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渊源二、组织行为学的思想萌芽三、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准备四、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五、组织行为学的现状一、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渊源二、组织行为学的思想萌芽1.亚当斯密(Adam Smith)➢(1)《国富论》(1776)➢(2)《道德情操论》(1759)2.查尔斯巴比奇(Charles Babbage)3.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三、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准备1.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时期(1880-1930年代)(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思想理论核心:1.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2.人要管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如果不管的话,放任自流,效率就会低下。

3.提高效率的手段就是运用科学方法4.强调科学管理的核心是“一场彻底的精神革命”肯定泰罗制的人:它把精确化和标准化的工作方法引入人们的工作,提供了企业管理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效率的方法。

它改变了人们对工人的认识,使人们认识到提高生产率不仅要拥有精良的设备,还要训练工人掌握操作这些机器的最优方法。

说明他认识到了人这一重要资源,认识到了管理的重要性,他的研究为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否定泰罗制的人:“科学管理”缺乏人性,把工人和工作分离,把人和他的人性分开,工人在他们眼里就像是生产流水线的组成部分一样,是没有任何情感的“生产人”,或者充其量不过是追逐计件工资的“经济人”。

2.第二阶段:行为科学理论时期(1930-1950年代)3.第三阶段:现代管理理论时期(50年代以来)它重视的是对物和工作的管理,忽视了人,尤其是人的各种需求。

其管理思想的实质是“胡萝卜加大棒”,其结果使工人沦为大机器这个怪物的附属品。

企业组织关心的焦点不是人,而是生产率。

(2)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 Fayol)主要着作:1916年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主要内容:定义管理的一般职能以及管理实践的原则。

➢管理不同于经营,经营包括六种活动,管理只是经营职能中的一部分。

管理活动包括五大因素。

➢提出着名的管理原则14条。

他所归纳的这些原则,成为组织管理的经典理论,影响十分广泛。

(3)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权力与权威是一切社会组织形成的基础,即理想的组织应以合理合法的权力为基础。

➢提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总之☐泰勒、法约尔和韦伯三人分别代表了当时管理理论的三个重要方面:即“科学管理”理论、“计划管理”理论和“行政组织”理论,在理论上卓有建树。

☐但他们都轻视或忽略了一点,即人是组织中的核心,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

仅仅把人看成是一台机器,而完全不考虑人是具有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的。

三、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准备2.第二阶段:行为科学理论时期(1930-1950年代)(1)霍桑试验和人际关系学派产生的背景人际关系学派的诞生,标志着组织行为学的诞生。

人际关系学说始于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其目的在于研究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试验分为四个阶段:照明试验、福利实验、大规模访谈实验、群体实验☐尽管霍桑试验的结果带有一定的推测和联想性,其学术可靠性和论据受到一些批判,但它毕竟开创了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来综合研究人的因素的新方向,为后来的行为科学学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标志着组织行为学的诞生。

☐由于“人际关系”学派的研究,引起学者对个人和群体行为研究的兴趣,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家等纷纷加入组织管理研究的行列,有大量的社会心理学和工业心理学着作相继问世。

(2)主要代表人物➢梅奥(G. E. Mayo)——人际关系学说➢马斯洛(A. H. Maslou)——人类需求层次说➢赫兹伯格(F. Herzberg)——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D. C. Macleland)——成就需要理论➢麦格雷戈(D. M. McGregor)—— X理论Y理论➢波特(L. M. Porter)和劳勒(E. E. Lawler)——“期望模式”综合激励模式从行为科学学派到组织行为学30年代的人际关系学―→50年代的行为科学―→60年代的组织行为学。

四、组织行为学的发展3.第三阶段:现代管理理论时期(50年代以来)(1)社会系统理论(Social System Theory)(2)决策理论(Decision Theory)(3)经验主义理论(Empirical Theory)(4)系统管理理论(System Management Theory)(5)权变理论学派(Contingency Theory)(6)管理科学学派(Management Science Theory)(7)管理过程学派(Management Process Theory)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案例研究法二、观察法三、调查法四、实验法五、测验法第二章个体理论☺第一节人性理论☺第二节需要、动机与行为☺第三节价值观与行为☺第四节知觉与行为☺第五节态度与行为☺第六节个性与行为第一节人性理论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二、西方学者关于人性的假设三、马克思论人性四、近代人性假设理论人性研究的意义⏹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公元前530-470年),古希腊唯物主义自然哲学家。

他最先提出对立统一的思想,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这位2500年以前的哲学家他对自己的哲学曾经进行过这样高度的概括:我已经寻找过我自己。

