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简介该课程是师范生必修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中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其内容主要介绍心理现象及其活动与发展的规律,教育应关注的心理素质及其培养方法,应用心理学原理改善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
2、教学对象①全校师范类学生,按教学计划于一年级下学期开设。
②非师范类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滚动开设。
3、教学目的该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使师范生认识教育情境中的一般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懂得儿童少年阶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他们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掌握教育教学规律、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具体目标如下:①识别教育情境中的一般心理现象。
②理解教育情境中的心理学基本规律。
③能应用心理学基本知识分析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理性地评价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水平。
④能初步综合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分析教育实践的假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理性地提出改善教育教学行为的合理措施,理性地提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措施,为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4、教学要求①坚持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原则。
②以课堂教学为主,组织与指导好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③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④围绕能力培养和良好教育素养组织教学。
本课程为考试科目。
考核以独立思考能力为核心,着重检测学生判断心理问题、分析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的认知能力。
期末考试形式:闭卷。
统一考试时间(以学校教务处期末考试安排为准),统一命题、随机合成试卷、以流水作业方式统一阅卷。
期末考试题型:名词(5题,15%);心理现象辨别(10题,20%);观点判断与分析(3题,15%);简答(5题,25%);应用(1-2题,10%+15%)。
命题内容和程度依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命题范围不超出使用教材和学期统一要求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学业成绩评价: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期中考查)占总成绩的25%;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5%。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5、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要求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第一章心理的实质教学要求:1、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对象2、理解心理的实质3、理解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教学内容: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学的定义2、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二、科学的心理观——心理的本质科学的心理观: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2、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三、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第二章儿童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要求:1、理解心理发展的含义与基本特征2、了解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的分期与年龄特征3、理解影响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动力教学内容:一、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的含义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3、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的分期二、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少年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2、环境3、教育(教育对心理发展作用的辩证认识)4、学习准备与关键期三、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第三章注意教学要求:1、了解注意的种类、性质与功能2、掌握注意的规律性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3、理解注意的品质并初步能够评价人的注意力4、了解儿童期与少年期学生注意特点的不同5、掌握儿童少年注意力培养的策略教学内容:一、注意的概念、性质、功能二、注意的规律性1、无意注意的规律性2、有意注意的规律性3、有意后注意三、注意规律在教与学中的应用1、无意注意规律在教与学中的应用2、有意注意规律在教与学中的应用3、两种注意规律在教与学中的应用四、注意的品质五、儿童期与少年期学生注意特点的比较与注意力培养第四章感知与观察教学要求:1、了解感觉、知觉、观察的含义和种类2、掌握感知规律及在教学中的应用3、掌握观察力及其培养教学内容:一、感觉、知觉、观察的含义二、感觉的分类及规律性三、知觉的分类及基本特性四、错觉与幻觉五、观察力及其培养六、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第五章记忆教学要求:1、了解记忆的含义与种类2、掌握记忆的规律性3、理解记忆的品质4、掌握儿童期与少年期学生记忆特点与记忆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一、记忆的概述1、记忆及其作用的认识(记忆表象融合在此记忆解释中,不单独要求掌握)2、记忆的分类(1)以记忆的内容为基准的分类(2)以保持时间长短为基准的分类二、记忆的规律性1、识记的规律、种类2、保持与遗忘的规律3、识记后的复习4、重现的规律四、记忆的品质五、儿童期与少年期学生记忆特点的比较与记忆能力的培养第六章思维教学要求:1、了解思维及想象的含义、特点、种类2、理解思维与语言的关系3、掌握在教学条件下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概念4、掌握思维的品质及如何评价学生的思维5、了解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阶段6、掌握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7、理解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成分8、掌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9、掌握儿童期与少年期学生思维及想象特点教学内容:一、思维概述1、思维的含义、特点2、思维与语言的关系3、思维的分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4、思维的特殊形式—想象二、思维方法与形式1、