稳定性呢,就是一旦个体成熟了以后,就是它发育成长的阶段成熟了以后,基本上到青年后期,这个心理承受能力可能就比较稳定了,之后想要改变的话就比较困难了。
最后我们还可以看到心理承受能力还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一个是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是绝对的,绝对的承受力特别强或者是绝对的心理承受力特别弱的人是不存在的,也可以说作为我们健康的人来看,我们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时时刻刻心理是平衡的,所以平衡只是一种相对的平衡,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之下,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
也就是说心理压力和承受力之间的失衡都在正常范围之内。
那么中学生来看呢,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对他们来看呢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对学生保持心理健康适应环境是很重要的,因此作为学校教育来看,就必须正视、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下面我们看一下第二个问题:1、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正处在快速发展趋向成熟的一个关键的时期或者叫高峰的时期,根据我们国内学者对43000多名中学生的研究,发现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学生的行事逻辑思维就开始占主导地位,到高中毕业的时候,学生的行事逻辑思维已经成熟了,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学生的变动逻辑思维已经出现了,到高中毕业的时候,学生的变动逻辑思维已经开始占主导地位了。
也就是说整个中学阶段呢,学生们在学习的方面在思考问题的方面,普遍的出现一种好学好问好思考好观察好动手好作结论的这个特点,但是比较他的思维是没有完全成熟的。
因此,学生中间也很容易出现这种思维过程中偏激、固执、武断这种倾向,那么搞不好的时候呢,在他应付这个环境变化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观念,常常把自己引入了死胡同,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说在他爱护他思维的独立性发展的同时要增加学生的科学批判性,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的同时,增加他的稳定性,在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展的同时,增加他的深刻性,在学生思维的理论性发展的同时,增加他的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