因为他确信,不先研究人的秘密而想洞察自然的秘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着名人文主义者、怀疑论思想家蒙田(Montaigne,1533-1592):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 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德国的卡西尔说,即使连最极端的怀疑论思想家也从来不否认认识自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他说,这是因为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

➢所以,以人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来制定政策和制度,来改变我们的管理思想和方式,才是唯一正确的方针。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人性1.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老子的思想,最集中地就体现在道法自然这句话中。

其意思就是道的根本性质是模仿自然,以自然无为为法则,一切顺应自然。

老子主张尊重自然的自然本位主义,强调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的关系2.人性善恶说—孔子的人性观与老子不同,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479年)重人事,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强调个人和社会集团的调和。

这是论述个人和社会、自我和他人关系的理论,其后发展演变成延续上千年的人性善恶的论战。

3.孟子的性善论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明确地提出了性善论。

他说:人之性善也,并把人性具体化为仁、义、礼、智这四种善根。

⏹恻隐之心--仁之端(端倪)⏹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他认为,人有这四端就像人有四肢一样。

而所谓性恶的产生,只是物欲遮掩了本性,失去了本心,而依靠道德修养是可以恢复本性的。

4.性恶论荀子说: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他的理由是,既然善性能够迷失,那么就说明善的品质不是天生的东西,道德是后天人为的东西。

他主张,通过修养实现自我改造,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这就是所谓的人性改造论。

5.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韩非更是进一步提出了人性自私说。

他说,人的本性就是好利恶害,恶劳而乐佚(逸)。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利害关系。

所以,韩非主张用法律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

6.性二元论这是宋代理学家的主张。

他们把人性分为天理和气质两部分:孔子以后的儒家们,高举性善论的大旗,与法家展开了持续千年的人性善恶之争。

他们认为,恶行是后天环境造成的,可以通过道德修养来抑恶扬善。

二、西方学者关于人性的假设1.人与动物的区别古希腊的着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曾说过,人是两条腿的动物,理性的动物,政治的动物。

这一定义从形体、思维和社会这三个层次来把握人的本质,最早揭示出人的社会性本质。

德国的卡西尔在《人论》这本书中说;人是符号的动物、文化的动物。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做出条件反射,只有人才能够把信号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运用符号创造文化。

这在本质上与动物是不同的。

德国哲学家兰德曼干脆提出:人是文化的动物。

人是文化性存在,没有文化,也就没有人。

2.人与神的关系----人的崛起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9年),同样是古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借用德尔裴太阳神庙上的一句题词“认识你自己吧” ,提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

把人与动物加以区别,这是为了强调人理性的一面,而以人对抗神,又是为了强调人的生物性,即接近动物的一面。

人是界于动物和神之间的一种存在,她既有理性的一面,又有非理性、或者叫做生物性的一面。

3.神道主义的抬头●当时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教父哲学。

●其主要代表人物奥古斯丁(公元354~430年)是一位天主教主教,他在《天城》这本着作中宣扬原罪说。

●他说,上帝建立幸福的天国,而黑暗的世俗国家则是魔鬼建立的,是低下的。

他宣传宿命论和禁欲主义,要人们只爱上帝,而轻视物质生活,忘记自己的痛苦,不要起来反抗。

结果,可怜的人有沦为神的附庸。

那时人的欲望被丑化,人性被践踏和蔑视,几乎到了灭绝的地步。

直到文艺复兴(14~16世纪)时期,人们才又高举起人道主义的旗帜,以人性对抗神,以人道对抗神道,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权。

发展到了现代人道主义,产生了许多思想流派,他们关于人性的主张也各不相同。

综述以上种种人道主义思潮对人性的主张虽然不同,但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把人的本质分成本能和理性来论述,并且力图在本能与理性之间寻找平衡点。

就本能而言,他们提到自我保存、利己、自由、享乐、爱、情感、自我意识、追求幸福等等。

同时,他们认为理性也潜藏在人体之中。

以这些为理论的出发点,他们把个人的需要和意志作为价值判断的基准,把个人的自由和利益放在第一位。

这样,人也就成了超越世间万物的最重要的东西,成了自己的最终目的。

所以,人也就总是一个个体性存在,呈现着利己主义的本性。

为了达到保持和延续生命的目的,趋乐避苦、自爱自保,这就是人的自然本性。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以马克思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对人的本质和人性进行了种种评论。

其结论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点:⏹ 人最重要的属性就是社会性;⏹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即人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相互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联系,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不断地获取更大的自由,由此其生存和发展才能得以实现的高级生物。

需要,是人追求自我的生命机能,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只有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