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盖格尔现象学看设计审美的价值判断摘要:德国著名的现象学专家莫里兹·盖格尔(morits geiger)是现象学美学最主要的开拓者和创始人。
他曾明确界定了现象学美学的概念以及内涵。
并最先将现象学的方法全面、具体地应用于一定的美学领域。
并在此之上建立了系统的现象学美学理论框架及其研究方法。
本文将简述盖格尔现象学美学对艺术设计方面的审美价值分析有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盖格尔现象学;设计作品;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03-01
一、设计作品的审美价值
盖格尔曾经表述过这样一个概念,“一件艺术作品,一般来说有着三种审美价值意味。
即:形式价值意味、模仿价值意味以及积极内容的价值意味”。
同样的,这三种审美价值意味也存在于设计作品当中。
三者的统一及其统一体的价值判定,就是盖格尔所提出的“各种价值的位置”问题。
在设计作品中,其形式的创造类似一种理性和感性的审美组合。
在理性层面上,形式设计注重于尺度、比例等自然规律之美;这是一种差异性的强调,所产生的对比冲突利用各种因素的互比互衬来达到量感、虚实感和方向感等各种客观美。
而在感性层面上,形式设计注重于一种独特情感表现,营造出一种妙不可言的空间环境,摆脱陈旧与平庸,给设计注入新的生命,产生神奇美妙的视觉效果。
这就融合成为一种设计形式的价值意味。
关于设计作品的模仿价值,由于人类文化已经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和进化,人类对于人造自然的创造和改造实践中已经积累不可估量的资料财富。
任何一种新的设计都是建立在对原有物品之美的基础之上的。
这种模仿并不是一味的抄袭,而是一种沿承、一种为人造物的改进。
设计作品的模仿价值实际上是对已有美的“再现”。
设计作品积极内容就是指“重要的生命成分和精神成分”。
内容的积极性一方面存在于被表现对象内部的充实与力量;另一方面,积极还存在于表现方式、存在于艺术家的艺术观念之中。
设计作品的意味是一种客体与主体发生内部关系的范畴。
这种关系往往基于主体的明确功利性目的、并在意志上追求满足这种目的的自我。
而设计作品正是在满足消费者这些目的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积极
内容价值的。
二、现代设计的审美价值取向
(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
现代设计是物质性实践活动,但离不开美的规律的指导,现代设计是为人的造物活动,是人有目的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物质性实践活动。
反映的是人对物的主动关系,是物质系统中“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活动。
现代设计虽然有着自己的创作自由,但也受到较多的约束。
原因:一,设计必须考虑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二,设计则大多是一种
集体劳动;三,设计要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四,设计要受时尚的影响并且相当迅速、相当敏锐。
所有这些,使得设计师的工作有更多的客观约束。
设计师的高明就在于将这许多的客观约束转化为主观的自由。
(二)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自工业时代产生起就要求大批量、符合成本利润法则的新型产品。
功能主义似乎成为审美法则的金科玉律。
这一时期的设计之美为现代主义风格所主宰。
但是,当生产力与消费者的购买力提升时,看倦了功能主义简略韵律的人们便开始垂青于功能美,现代主义风格的产品开始遭到市场的冷落。
产品的功能美并不以它自身的实用功能为前提,功能美既来源于功能,又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
功能和形式是现代设计所面对的主要问题,设计作为造物的艺术,两者必然是合二为一的。
没有功能的形式设计是纯粹的装饰品,而没有形式的功能设计则是难看的粗陋之物。
两者之间没有孰高孰低及主次之分,形式与功能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三、否定设计作品审美价值的一般因素
否定设计作品整体价值的三个因素:1.缺乏完美,即设计作品的技术方面,或在价值内容方面没有符合消费者所期待的价值模式;2.形式上没有缺陷但价值缺乏深度,即表现手法没有缺陷,但再现的存在或者表现的本身缺乏积极的、深刻的内容,作品流于空洞;3.存在消极价值,即节奏韵律的不和谐、不统一、不平衡或者无特色、无风格,或者价值模式中的各方面价值互相冲突、不能协
调。
总之,是作品中存在有与积极内容价值相对立的因素。
结语: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已经可以初步了解到:从盖格尔的现象学理论来探究设计审美的价值判断,是十分科学的。
首先,作为形式价值原理的是谐调性,它不仅是使设计作品的内容价值渗透人们心灵的辅助手段,而且属于自我的最深刻的倾向,具有独立的意义。
第二,模仿价值的最重要因素在于描写存在的本质,如此设计作品才能被内在地加以把握。
最后,形成内容的、积极的价值因素即生机的及精神的因素。
这一因素不仅存在于被再现了的设计作品中,而且也存在于设计师把握和表现对象的方式本身之中,亦称为设计作品的人格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