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中国建筑史宫殿

4中国建筑史宫殿

4.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
5.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 又开朗。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映了唐代建 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在建筑物上没 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 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 现象。这固然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特点, 但在唐代建筑上表现得更为彻底。
清代则沿用明代旧宫,其间已有重建、 改建,而总体布局仍大体保持明代旧貌。
总体布局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 “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
“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 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 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
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
明清北京宫殿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
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
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
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
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
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
林宫)。
北京宫殿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 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 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 72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为宏大、规制最为严整、规划最具特色的 宫殿群,是大唐帝国国都的王宫,总面积 达4800亩。
大明宫位于高处,居高临下,可以远眺城 内街市。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 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 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大明宫平面略呈梯形,面积约3.2平方公里。 宫墙周长约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 殿、台、楼、亭等基址有40余处。宫南部为前朝, 以自南而北的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 成。含元殿系大明宫正殿,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 此举行。殿基面阔十三间、近76米,进深六间、 40余米,现存高15米,充分体现了当年"九天阊闾 开宫殿"的磅礴气势。宫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 周围有三清殿等多处建筑基址分布,内廷西部有 朝廷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的麟德殿,殿基长130余 米,宽近80米。其上建有前、中、后毗连的三殿, 周围绕以回廊,规模十分宏伟。
整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 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大 明宫的正门丹凤门以南,有宽176米的丹凤 门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等组成的南北中 轴线,宫内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着这条 轴线分布。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 条纵街,是在三道横向宫墙上开边门贯通 形成的。
与神库。再往南是五彩琉璃门,门外的东
南有宰牲房、治牲房和井亭等。
前殿是三大殿中的主殿,这里是皇帝举行大祀之 处。
前殿
始建于明代,明末清初被毁得只剩有中间三间和 殿柱。顺治年间重修太庙大殿,完工后的大殿十 一楹,深四楹,重檐列脊,殿额有满汉文对照的" 太庙"。殿外的三重台基用汉白玉石栏环绕,月台 御道正面依次刻有龙文石、狮纹石和海兽石。殿 内的大梁为沉香木,其余用金丝榆木;地铺"金砖 ";天花板及四柱,均贴有赤金叶。殿内供奉木制 金漆的神座,帝座雕龙,后座雕风。座前陈放有 供品、香案和铜炉等。两侧的配殿设皇族和功臣 的牌位。
坛庙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祭祀自然神。其建筑包括天、地、 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先农之坛。
第二类是祭祀祖先。帝王祖庙称太庙,臣 下称家庙或祠堂。庙有两种形制:一种是 分别建立7所或9所建筑,每所奉一祖先。 另一种是在一座建筑中设有7室或9室,每 室奉一神主。
第三类是先贤祠庙。其中孔子庙数量最多, 规模也大。
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
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
孔庙的总体设计是非常成功的。 前为神道,两侧栽植桧柏,创 造出庄严肃穆 的气氛,培养谒 庙者崇敬的情绪;庙的主体贯 穿在一条中轴线上,左右对称, 布局严谨。前后九进院落,前 三进是引导性庭院,只有一些 尺度较小的门坊,院内 遍植成 行的松柏,浓荫蔽日,创造出 使人清心涤念的环境,而高耸 挺拔的苍桧古柏间辟出一条幽 深的通道,既使人感到孔庙历 史的悠久,又烘托了孔子思想 的深奥。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 已定型化。
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 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 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 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 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 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 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宫殿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 第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茅茨土阶就是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其中二
里头与殷墟中区都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 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第二,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 杂的组合体,其台基很高,或用人工堆砌,或 因天然土阜裁切修筑。有两千年遗风。宏伟的 前殿和第三,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第四,纵向布置三朝阶段
孔庙
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
(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
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
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
庙内 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
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
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
建筑意义
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 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 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 庄严、和谐,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 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标志着中 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 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坛庙
坛庙的出现起源于祭祀,它的出现大 约在旧石器时代后期。伴随着祭祀活动, 相应地产生场所、构筑物和建筑,这就是 坛庙。
大明宫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
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 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 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 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 之北,为禁苑区。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 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 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 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 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
北京太庙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 百余亩,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 传统礼制建造的。天花板及廊柱皆贴赤金 花,制作精细,装饰豪华。
总体布局
太庙的主体建筑为三大殿,大殿对面是大 戟门。
大戟门外是玉带河与金水桥,桥北面
东、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桥南面为神厨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前朝第一正殿,也是唐 长安城的标志建筑,建成于龙朔三年(663 年),毁于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存在 了220余年,其间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 在这里举行大朝贺活动。
含元殿正北约300米处是宣政殿,为皇帝临 朝听政之所,称为“中朝”。殿基东西长 70米,南北宽40多米。殿前左右分别有中 书省、门下省和弘文馆、史馆、御史台馆 等官署。在殿前130米处,有三门并列的宣 政门,左右是横贯式的宫墙,墙、殿之间 形成较大的院庭。
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 “大祀殿”,是一个矩形大殿。祈年殿高 38.2米,直径24.2米,里面分别寓意四季、 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 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列。
圜丘在天坛南半部,始建于嘉靖九年 (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 墙,上饰绿色琉璃瓦,俗称“子墙”。子 墙四周各有一大门。
北京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 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 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 圆丘。圆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 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圆丘坛在南,祈谷 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 有墙相隔。
圆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圆丘坛、皇穹宇 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 祈年门等。
建筑特色
圜丘外面有二层圆形围墙,中间是三层 圆形石坛,上层台面四周环砌台面石,中 心一块圆形石板称“天心石”。其外环砌 石板九块,再外一圈为18块,依次往外每 圈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 意“九重天”。人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声 音特别浑厚、洪亮
天坛建筑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声、 力、美学原理的巧妙运用和精心设计上是” 亿兆景从“的天心石。
“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
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
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
建筑。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 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 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 居住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 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 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 等建筑。
北京天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天坛
中国现存的天坛共有两处,一处是西 安天坛,另一处是北京天坛,其中属北京 天坛较为著名。天坛是皇帝用来祭天、祈 谷的地方。
北京天坛地处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 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 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 永乐十八年(1420 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 天之地。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 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
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以北95米处,称为“内 朝”,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 阁”。
含元、宣政、紫宸组成的外朝、中朝、内 朝格局多为后世的宫殿所效仿,北京紫禁 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这种格局 的体现。
大明宫的北部为园林区,建筑布局疏朗, 形式多样。紫宸殿以北约200米处即为龙首 塬的北沿,其下有太液池,又名蓬莱池, 面积约16000平方米。水池的形状接近椭圆 形,在池内偏东处有一土丘,高5米多,称 作蓬莱山。池的沿岸建有回廊,附近还有 多座亭台楼阁和殿宇厅堂。 形成宫与苑相 结合的起居游宴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