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在多元化审美时代的价值
摘要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思维不再局限于“学而优则仕”这个单
一的人生道路,社会各领域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每个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思
维理念和价值判断。几千年以来,在审美领域始终占据中心地位的文学也在这种
解放思潮中有了变化。人们阅读的内容不再受“八股文”的桎梏,文学的表现形
式更加多样化,但同样发展起来的,还有众多其他审美表现形式,比如舞蹈、音
乐、美术、电影等。那么,文学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审美时代中,处于怎样的地
位呢?如果说,人们不再热衷于静默沉思的阅读,文学又该何去何从呢?
关键字:文学 审美多元化 价值判断
美学是人类对事物独特的感官审视,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人
们在审美中使心灵得到洗涤,保持正确的生活态度,培养良好的生活作风。虽然
美学由哲学产生,之后又独立于其他学科,但总的来说,文学是美学最重要的载
体。之所以文学在审美方面的总体作用大于其他审美表现形式,是因为语言是人
类社会信息传递最基本的手段。而事物的美总是率先存在于人的思维,人们如果
想表达对美的感受,就要开始思维活动,选择词汇、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文字来
体现出自己的情感。
山东大学曾繁仁教授谈到:“中国古代是一种‘生生’为其核心,以‘天人
之和’、‘阴阳相生’为其背景的‘中和论生态与生命‘美学,几乎渗透于儒释道
等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也渗透于绘画、音乐、诗学、建筑与民间艺术等各个方
面,构成相异于西方古代实体论哲学与形式论美学的理论风貌,具有特殊的价值
意义。”【1】由此可知,中国美学的研究自古就很发达,而传播儒释道文化的,正
是文学的创作,圣贤们的思想通过文学经典流传至今。所以,历朝历代文艺方面
最发达的还是文学,无论是先秦散文,汉大赋,还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这些文学体裁都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审美的教化作用。
文学自古以来作为美学的主要载体,其价值在当今却受到了质疑。学者对
于文学的态度是在强调审美的多元化,文学不再一家独大,而大众的态度则是将
视野转向更加放松身心,以至于不用动脑,只求一时精神享受的娱乐快餐文化。
一味否定文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强调审美的多元化,其最终结果是,人们会在
审美的过程中患上“失语症”,即使内心感受到了那灵光一闪的触动,但却无法
用言语表达,然后便是无可抑制的惶恐与不安。
以儒家对视觉上色彩的审美为例,“儒家色彩美学既外显于漆器、玉器、陶
瓷、丝绸等工艺门类的色彩运用上,又具体凝聚为若干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2】
而这些都体现在儒家的基本经典之中。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师长的言传身
教,很多对事物的认识都是在书籍中学到的,然后再结合实践具体运用。
无论是电影,还是音乐,都是功利性大于非功利性的,电影追求的是票房,
音乐追求的是销量,但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票房已经很难体现电影的深度,销量
也很难说明音乐的质量。文学则是带有功利性而超越功利性的,文字不如画面和
旋律那么直观,文字的阅读需要我们的想象,所以如果作者没有加入体现人文关
怀的元素,那么,读者很难深入阅读,这个作品也就不会受欢迎。影视带给人们
的是大量的感官刺激,而文学要打动的是内心,因此作者只有无功利的创作,先
打动了自己,他才可能找到那个隐藏的读者,这也就体现了文学在创作时更加负
责的方面。
如果文学失去其在审美中的核心地位,那么美学很可能会出现畸形的休闲
化倾向。无论什么样的审美形式,最终目的是要传递正能量,给人以正面的启发。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休闲文化在具体生活中的价值,但如果休闲审美占据上风,人
们的心灵就会受到惰性的腐蚀,社会便会出现颓靡之风。这种推测并非夸大其词、
耸人听闻,当代社会的各种娱乐节目、文化快餐根本上升不到审美的高度,但已
经很大程度上吸引了青少年的眼球,能够催人奋进的文学反而受到冷落。与此同
时,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出现危机,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清晰的
目标,对谁都不信任,却又没有正确的思维理念,这可以说很重要的缘由在于过
早接受休闲文化而产生的影响。
休闲文化之所以在宋代走向成熟,是因为其核心载体依然是文学,另外宋
朝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去支持人们的休闲消费。反观人的一生,人的一生分为许多
