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心理学》教学大纲
1.课程的基本描述
2.教学定位
本门课程为学生获取心理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提供初级平台。
心理学作为20世纪发展迅速的社会科学已经广泛渗透到哲学、美学、艺术学等各个领域,通过本课程为学生普及心理学基础常识、重要的研究方法。
通过《视听心理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电影、电视作品更深入和具有学术价值的分析方法、创新精神与科学观念。
通过分析影视创作心理、作品人物心理帮助学生对影视艺术形成有深度和广度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影视观众的接受心理,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影视市场的深层心理需求,更好的拓展以后实际创作的有效途径。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论评论创作能力。
为学生未来做论文和具体科研提供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视角。
本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限选课,通过学习使学生拓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广度与深度,创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原理去分析和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影像感知能力和思辨能力。
《视听心理学》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限选课,是其它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延伸,通过学习能够极大地拓展学生知识面,有助于为个人影像实践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典型范例。
2.3 课程的主要特点
《视听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理论来探讨影视传播活动的规律、影视创作者与受众的心理特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与影视创作、传播活动相关的心理学理论,了解受众在参与影视传播活动中的心理反应规律,为从事影视传播心理研究、影视内容分析、影视原创性开发等相关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2.4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将使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传统授课等教学方法,对知识点进行分解有针对性的讲授,使学生对色彩、亮度、审美认知等重点知识信息进行深入理解,通过案例教学等方法,使学生掌握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相关的代表人物,以及行为理论在影视传播中的影响与应用。
从而能够分析影视作品,提高影视鉴赏能力和美学修养。
3.知识点与学时分配
3.1 课程覆盖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汇总
4.案例设计
本课程依据高等院校影视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和本课程特殊的传授方式展开教学,案例设计原则体现为应用性、典型性、时代性、思考性等特点,最终培养学生实现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这一目标,并具备整体统筹以及独立分析影视艺术作品和影视现象的能力的基本能力,其覆盖知识点包括影视视听系统、人的精神反应系统以及社会评价系统等,案例将选择大量的经典影视作品、新的影视热点作品以及具有典型性的影视文化现象。
5.作业设计
针对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本门课程布置一次中期作业。
要求学生结合亮度、色彩、图像识别系统和影视剪辑的特点分析某作品片段在影视传播心理效果,并以此分析传者与受者的信息发布和接收差异。
6.考核与成绩评定
6.1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门课程为专业限选课,课程最终将以分析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结合平时成绩和其中作业,最终给定一个总成绩。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一览表
6.2 考核评价的标准
本门课采用的综合报告的考核方式,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考察学生对于影视心理学内容的掌握以及如何用将理论内容应用于对影视作品的分析和影视文化现象的分析中。
通过此次考试,使学生能够今星期独立思考和分析,形成较为科学严谨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专业鉴赏能力,同时能够反思自身的创作,加强自身的影视作品表现力。
大纲撰写人:郭弘
课程组负责人:郭弘
专业负责人:郭弘 2018年 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