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动物的采食量

11动物的采食量


其中葡萄糖和挥发性脂肪酸是最重要的 因素。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参与采食量调控的化学信号
(二)激素 参与调节的主要激素有:性激素、 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胆囊收 缩素等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三、采食量的调控方式
(一)短期调节
采食量的短期调节主要控制每次采食的开始和终
止。 通过物理调节和化学调节来实现。 (二)长期调节 用脂肪稳衡理论来解释采食量的长期调节机制。
3.饲料形态
(1)对单胃动物,颗粒料可提高其采食 量; (2)对反刍动物,粗饲料磨碎或制粒, 可增加采食量; (3)任何降低饲料粉尘的方法均可提高 采食量。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4.饲喂的连续性
如母猪妊娠期的采食量不仅影响
妊娠期母猪的增重、胎儿的发育,也
会影响泌乳期的采食量,从而影响产
调节采食量,其中,胃肠道紧张度最重要。
(1)胃肠道紧张度
动物胃肠道中存在压力受体,能够感受
紧张度变化。并将信息通过神经传递到饱中
枢,控制采食行为。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参与动物采食量调节的器官
(2)体内温度变化 动物体内广泛分布着热敏感受体,能够 感受体温而调控采食量
体内温度升高,采食量下降
热稳衡理论 体内温度降低,采食量提高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7.饲料添加剂
⑴饲粮中加入少量的抗菌素,可提高 动物采食量的7%-15%; ⑵大量添加尿素会降低采食量;
⑶风味剂,提高动物的采食量。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三)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气流、光照、饲养密 度、有毒有害气体及应激状态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4.脂肪 对于反刍动物,饲粮的脂肪含量高,会 干扰瘤胃的正常功能,大大降低采食量。 单胃动物能够耐受更高水平的饲粮脂肪, 但随脂肪水平提高,采食量也会大大下降。 5.中性洗涤纤维 NDF含量和消化率是影响反刍动物采食 量的重要因素。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6.矿物元素和维生素 ⑴任何矿物元素的缺乏,都会造成采食 量的下降。 ⑵维生素过多或缺乏,都会造成采食量 下降. ⑶硫胺素、叶酸、泛酸、食盐、锌的缺 乏和钙、碘、铁、锰的过量造成动物采 食量下降。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2.生理阶段 妊娠、泌乳和产蛋能刺激食欲,提高采食 量。 3.生理状况 患病和处于亚临床感染的动物常表现出 食欲下降。动物过度疲劳,采食量也会下降。 4.感觉系统 感觉系统是调节采食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听觉——鱼;味觉——猪;视觉——鸡。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思考题
1、采食量、适口性的概念。 2、影响采食量因素有那些? 3、如何根据具体情况调节动物的采食量? 4、采食量的调节方式。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The End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三、采食量的意义
一、采食量的概念
▲采食量:通常是指动物在一定时间内(24h) 采食饲料的重量。 (一)随意采食量(Voluntary Feed Intake,VFI) 指单个动物或动物群体在自由接触饲 料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采食饲料的重量。 ●VFI是动物在自然条件下采食行为的反 映,是动物的本能。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参与动物采食量调节的器官
2.化学受体 3.肝脏和胰脏 4.肌肉和脂肪组织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参与采食量调控的化学信号
(一)化学因素
消化道食糜成分和吸收的养分通过其浓度的变 化,参与采食量的调节。 调控采食量的化学因素有: 葡萄糖、挥发性脂 肪酸、氨基酸、矿物元素、游离脂肪酸、渗透压、 pH值、激素等。
四、各种动物采食量调节机制的异同
一、参与动物采食量调节的器官
(一)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rm, CNS)
是调节采食量的关键,使动物产生饥饿感和 饱感,调节食欲的大小,控制采食量。
1.饱中枢:抑制摄食的中枢,饱中枢兴奋时, 饿 中枢受到抑制,动物产生饱感,采食停止。 2.饿中枢:刺激摄食的中枢部位,饿中枢兴奋时, 动物的食欲旺盛,刺激采食。 人们通常把饿中枢和饱中枢合称为摄食中枢。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3)饲料的滋味包括甜、酸、鲜和苦四 种基本味。 ●许多动物均喜好甜味;
●猪、牛特别喜爱甜味;
●鸡怕酸,不怕苦。
(4)饲料的香味来自许多挥发性物质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2.能量浓度
