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气剂

理气剂

方剂学——第十二单元理气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一理气剂的适用范围
理气剂适用于气滞或气逆证。

要点二理气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注意辨别气滞与气逆。

理气剂多辛燥伤津耗气,勿使过剂。

年老体弱、阴虚火旺、孕妇或素有崩漏吐衄者,更应慎之。

细目二行气
要点一越鞠丸(芎术丸)《丹溪心法》
【组成】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各等分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六郁证。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组方原理】
香附治气郁,川芎治血郁,栀子治火郁,
苍术治湿郁,神曲治食郁。

因痰郁由气滞湿聚而成,若气行湿化,则痰郁得解,故不另用治痰之品。

方歌: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食湿因,
芎苍香附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趣记:越鞠神父治凶猪。

越鞠神附栀芎术。

要点二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
【组成】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升桂枝一两瓜蒌一枚
【功用】通阳散结,祛痰下气。

【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

胸满而痛,甚或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组方原理】
君:瓜蒌—涤痰散结,开胸通痹;
薤白—通阳散结,化痰散寒。

臣:枳实—下气破结,消痞除满;
厚朴—燥湿化痰,下气除满。

佐:桂枝—通阳散寒,降逆平冲。

【鉴别】枳实薤白桂枝汤与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均有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之功。

瓜蒌薤白白酒汤以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为主,适于胸痹而痰浊较轻者;
瓜蒌薤白半夏汤祛痰散结之力较大,适于胸痹而痰浊较盛者;
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散结之力尤大,并能下气祛痰,消痞除满,用以治胸痹而痰气互结较甚,胸中痞满,并有逆气从胁下上冲心胸者。

要点三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苏叶二两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痰气互结之梅核气。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组方原理】
君:半夏—化痰散结,降逆和胃。

臣:厚朴—行气开郁,下气除满。

佐:生姜—降逆消痰;茯苓—渗湿健脾。

使:苏叶—芳香疏散,开郁散结,并能引药上行。

方歌: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
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
趣记:梅核气生下后舒服。

梅核气生夏厚苏茯。

要点四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厚朴陈皮各一两甘草(炙)茯苓草豆蔻仁木香各五钱干姜七分
【用法】加姜水煎。

【功用】行气除满,温中燥湿。

【主治】脾胃寒湿气滞证。

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沉弦。

【组方原理】
君:厚朴—行气消胀。

臣:草豆蔻—燥湿行气,温中散寒;
橘皮、木香—行气宽中散寒。

佐:干姜、生姜—温中散寒;
茯苓、炙甘草—健脾渗湿和中。

使:炙甘草—调药。

方歌:厚朴温中陈草苓,干姜草蔻木香停,
煎服加姜治腹痛,虚寒胀满用皆灵。

【鉴别】
厚朴温中汤与理中丸均有温中散寒之功。

厚朴温中汤以行气燥湿为主,主治脾胃寒湿气滞之证;
理中丸则温中补虚并重,而无行气之功,主治中焦虚寒证。

要点五天台乌药散《圣济总录》
【组成】乌药木香茴香青橘皮高良姜各半两槟榔二个楝实十个巴豆(同楝实二味用麸一升炒,候麸黑色,拣去巴豆并麸不用)七十粒【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肝经寒凝气滞证。

小肠疝气,少腹痛引睾丸,舌淡苔白,脉沉弦。

亦治妇女痛经、瘕聚。

【组方原理】
君:乌药—疏肝行气,散寒止痛。

臣;青皮—疏肝行气,木香—理气止痛;茴香—暖肝散寒,良姜—散寒止痛。

佐:槟榔—下气导滞;川楝子—理气止痛
方歌:天台乌药木茴香,青姜巴豆制楝榔,
行气疏肝散寒痛,寒滞疝痛酒调尝。

趣记:天台五妖想练兵,回想把良将请。

天台乌药香楝槟,茴香巴良姜青。

【鉴别】天台乌药散与橘核丸均能入肝行气止痛,治疗疝气疼痛。

天台乌药散功专行气散寒,适于寒凝气滞之小肠疝气,以少腹痛引睾丸,偏坠肿胀为特征;
橘核丸兼能活血软坚散结,主治寒湿客于肝脉,肝经气血凝滞之疝,以睾丸肿胀硬痛为特征。

要点六暧肝煎《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二钱枸杞子三钱小茴香二钱肉桂一钱乌药二钱沉香一钱茯苓二钱
【用法】加生姜水煎服。

