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药物的概念:药物,无论是天然药物(植物药、抗生素、生化药物)、合成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就其化学本质而言都是一些如C、H、O、N、S等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学品。
然而药物不仅仅是一般的化学品,它们是人类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者为了调节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的特殊化学品。
2.药物的命名1)通用名:又称国际非专利名(INN),在世界范围内使用不受任何限制,不能取得专利和行政保护。
2)化学名:以药物的化学结构命名,一个化学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名,在新药报批和药品说明中都要用到化学名,化学名复杂难记,与药理作用毫无联系,医生跟药师一般不易掌握和记忆。
3)商品名:一般针对药物的上市产品而言,通常是由药品的制造企业所选定的名称,并在国家商标或专利局注册,受行政和法律的保护。
商品名多于通用名。
PS.新药开发者在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新药申报时,三种名称都需要提供。
通用名和化学名主要针对原料药,也是上市药品主要成分的名称;商品名是指批准上市后的药品名称,常用于医生的处方中,临床医生和药师都很熟悉。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1.镇静催眠药-巴比妥类1)巴比妥类药物的理化性质➢巴比妥酸在水溶液中存在三酮式(原形)、单内酰亚胺、双内酰亚胺和三内酰亚胺之间的平衡➢酸性:互变异构烯醇式呈现弱酸性,可溶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中生成钠盐。
➢水解性:酰脲结构,其钠盐水溶液放置易水解2)巴比妥类药物的构效关系1PS.巴比妥类药物5位的两个取代基是不同的,一般采用先引入体积大的基团,再引入体积较小的基团的合成方法,以控制生成的中间体的质量。
2.抗癫痫药-GABA 衍生物普洛加胺(progabibe )结构特点=活性部分+载体部分。
载体联结前药:一个活性药物(原药)和一个可被酶除去的载体部分联结的前药,通常在体内经酶水解释放出原药。
3.镇痛药-吗啡1) 吗啡的来源:最早应用的镇痛片是阿片生物碱,系从罂粟或者白花罂粟未能成熟果实的乳汁中提取而得。
吗啡是其中的主要成分。
2) 吗啡的基本性质➢ 吗啡结构中3位有酚羟基,呈弱酸性;17位的叔氮原子呈碱性;-酸碱两性,临床上常用其盐酸盐➢ 稳定性a. 3位酚羟基的存在,使吗啡及其盐的水溶液不稳定,放置过程中,受光催化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变色,生成毒性大的双吗啡(或称伪吗啡)和N-氧化吗啡。
b.吗啡的稳定性受pH 和温度影响。
pH=4最稳定,中性和碱性条件下极易被氧化;吗啡注射液,pH=3-5,充入氮气,加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等抗氧化剂。
3) 吗啡的构效关系第三章 外周神经系统药物1.胆碱受体激动剂与M 受体拮抗剂的异同这一结构跟胆碱受体激动剂有相似之处,这是因为M 受体拮抗剂与激动剂共同竞争M 受体,均通过含氮的正离子部分与受体的负离子位点结合,而分子中其他部分与受体的附加结合,则产生拮抗剂与激动剂的区别。
2.肾上腺素1) 肾上腺素的性质➢ 分子中存在邻苯二酚结构。
遇空气或其他弱氧化剂、日光、热及微量金属离子均能使其氧化生失活。
➢ 加入抗氧剂如焦亚硫酸钠可防止氧化。
储藏时应避光且避免与空气接触。
➢ β碳上的醇羟基通过形成氢键与受体相互结合,其立体结构对活性有显著影响。
12倍。
3组胺H 1受体拮抗剂.1) 经典H 1抗组胺药物(第一代):脂溶性很高,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产生中枢抑制和镇静的副作用。
另外对H1受体的针对性不强,出现了抗其他神经递质的副作用。
