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史前)

中国建筑史(史前)


(二)巢居
栖息在大树上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 木为巢,以避群害”“下者营巢,上者为营窟”
所以可以看出,巢居可能是低洼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
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新石器时代
建筑的低级阶段,建筑体系萌芽: 由巢居与穴居开始发展演变. 1 两种代表建筑类型: (1) 长江流域——干阑式建筑 (2) 黄河流域——木骨泥墙建筑 2 著名建筑遗址: (1) 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 (2) 西安半坡村文化遗址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春秋战国周时期的建筑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五帝 夏 商 周
约公元前30世纪初~约公元前21世纪初 约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公 元 前 1046 年 ~ 前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256年 东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的要求。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商周时期的建筑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
夏、商、周(公元前2l世纪一前221年)
夏、商、周的中心地区都在黄河中下游,属湿陷性黄土
地带。为防止地基湿陷,先民发明了夯土技术,既可消除黄
土的湿陷性,又可夯筑高大的台基或墙壁,建造大型建筑。
商周时期的建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
▫ 夏商周到明清 ▫ 传统建筑体系
• 近现代部分
▫ 清末到新中国建立 ▫ 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转折
学习中国建筑历史的意义:
• 了解历史基本知识
▫ “不知生,焉知死”——论语 ▫ 观今宜见古,无古不成今
• 全面人生的需要
▫ 建筑历史是历史的一部分 ▫ 专业的学习,交叉学科,培养思维
如何学习本课程:
中外建筑史
2015.11/2016.1
任课教师:庄浩然 邮 箱:23663383@
本课程总分100分:
平时成绩占40%,包括平时课上学生素质能力、平
时作业等考核30分,出缺勤成绩10分。
(其中缺勤率达到1/3,不能参加期末考试。)
期末成绩占60%:为闭卷考试卷面成绩。
课程内容:
• 古代部分
抬梁式
商周时期的建筑
夏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宫殿 商周 郑州商城遗址 安阳殷墟遗址 建筑技术 建筑类型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
夯土高台
木构建筑,聚落格局 宫室略具雏形 瓦,水管,斗拱
旧石器时代,冰河未消,工具落后,智力有限,原始人只能 住在天然的洞穴中或栖居在大树上,这就是穴居和巢居。
(一)穴居
天然岩洞是旧石器时代原始人作为住所的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 这时的岩洞还不能称为建筑。 约50万年,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居住的天然山洞; 约5万年前,北京龙骨山山顶洞人居住的天然洞穴。
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的传统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性
夏代的建筑活动
中国传统建筑形象的奠基期 院落
80cm夯土台,东西约108m,南北 约100m
面阔八间殿堂一座,南面有门的遗 址,封闭庭院(廊院)
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 筑庭院 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夏代的建筑活动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已经开始形成
• 认真听讲
▫ 听讲相比自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 课堂学习是愉快的学习,并不是教材的朗读
• 课外阅读
▫ 课时有限,需要课余自学加以补充 ▫ 拓展学习兴趣
中国建筑史
• 教材和参考书
▫ 《中国建筑史》 潘谷西主编,建工出版社 ▫ 上课并不是按照书本顺序组织
按照建筑类型学习
按照时间顺序学习 两者相结合
• 教材和参考书
《华夏意匠》 李允鉌 著 《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中国古代建筑二十讲》楼庆西 著
《中国建筑小品二十讲》楼庆西 著
课堂及课后作业
• 课堂学习的教材和文具
▫ A4白纸(复印纸) ▫ 不允许用涂改液 ▫ 每份上交作业必须标明:学号+姓名
• 建筑的本源(为什么出现了建筑) • 原始状态中的人,对他们而言,除了天性没有任何规范 • 建筑学并不是一种象征艺术,人性是建筑活动的基础 • 之后,那些取自自然的元素——柱子,梁,屋顶,被中国人,埃及人, 玛雅人,希腊人选择下来,并各自演绎着他们的建筑之梦。
“吕”字形平面 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 内室与外室均有煮食与烤火的地方, 外室设有窖穴。
红山文化(公元前4500年—公元前3000年)
这个时期的文化也称 细石器文化,有原始 农业、定居生活、有 一定的畜牧和渔猎。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公元前4500年—公元前3000年)
这个时期祭祀与神庙建筑的发现 出现了沿轴向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形式。 建筑不再是单纯的物质生活手段,同时也 成了社会思想观念的一种表征方式合物化 形态。这一变化,促使建筑技术和艺术向 更高的层次发展。
新石器时代建筑文化代表
红山文化
陕西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300年)
长江流域 母系氏族社会,是 以水稻为主要作物 的农业经济。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300年)
巢居——干阑式建筑的演变图 木构干阑式建筑: 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
商周时期的建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
商代城址
商周时期的建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
图片来源:张光直
郑州商城 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分 布于不同地点的聚落格局 城内:宫殿,宗庙 城外:作坊,住宅
图片来源:张光直
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
商代后期最重要的遗址
商周时期的建筑
商代宫殿复原
夏代的建筑活动
农业、牧业的发展,出现了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社会被 私有制取代 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社会的诞生,从此中国 进入财产私有、王位世袭的阶级社会 夏朝已经开始使用夯筑技术建造 宫室 到商朝建筑体系逐渐成长,出现夯土台宫殿,城市.陵墓均有发展, 夯土技术成熟