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不一样的美学。处于青年阶段的人生在物质上可以说一无所
有,所谓“美色令人多欲,美声令人多听,美景令人多留,美趣令人多思”,“目
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因此我们要做到相对的寡欲,而在选择
有限的情况下,文学无疑是最佳的归处。
当代社会已经出现了道德滑坡的趋向,人与人之间没有最基本的信任。上
下铺的工友在一起住了半年,竟然不知道对方姓甚名谁,家住哪里。而古代却又
诸多义士愿为朋友赴汤蹈火。在这里,我们并不是在鼓吹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
德,但古人心中正义的价值观已经由文学呈现出来,那时的“学而优则仕”的观
念将文学定位在社会文明的最高处。我们不可能复古逆流,提倡一元审美,但文
学在美学中的地位必须突显出来。在这里,我们就清楚了文学的时代意义,那就
是发扬人文关怀的精神,消除社会的冷漠隔阂。
美学对于推动文学艺术的繁荣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同时文学艺术的产生
与发展又决定了美学的实践性。美学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开展美育教学可以促
进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这些对于创建和谐社会至关
重要,只有提高具体的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和创造美的能力,社会整体的风气才能
向文明的方向转变。
加拿大的环境美学家卡尔松将审美分为“浅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
层次,他说:“当我们审美地喜爱对象时,浅层含义是相关的,主要因为对象的
自然表象,不仅包括它表面的诸自然特征,而且包括与线条、形状和色彩相关的
形式特征。另一方面,深层含义,不仅仅关涉到对象的自然表象,而且关系到对
象表现和传达给观众的某些特征和价值。普拉尔称其为对象的‘表现的美’,以
及霍斯普斯谈到对象表现‘生命价值’”。【3】这就说到了审美的人文关怀,美学始
终是以“美教化、变风俗”为目的的。
梁启超一直提倡的趣味教学冥冥中恰是对自民国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这种危
险现象的纠正,他所提倡的趣味论初衷便已经高屋建瓴,深入到了人生哲学。趣
味论是将艺术上升到融入生活情感的高度,其原则是“兴味心和责任心的统一”【4】,在使人们愉悦的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能够尊重和敬畏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
趣味论的提出,很好的指引了文学的发展方向和最终创作目的。梁启超认为,通
过提倡趣味性文艺美学,可以刷新腐朽的国民精神。文学的最终走向是平民化,
要有地气,所以我们也提倡文学走入每个人的生活,文化工作者的任务之一就是
激发大众的创作欲望,这样人们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
自己的内心情感而自觉地阅读书籍,而不是在影视媒体上消磨时光。
孔子的美学是周游各国、宣传仁义,项羽的美学是刀光剑影、儿女情长,
徐霞客的美学是徒步四方、寻找尽头。美学说到底,都是关乎人生的哲学,而这
些是需要精神文化层面的高雅艺术作为想到的,文学便一直担此重任。我们要始
终坚持文学在审美表现领域的核心地位,因为读书不只是开拓眼界,更重要的是,
在读书的过程中,眼睛、手口、心脑并用时对心智的历练,读书的过程是培养修
为的过程。只有在安静沉寂的心境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哲学。
注释:
【1】曾繁仁:《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探索——兼论中国古代“中和论生态—生命”
美学》【J】,《美学》2013年6月,
【2】肖世孟:《儒家色彩审美思想研究》【J】,《美学》2013年6月,
【3】卡尔松:《环境美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4】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年
参考文献:
巴金:《创作回忆录》【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李春青:《文学价值学引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吴志翔:《20世纪的中国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叶世祥:《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M】,商务印书馆2011年
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二版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