2) 非镇静H 1受体拮抗剂-限制进入中枢和提高H 1受体的选择性的新型抗组胺药➢ 丙胺类:引入亲水基团使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克服镇静作用。
➢ 氨基醚类:对外周H 1受体有较高选择性,避免中枢副作用。
➢ 其他的非镇静抗组胺药大多属于哌啶类选择性外周H1受体拮抗剂,以及少数三环类和哌嗪类药物。
阿托品合成M 受体拮抗剂的结构通式胆碱酯类M 受体激动剂R1Y Z (CH 2)n N R 2R 34.局部麻醉剂1) 局部麻醉剂的概念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可逆性地阻断感觉神经冲动的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引起局部组织暂时痛觉消失,以便顺利地进行外科手术。
以普鲁卡因为代表的酯类和以利多卡因为代表的酰胺类为主。
还包括氨基醚类、氨基酮类、氨基甲酸酯类、脒类等多种结构类型。
2) 局部麻醉药的构效关系➢ 亲脂性部分可为芳烃、芳杂环,以苯环作用较强。
苯环上邻对位给电子取代基如氨基,烷氧基有利于增加活性;而吸电基会使活性下降。
➢ 中间部分-决定药物稳定性作用时间:-CH2CO->-CONH->-COS->-COO-作用强度: -COS->-COO-> -CH2CO-> -CONH-通常以n = 2-3碳原子为最好。
在苯环和羰基之间插入-CH2-,-O-,破坏了 共轭体系,活性下降;插入-CH=CH-,则保持活性。
➢ 亲水性部分可为仲胺和叔胺,或脂环胺如吡咯烷、哌啶、吗啉等,以叔胺最为常见。
不可以是伯胺,不稳定而且毒性大。
第六章 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1.镇痛解热药-水杨酸类药物-阿司匹林1) 阿司匹林的基本性质2)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在水杨酸结构中,羧酸基团是产生抗炎作用的重要基团,也是引起胃肠道刺激的主要官能团。
长期服用本品会引起胃出血,这主要是前列腺素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而本品抑制了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使得粘膜易于受到损伤;另外,由于前列腺素E2.非甾体抗炎药1) 芳基烷酸类药物➢ 芳基乙酸类---吲哚美辛亲脂性部分 中间部分 亲水部分➢ 芳基丙酸类代表药物:布洛芬 、 萘普生 第七章 抗肿瘤药1.生物烷化剂1) 生物烷化剂的定义在体内能形成缺电子活泼中间体或其他具有活泼的亲电性基团的化合物,进而与生物大分子 (如DNA 、RNA 或某些重要的酶类)中含有丰富电子的基团(如氨基、巯基、羟基、羧基、磷酸基等)发生共价结合,使其丧失活性或者使DNA 分子发生断裂。
2) 生物烷化剂的毒副反应属于细胞毒类药物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增生较快的正常细胞(如骨髓细胞、肠上皮细胞、毛发细胞和生殖细胞)同样产生抑制作用,会产生严重的副反应(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脱发等)。
同时易产生耐药性而失去治疗作用。
3) 生物烷化剂的分类按化学结构,分为 代表药物氮芥类 芥子气、脂肪氮芥、芳香氮芥乙撑亚胺类 塞替派亚硝基脲类 卡莫司汀、洛莫司汀、司莫司汀磺酸酯类 白消安金属铂配合物 顺铂、卡铂、奥沙利铂2.抗代谢药物1) 抗代谢药物的定义通过干扰DNA 合成中所需的叶酸、嘌呤、嘧啶及嘧啶核苷的合成途径,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复制所必需的代谢途径,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的抗肿瘤药物。
抗代谢物是应用代谢拮抗原理设计的,在结构上与正常代谢物类似,一般是将正常代谢物的结构作细小改变,例如应用电子等排原理将代谢物结构中的-H布洛芬 萘普生结构活性 (S)异构体的活性比(R )异构体强28倍 (S)异构体的活性比(R )异构体强35倍光学活性 有 有作用强度 1/10 1对前列腺素生物合成 相对萘普生较弱 相对布洛芬较强,约为3~4倍待补充换为-F或-CH3;将-OH换为-SH或-NH2,使肿瘤细胞不能再继续利用,进行正常的增殖,而发生死亡。