【功用】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主治】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

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疝气痛,畏寒喜暧,舌淡苔白,脉沉迟。

【组方原理】
君:肉桂—温肾暧肝,祛寒止痛;
小茴香—暖肝散寒,理气止痛。

臣:当归—养血补肝,枸杞子—补肝益肾;
乌药、沉香—散寒行气止痛。

佐:茯苓—渗湿健脾,生姜—散寒和胃。

方歌:暖肝煎中桂茴香,归杞乌沉茯加姜,
温补肝肾散寒气,肝肾虚寒疝痛康
趣记:狗肉乌龟香(又)香,(加点)茯苓和生姜。

枸肉乌归香(又)香,(加点)茯苓和生姜。

【鉴别】
暖肝煎与一贯煎均可治疗疝气。

暖肝煎所治之疝乃因肝肾阴寒,气机阻滞所致。

一贯煎所治之疝乃因肝肾阴虚,肝气郁滞所致。

细目三降气
要点一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紫苏子半夏各二两半当归一两半甘草二两前胡厚朴各一两肉桂一两半
【用法】加姜枣、苏叶,水煎服。

【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上实下虚喘咳证。

咳喘痰多,胸膈满闷,喘咳短气,呼多吸少,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组方原理】
君:紫苏子—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臣: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厚朴—下气宽胸除满,
前胡—下气祛痰止咳。

肉桂—温补下元,纳气平喘;当归—养血润燥
佐:生姜、苏叶—散寒宣肺。

使:甘草、大枣—和中调药。

方歌:苏子降气祛痰方,夏朴前苏甘枣姜,
肉桂纳气归调血,上实下虚痰喘康
趣记:苏大官盛夏前后归国。

苏大官生夏前厚归国。

要点二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组成】白果二十一枚麻黄三钱苏子二钱甘草一钱款冬花三钱杏仁一钱五分桑白皮三钱黄芩一钱五分法制半夏三钱
【功用】宣降肺气,清热化痰。

【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喘证。

咳喘痰多气急,痰稠色黄,或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

【组方原理】
君:麻黄—宣肺散邪,白果—敛肺定喘
臣: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祛痰。

佐:桑白皮、黄芩—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使:甘草—调和诸药。

方歌:定喘白果与麻黄,苏子夏款杏草囊,
清热泻火桑白芩,宣肺平喘效力彰
趣记:秦老用果子麻花拌杏仁霜。

芩老-果子麻花半杏仁桑。

要点三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组成】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炙甘草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

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或反胃呃逆,甚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

【组方原理】
君:旋覆花—下气消痰,降逆止噫。

臣:代赭石—善镇冲逆;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宣散水气以祛痰,共为药。

佐: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补脾养胃,为药。

使:炙甘草—调药。

方歌:旋覆代赭重用姜,半夏人参甘枣尝,
降逆化痰益胃气,胃虚痰阻痞嗳康。

趣记:旋覆代赭吓三人。

旋覆代赭夏三人。

【鉴别】旋覆代赭汤与吴茱萸汤均治胃虚气逆之呕吐。

旋覆代赭汤重在降逆,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之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吴茱萸汤重在温中降逆,主治中焦虚寒,胃气失和之呕吐。

要点四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组成】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功用】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主治】胃虚有热之呃逆。

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

【组方原理】
君:橘皮—行气和胃以止呃;竹茹—清热安胃以止呕。

臣:人参—益气补虚;生姜—和胃止呕。

佐使:甘草、大枣—补中调药。

【鉴别】橘皮竹茹汤与丁香柿蒂汤均具降逆止呕、益气养胃之功。

橘皮竹茹汤以清热降逆为主,主治胃虚有热之呃逆;
丁香柿蒂汤则以温胃降逆为主,主治胃虚呃逆偏于寒者。

行气功效主治
越鞠丸行气解郁六郁证
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散结,祛痰下气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

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痰气互结之梅核气。

厚朴温中汤行气除满,温中燥湿。

脾胃寒湿气滞证。

天台乌药散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肝经寒凝气滞证。

暧肝煎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

降气功效主治
苏子降气汤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上实下虚喘咳证
定喘汤宣降肺气,清热化痰。

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喘证。

旋覆代赭汤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胃虚痰阻气逆证。

橘皮竹茹汤降逆止呃,益气清热胃虚有热之呃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