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2、概念、判断与推理3、在教学条件下学生概念的形成三、思维的品质四、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1、问题与问题解决2、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阶段3、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五、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2、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成分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六、儿童期与少年期学生思维及想象特点的比较第七章情绪情感教学要求:1、了解情绪和情感的含义、外部表现2、理解情绪和情感的功能3、理解情绪发生的心理机制4、了解情绪和情感的状态与种类5、了解儿童期与少年期学生情绪和情感特点6、掌握情绪适应不良和调节教学内容:一、情绪和情感概述1、二者含义及关系2、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3、情绪和情感的功能二、情绪的生理特性及发生的心理机制三、情绪和情感的状态与种类1、心境、激情、应激2、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四、儿童期与少年期学生情绪和情感特点的比较五、情绪适应不良和调节第八章意志教学要求:1、理解意志的概念、特征2、理解意志与认识、情感、动机的关系3、了解意志行动的过程及儿童少年的意志特点4、掌握学习意志的培养与锻炼教学内容:一、意志的概念、特征二、意志与认识、情感、动机的关系三、意志行动的过程四、意志的品质五、儿童期与少年期学生意志特点比较六、学习意志的培养与锻炼第九章气质教学要求:1、理解气质的含义及其心理特征2、掌握气质类型及其心理行为特征3、了解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与气质的对应关系4、掌握在教育实践中应如何正确认识气质的作用并根据气质特点因材施教另:在本章开始介绍人格概念,并使学生对人格结构有一个整体印象后引出本章内容。
教学内容:一、气质概述1、气质的含义2、气质的心理特征: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外向性和内向性二、气质的类型三、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与气质的对应关系四、气质与教育第十章性格教学要求:1、理解性格的含义、了解性格结构2、了解性格类型3、理解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及其作用4、理解性格形成的微观机制的理论观点5、掌握教育实践中学生性格的认识与培养教学内容:一、性格及其结构1、性格的含义2、性格的结构3、性格的动态特征:整体性、多面性、可塑性4、性格与气质的区别和联系二、性格的类型三、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生物因素、环境因素、主观心理因素四、关于性格形成的微观机制的理论观点及对教育的启示五、教育实践中学生性格的认识与培养第十一章能力教学要求:1、理解能力含义2、了解能力种类3、理解智力与知识、创造力、非智力因素的关系4、了解智力成长曲线、智力发展关键期与智力结构理论5、了解能力的个别差异6、理解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7、掌握学校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关注教学内容:一、能力概述1、能力的含义2、能力与气质性格的区别与联系3、能力的种类二、智力及智力结构理论简介1、智力的含义2、智力与知识的关系3、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4、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5、智力成长曲线与智力发展的关键期6、智力结构理论三、能力的个别差异1、能力类型差异2、能力水平差异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1、生物因素2、环境因素3、个体实践因素4、个体主观因素五、学校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关注1、正确认识学生的能力2、构建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实践体系第十二章社会技能与品德心理教学要求:1、了解社会技能及其种类2、了解品德的含义3、理解品德心理结构及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4、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5、掌握良好品德的培养6、掌握品德不良学生的教育教学内容:一、社会技能概述二、品德心理概述1、品德的含义2、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1、家庭2、学校3、社会4、个体因素(生理、智力、自我意识)四、良好品德的培养五、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1、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2、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3、品德不良学生的教育第十三章需要与学习动机教学要求:1、理解需要与动机的联系2、理解动机的含义3、了解动机的种类4、理解动机作用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动机的有关因素5、理解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6、了解儿童期与少年期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7、掌握学习动机的激发教学内容:一、需要概述1、需要的含义2、需要的特征3、需要的分类二、动机概述1、动机的含义2、动机的功能3、动机的种类三、动机作用的心理机制四、影响动机的有关因素:价值观、情感、认知、行为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六、学习动机的激发1、儿童期与少年期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2、学习动机的激发第十四章学习的迁移教学要求:1、了解学习的种类2、理解学习的准备及过程3、了解有效学习的条件4、理解学习迁移的含义、种类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5、了解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6、掌握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学内容:一、学习概述1、学习的含义2、学习的作用3、学生学习的分类4、学习的准备5、学习的过程6、学习的方法7、有效学习的条件二、学习迁移概述1、学习迁移的含义2、学习迁移的种类3、学习迁移在学习中的作用三、学习迁移的理论1、早期的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关系转化说2、现代迁移理论四、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第十五章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教学要求:1、理解心理素质的含义2、了解心理素质评价的各种角度3、理解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核心与任务4、掌握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阶段要求5、掌握良好心理素质养成的条件教学内容:一、心理素质概述1、心理素质的含义2、心理素质与素质二、对心理素质的评价1、心理品质2、心理功能效果3、心理个体适应状况4、心理的社会历史与文化适应状况三、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核心与任务四、儿童期与少年期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阶段要求五、良好心理素质养成的条件6、其它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与安排见《心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