第八章抗生素2.分类方式二:1)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使细胞破裂死亡。
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此类抗生素的毒性较小。
─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2)损伤细菌细胞膜:抗生素与细菌的细胞膜相互作用而影响膜的通透性,使菌体内蛋白质、核苷酸和氨基酸等重要物质外泄,导致细胞死亡。
─包括多黏菌素和短杆菌素3)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干扰必需的酶的合成。
─包括大环内酯类、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4)抑制细菌核酸合成:阻止细胞分裂和酶的合成。
─包括利福平等第九章化学治疗药1) 吡啶酮酸的A 环是抗菌作用必需的基本药效基团,变化较小。
其中3位COOH和4位C=O与DAN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结合,为抗菌活性不可缺少的部分。
3位的羧基被磺酸基、乙酸基、磷酸基、磺酰氨基等酸性替团替代以及4位酮羰基被硫酮基、亚氨基等取代均使抗菌活性减弱。
2) B环可作较大改变,可以是并合的苯环(X=CH,Y=CH)、吡啶环(X=N,Y=CH)、嘧环(X=N,Y=N)等。
3) 1位N上若为脂肪烃基取代时,在甲基、乙基、乙烯基、氟乙基、正丙基、羟乙基中,以乙基或与乙基体积相似的乙烯基、氟乙基抗菌活性最好;若为脂环烃取代时,在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1(或2)-甲基环丙基中,其抗菌作用最好的取代基为环丙基、且其抗菌活性大于乙基衍生物。
1位N上可以为苯基或其它芳香基团取代,若为苯取代时,其抗菌活性与乙基相似,其中2,4-二氟苯基较佳,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较强。
4) 2位上引入取代基后,其活性减弱或消失,这可能源于2位取代基的空间位阻作用干扰喹诺酮类药物与受体的结合时,对1位和3位取代基立体构象的要求所致。
5) 5位取代基中,以氨基的抗菌作用最佳。
其他基团取代时,活性减少。
5位取代基的存在,从空间张力的角度可干扰4位羰基与靶位的结合,取代基体积越大这种干扰越作用越强。
所以抗菌活性减弱。
但从电性效应的角度考虑,向其母核共轭π键提供电子的取代基,均使4位羰基氧原子上的电荷密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增加与靶位的结合力,使其抗菌活性增加,因此5位取代基对活性的影响为电性和立体因素的综合表现。
6) 6位不同的取代基对活性的贡献大小顺序为F>Cl>CN≥NH2≥H,6位引入氟原子较6位为H的类似物的抗菌活性大30倍,这归因于6位氟代化物是药物与细菌DNA回螺旋酶的亲和力增加2~17倍,对细菌细胞壁的穿透性增加1~70倍。
三代以后基本所有喹诺酮类药物6位均为-F。
7) 7位引入各种取代基均可明显增加抗菌活性,特别为五元或六元杂环取代时,抗菌活性明显增加,尤其是哌嗪取代基最好。
哌嗪等取代基进一步加强与细菌DNA回螺旋酶的结合能力。
但也增加对GABA受体的亲和力,因而产生中枢的副作用。
8) 8位以氟、甲氧基、氯、硝基、氨基取代均可使活性增加,其中以氟取代最佳,取代或与1位单原子以氧烷基成为含氧杂环,可使活性增加但光毒性也增加,若为甲基、甲氧基取代和乙基取代,光毒性减少。
若1位与8位间成环,产生的光学异构体的活性有明显的差异。
2.利福平的作用机制利福霉素类抗生素能与分枝杆菌敏感菌的DNA依赖性RNA聚合酶(D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DDRP)形成稳定的复合物,抑制该酶的活性,从而在细菌合成RNA时,抑制初始RNA链的形成,但并不抑制RNA链的延伸,此类抗生素的作用靶点为RNA多聚酶的β-亚单位。
来自其他细胞的RNA多聚酶不与其结合,故对其RNA合成没有影响。
其研究结果已经表明,rifampin萘核π-π键合到DDRP蛋白质的芳香氨基酸的芳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