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8课《咬文嚼字》 配餐作业-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8课《咬文嚼字》 配餐作业-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怀仁八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配餐作业2020年10月12日制作人杨盛林编号015班级姓名课题《咬文嚼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些年以传奇、玄幻、仙侠等为故事________,以人气偶像、华丽场景、炫目特效、IP改编等为外在________的古装剧受到青少年尤其是“网生代”的大力追捧,据称仍有不少这类作品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中。

透过如此趋之若鹜的制播风潮,应该对时下古装剧做一些理性的反思。

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电视剧亦然,( )。

近年的古装剧数量庞大、风格各异、制作考究,有的服饰和道具花费天价,有的在摄影和构图上力争每帧画面都唯美养眼等,主创团队于这些硬件层面的用心和发力的确________。

然而,让观众获得视听愉悦之时可伴有“心有戚戚焉”的情感共振和精神荡涤的作品少之又少,甚至空空如也。

电视剧应成为________的大众文化,而非不求内涵的快餐文化。

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有理有度的奇异想象、匠心独具的美术置景,都可作为艺术手段应用于创意和创作过程中,但切不可因此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更不可屏蔽乃至弱化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把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材标志可圈可点潜移默化B.体裁标识乏善可陈润物无声C.题材标识可圈可点润物无声D.体裁标志乏善可陈潜移默化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切不可因此屏蔽乃至弱化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更不可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使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B.但切不可因此弱化乃至屏蔽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更不可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让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C.但切不可因此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更不可弱化乃至屏蔽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使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D.但切不可因此弱化乃至屏蔽了作品向上向善的主题内涵,更不可在剧中占用大量篇幅来放大人性之黑暗,把作品的价值观脱离正轨。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立意不明朗、不积极,必定称不上好作品B.好的作品,必定立意明朗、积极C.立意明朗、积极,才能称得上好作品D.不好的作品,必定立意不明朗、不积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谈静朱光潜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

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算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

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能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

姑且闭目一思索,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枯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

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

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

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会沉寂的。

心界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习静并不必定要逃到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静与闲也不同。

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

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脑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

(节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4.下列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他的心界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5.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6.作者所说的“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情与辞朱光潜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

文学当作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

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

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如账簿、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

不过这种界限也很不容易划清,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

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至少也要有一种“理智的信念”,这仍是一种心情。

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于文字,都必须借事、理、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都必须化成思想。

行文的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

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

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

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

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

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

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

雕刻家的任务是给那块顽石一个完整的形式,一条有灵有肉的生命。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

”在沉静中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练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

这个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就大概说,文学作品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

心里感觉到十分,口里也就说出十分,那是“情尽乎辞”;心里感觉到十分,口里只说出七八分,那是“情溢乎辞”;心里只感觉到七八分,口里却说出十分,那是“辞溢乎情”。

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

不过,“情溢乎辞”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

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

艺术的作用不在陈述而在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

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象就没有发挥的机会,虽然“观止于此”,究竟“不过尔尔”。

拿绘画来打比方,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无论巨细,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有趣。

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

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在选择与安排之中能以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秕糠。

(选自《朱光潜全集》,有改动)7.下列关于“情与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无法直接用“辞”来表现,不借助事、理、物是没有办法表现出来的,这意味着“情”最终必须转化为思想。

B.“情”是一种自然状态,只要将其融合到思想之中,就是文学的艺术;“辞”是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它是思想情感的载体。

C.文学作品可以依据作者写出来的话是否完全把心里的感觉说尽,大体分为“情尽乎辞”“情溢乎辞”“辞溢乎情”三种。

D.从常识上讲,情尽乎辞,也就是作者写出来的文字能把心里所有的感觉完全表现出来,应该是文学的理想。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必须具有抒情性并表现某种心灵上的感触,这种感触可以是明显的或微妙的,甚至可以是难以表达的。

B.艺术来源于自然,艺术根据自然,经过文学家的熔铸雕琢,选择安排,而不是无中生有地胡乱创造,结果就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

C.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因此一个作家不能仅信赖自己的生糙的情感,让情感“自然流露”。

D.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

”这句名言表达出来的关于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缺少情致的文字,那就成了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

B.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这是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又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

C.心里感觉到十分,口里只说出七八分,这种“情溢乎辞”的文学作品的意味更加深永,还可让读者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

D.用绘画来比喻文学创作的高明之处在于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在表达某种感情时,文字越多就越啰唆,而语言越简省就越生动有趣。

答题区:015答案1.C [题材:指文章、艺术作品的材料内容。

如描写自然风光、记述军旅生活等题材。

体裁:指文章、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

比如诗歌、小说等体裁。

第一处应选“题材”。

标识:是指产品名称的图形化设计,多体现在包装设计、终端设计、海报主体设计上的应用等。

标志: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

第二处应选“标识”。

可圈可点: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

乏善可陈:表示一件事物没有什么优点可以提出来称道。

第三处,是肯定主创团队在这些硬件层面的用心和发力,应使用“可圈可点”。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