• 两者是相互转化、一体的
二发展进程:
1.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2.中国古代建筑的成形期 3.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 4.中国古代建筑的鼎盛期
史前时期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两宋,辽金西夏,元 城市宫殿,民居园林, 坛庙陵墓,宗教建筑
史前时期的建筑
旧石器时代 穴居巢居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文化 榫卯 仰韶文化 半穴居到穴居,聚落 陕西龙山文化 吕字分室,私窖 红山文化 祭坛和神庙
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300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 址距今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
采用榫卯技术构建木构房屋的实例。
这标志着7000年前中国木结构达 到的惊人水平。
后来干阑式建筑演进为地面建筑。促进了极富生命力的 穿斗结构的诞生和发展
河姆渡干阑建筑复原示意图
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
商周时期的建筑
建筑技术
瓦的发明与应用,解决了屋顶的防水问题 陶水管的使用,解决地面排水的问题
三合土抹面(白灰+砂+黄泥)
斗拱的概念
商周时期的建筑
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 城遗址
从遗址平面看:殿堂的柱列整齐,前后左右 相对应,各间面阔统一。以上特征说明这时 期的木结构水平已有很大提高。
商周时期的建筑
▫ 施工快、维修方便、可以搬迁 木材越来越少 易失火 不耐潮湿、虫的侵蚀 结构方式有限
• 两者是相互转化、一体的
为什么采用木构架?
• 优点
▫ 取材方便
森林分布广 砍伐加工方便
▫ 适应性强
结构体系适应多种生活方式 抗震耐久
▫ 施工快、维修方便、可以搬迁
为什么采用木构架?
• 缺点
▫ 木材越来越少 ▫ 易失火 ▫ 不耐潮湿、虫的侵蚀 ▫ 结构方式有限
一建筑特征:
• 传统建筑多样性的原因
▫ 多民族,文化多样 ▫ 地域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多样
• 主流为汉文化木架建筑
▫ 中国的概念变化 ▫ 历史上地域的变化
木架建筑特点:
• 优点
▫ 取材方便 ▫ 适应性强
森林分布广 砍伐加工方便 结构体系适应多种生活方式 抗震耐久
• 缺点
▫ ▫ ▫ ▫
聚落,大房子
氏族公社的活动
向心性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白灰抹面 龙山时期已普遍使用
甘肃秦安大地湾
陕西龙山文化(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2000年)
黄河流域 农业与畜牧业都很发 达,开始了产品交换。 父系社会已确立,财 产私有制,一夫一妻 制家庭,住宅面积较 小。
龙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
陕西龙山文化(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2000年)
规整的廊院式建筑群说明:在夏
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
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史前时期的建筑发展整体状况:
相当缓慢,原始人从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掌 握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 但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设计,这个时期
的建筑仅仅是作为遮风避雨的简易场所,满足了
• 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
• 建立了一个具有相当文明程度的奴隶制国家 • 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自从有了文字记载,手工业分工 明显,后期青铜器的使用已达到相当纯熟的程度。 •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集中,建筑技 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夯土技术已趋于成熟,同时木构技术也有鲜明 的发展与进步 • 建筑技术发展:瓦的发明
1)半穴居
在地面掘出深约1米的方形或圆形浅坑,坑内一般用二至四根立 柱承托屋架,其结合用绑扎法。屋顶覆以树枝及茅草(有的表面再 涂泥),下部直达地面。入口为附有门槛之斜坡门道,门道上建两 坡屋顶,例见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一般于室内中央稍前置火塘, 建筑面积约在10平方米左右。实例最早见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及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晚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