饲粮能量浓度是影响采食量的重要因素
●恒温动物要保持能量的平衡,即: 采食能量=散失能量+产品能量 ●家禽具有较强的“为能而食”的本领 ●饲粮能量浓度高,降低采食量;能量浓度下 降,提高采食量。 ●生产中要保持饲粮中适宜的能量浓度。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采食量的概念
(二)实际采食量 指在实际生产中,正常健康的动物 在一定时间内,实际采食饲料的总量。
(三)规定采食量 指动物饲养标准或动物营养需要中 所规定的采食量的定额。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采食量的表示方法
(一)用采食饲料的重量来表示 通常用24小时内采食饲料的重量来 表示。但因饲料干物质和营养浓度不同, 故采食量相同,并不意味着摄入的养分 数量相同。 (二)用能量的摄入量来表示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四) 饲养管理 1.饮水 水是影响采食量的重要因素。饮水得到保证, 采 食量才能达到最大。 2.饲喂方式和时间 (1)自由采食、少喂勤添可提高其采食量。 (2)饲喂时间:鸡早、晚采食较多; 猪主要在白天采食; 草食家畜白天、晚上都采食。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二)饲粮因素 1.适口性 ▲(1)定义:一种饲料或饲粮的滋味、香味和 质地特性的总和,是动物在觅食、定位和采 食过程中动物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 觉器官对饲料或饲粮的综合反应。 通过影响动物的食欲来影响采食量。 (2)对慢性咀嚼动物影响特别大,猪、反刍动 物比较敏感。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参与动物采食量调节的器官
(二)感觉器官 动物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 觉等感觉器官能够感受到饲料的色、香、 味、质地、声音,从而参与采食量调控。 其中味觉器官对采食影响很大。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参与动物采食量调节的器官
(三)消化道
1.机械受体
通过胃肠道紧张度、体内温度变化等来
第十一章 动物的采食量
目 的 要 求
学习并掌握采食量的
概念,影响采食量因素 及实际生产中调节采食 量的措施。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第一节 采食量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采食量的调节 第三节 影响采食量的因素及其调控技术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第一节
采食量的概念和意义
一、采食量的概念 二、采食量的表示方法
将影响采食的各种因素与能量的摄 入量建立回归公式,可以预测采食量。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三、采食量的意义
(一)采食量是影响动物生产效率的重要 因素 (二)采食量是配制动物饲料的基础
(三)采食量是合理利用饲料资源的依据
(四)采食量是合理组织生二节
采食量的调节
一、参与动物采食量调节的器官 二、参与采食量调控的化学信号 三、采食量的调控方式
●通过改变能量浓度来实现对采食量的调控, 进而调控动物的生产性能。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3.饲粮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 (1)蛋白质 ●蛋白质缺乏会引起采食量下降;
●蛋白质过高,也会降低采食量。
(2)氨基酸
●饲粮氨基酸的含量和平衡情况,都会 影响动物的采食量。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反刍动物:能量浓度低 物理调节为主;
能量浓度高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化学调节为主
第三节 影响采食量的因素及其调控技术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二、提高采食量的调控技 术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一)动物因素 1.遗传因素 采食量是一个低遗传力性状,故在以 生长速度和瘦肉率为选择性状时也提高了 采食量, 这也是猪易过食的主要原因。 不同的动物,其采食习性不同:鸡早、 晚采食较多;猪主要在白天采食;草食家 畜白天、晚上都采食 。
乳量。因此,应从全局的观点来决定
动物各阶段的采食量和饲养方式。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提高采食量的调控技术
(一)提供营养平衡的饲粮 (二)提高饲料的适口性 1.选择适当的原料 2.防止饲料氧化酸败:添加抗氧化剂 3.防止饲料霉变:添加防霉剂 4.添加风味剂 甜味剂:蔗糖、糊精、果糖和乳糖 ; 香味剂:乳香味、香草味等。 (三)改进饲养管理技术,降低应激反应。
动物采食是为了保持体内有一定量的脂肪储备, 若动物体脂处于亏损状态,则动物的采食量趋于提高, 以弥补体内脂肪的损失。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四、各种动物采食量调节机制的异同
(一)共同点 猪、禽和反刍动物的采食量调控都由中 枢神经统一控制, (二)不同点 猪:化学调节为主;
禽:化学调节为主,为能而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