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1.读准字音①婵.娟( ) ②锱铢..( ) ③箭镞.( )④岑.寂( ) ⑤垂涎.( ) ⑥尺牍.( )⑦付梓.( ) ⑧剥啄.( ) ⑨援.例( )答案①chán②zī zhū③zú④cén⑤xián⑥dú⑦zǐ⑧zhuó⑨yuán2.词语辨析(1)简洁·简捷《遗迹守望者》操作上的并不代表内容上的浅薄,为了使玩家更容易上手,体验到游戏的畅快,游戏用的画面将内容一一展现出来。
(2)捉摸·琢磨《米兰体育报》认为,性格乖戾的穆里尼奥行事总是让人难以,一会儿说在国米执教,一会儿又说希望回到英超;但国米的球迷们认为他其实一直在着接弗格森的班。
答案(1)简捷简洁(2)捉摸琢磨解析(1)“简洁”侧重指说话或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简捷”侧重指快捷,有两个意思:①简便快捷;②直截了当。
第一空是说“操作”,应用“简捷”;第二空说“画面”,应用“简洁”。
(2)“捉摸”是猜测、预料的意思,多用于否定句。
“琢磨”有三个意思:①思索、考虑;②雕刻和打磨(玉石);③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
根据句意,第一空选“捉摸”,第二空选“琢磨”。
3.成语辨析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9日正式公布。
正式文本对征求意见稿做了400多处的细致修改,真可谓咬文嚼字....。
( )解释:(2)所谓“B计划”,不是让欧盟顺利度过英国“脱欧”可能引致的危机,而是令“脱欧”后的英国深恶痛绝....,以阻止其他国家,不要跟风“脱欧”。
( )解释:(3)《中国传统农器古今谱》是一部用摄影图文系统记录的当代中国传统农器图谱,亦是对学富五车....的中华农耕文明的一次巡礼。
( )解释:(4)导演帕纳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出对这个设计的自鸣得意....,他说想表现出一种曾经的伤害,一个被隐去的前史。
( )解释:答案(1)×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显然不符合所给语境。
(2)×深恶痛绝:深恶,非常厌恶。
痛绝,极其痛恨。
绝,极。
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厌恶、痛恨到极点。
与后面的语境不符。
(3)×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
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学富五车”可用于人,不能用于事物,本句用错了对象。
(4)√自鸣得意:鸣,表示,以为。
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使用正确。
1.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中空缺处,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答案□01文字□02思想情感□03咬文嚼字的重要性2.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续表答案①文字与思想情感密切相关。
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与情感。
②文字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要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唯陈言之务去”。
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B.本文中的举例,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C.作者认为,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不过文句是否简洁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根基,只有简洁的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
D.作者借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里的诗句和“套板反应”两个例子,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要合理运用联想意义。
答案 C解析“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
一、基础检测1.下列横线处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郭先生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②惊起了宿鸟,打破了,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③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
A.照例沉寂含蓄 B.援例岑寂蕴藉C.照例岑寂含蓄 D.援例沉寂蕴藉答案 B解析①“照例”,照样、遵照常例。
“援例”,引用成例。
结合语境,此处应选“援例”。
②“沉寂”,非常寂静。
“岑寂”,寂静、寂寞。
“沉寂”过于寂静,不符合诗的意境,故此处选“岑寂”。
③“含蓄”,包容、蕴藏于内而不显于外。
“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根据上文的“含混”及“有”,此处应选“蕴藉”。
2.依次填入下文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①他自己知道。
②他想到“推”而下“敲”字,③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④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⑤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⑥与全诗调和的。
A.只要如果或所以而并且B.只有因为和因为还而且C.只有如果或所以而而且D.只要因为和因为还并且答案 C解析第①处是必要条件关系,应填表示必要条件关系的“只有”,故排除A、D两项;第②处是假设关系,应填表假设关系的“如果”,排除B项。
故选C项。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在当前困难局面下,企业要秉持集腋成裘、的“小家子气”,坚决摒弃只看金山不见碎银的“大款气”,用深入挖潜汇成的涓涓细流滋养企业渡过难关。
②作为中国女子网球的标志性人物,她极具个性的言行,甚至有些、睚眦必报的处事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有失一个世界级体育名人的风度。
③《三国演义》里的周瑜是个的人,他因嫉妒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被活活气死,然而历史上的周瑜却并非如此,史书上说他“性度恢廓”“实奇才也”。
A.小肚鸡肠斤斤计较锱铢必较B.锱铢必较斤斤计较小肚鸡肠C.斤斤计较小肚鸡肠锱铢必较D.锱铢必较小肚鸡肠斤斤计较答案 B解析锱铢必较: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要计较,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
斤斤计较:形容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
前者多用于钱财,后者指在细小的事物上也要计较,适用范围广泛。
小肚鸡肠:形容气量狭小,只计较小事,不顾大局。
由①句中的“‘小家子气’”“‘大款气’”等,可知①句强调企业在当前对很少的钱都应计较,故①句中应填“锱铢必较”。
由②句中的“睚眦必报的处事风格”可知,②句强调“她”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故②句中应填“斤斤计较”。
由③句中的“他因嫉妒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被活活气死”可知,③句强调周瑜气量小,故③句中应填“小肚鸡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朱光潜的美学著作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美学和当代美学,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B.朱光潜是一位以救国兴邦为己任的爱国知识分子。
在解放前夕的关键时刻,断然放弃了国民党当局的利诱威胁,毅然决定留在北京。
C.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D.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读日”。
答案 C解析A项,主语残缺,最后一句的主语应是“朱光潜”;B项,搭配不当,“放弃”和“利诱威胁”不搭配;D项,“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有歧义。
二、精段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
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
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
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
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5.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前两句话是过渡句,作者由肤浅见解引出自己的观点,反复强调论述的重点:思想情感和文字是相随而变的,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B.作者借用韩愈劝贾岛改诗的典故,突出了为文炼字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在分析“推敲”的事例时,先述一般看法,再述事件,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用语相当简洁。
“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指出问题的实质。
D.在作者看来,用“推”和“敲”有着各自不同的意境。
用“推”,步月归寺,表明这是一个冷寂的场合;用“敲”,月夜访友,表明这是一个热闹的场合。
答案 C解析应是“先述事件,再述一般看法”。
6.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用得好的理由是什么?答:答案(1)“推”字与孤僧步月归寺的情境更调和,更能表现僧人的孤寂。
(2)“敲”字暗示寺里有人应门,暗示寺里是热闹温暖的,与“少邻并”“草径”“荒园”“鸟宿池边树”的荒寂环境有些违和。
(3)“推”是无声的,“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推”“敲”两个词不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也不同。
从文段中找出具体的理由即可。
7.“咬文嚼字”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把“咬文嚼字”说成“推敲”,是“说得好听一点”?答:答案“咬文嚼字”原指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含讽刺意味。
在作者看来,“咬文嚼字”和“推敲”都是指对语言文字斟酌锤炼,只不过“咬文嚼字”在词典上的意思是贬义,而“推敲”是褒义。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回答本题,不仅要比较“咬文嚼字”与“推敲”两个词含义的不同,而且要比较它们的感情色彩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