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藏》教学思路对于西藏,很多人都有一种解不开的情结。
自古以来,西藏就以它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
那里有巍峨的山峦,清澈的湖水,辉煌的庙宇,还有飘在心中圣洁的哈达。
能歌善舞是藏民族的天性,他们都自豪地称能走路的会跳舞,会说话的能唱歌”。
本单元分为美丽的雪域风光”、神秘的藏族文化”、绚丽的藏族歌舞”三个板块,力图通过在有限的空间里渗透更多的西藏音乐和藏民族文化的元素,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演唱和表演,了解藏民族的音乐风格及其风土人情,以激发孩子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拓宽音乐文化视野,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内容结构走进西藏、美丽的雪域风光、欣赏《珠穆朗玛》(民乐合奏)、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欣赏《格桑拉》(独唱)、神秘的藏族文化、欣赏《五彩风马旗》(藏族民乐合奏)、欣赏《阿姐鼓》(女声独唱)、绚丽的藏族歌舞、欣赏《弦子舞》(民乐合奏)、欣赏《踢踏舞》(民乐合奏)、欣赏《天路》(女声独唱)、歌曲《卓玛》教学总目标1、通过唱歌、欣赏和舞蹈等音乐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藏民族的音乐风格及其风土人情,以激发孩子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拓宽音乐文化视野。
2、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了解有关西藏的历史、文化、地理、风土人情等人文方面的信息。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学习运用悠长的气息和优美的声音深情地表现歌曲。
歌唱部分课题:《我的家乡日喀则》背景资料:《我的家乡日喀则》是一首藏族民歌,歌者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
日喀则在西藏的东南地区,日喀则在藏语中是如意的庄园”的意思。
歌曲的曲调属于藏族踢踏舞曲。
踢踏舞是藏族的一种民间舞蹈,热烈奔放。
歌曲的旋律活泼、跳跃,节奏感强,具有很强的舞蹈性。
原歌曲为上、下两个乐句的一段体结构,只有八小节,为五声宫调式。
第一乐句是由两个乐节构成的乐句,这两个乐节呈问答的形式。
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回应,四小节的旋律流畅,一气呵成,好像是在加强回答的语气,赞美自己的家乡。
改编后的歌曲增添了中间部分,在一个八拍的长音衬词后,首先是以主题为素材变化而来的四小节节奏紧凑的旋律,丰富了歌词的内容,然后是两小节的衬词,重复了三遍,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接着再现歌曲的第一段,形成三段体的音乐结构,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歌曲《青藏高原》,学习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感受体验藏族歌曲的特点,并能对西藏音乐产生兴趣。
2、能够用饱满的情绪,欢快富有弹性的声音及多种形式演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
3、自学藏族舞基本舞步,并争取能为歌曲伴舞。
教学重点:学习演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
课时划分: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师生问好,导入教学。
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听完后想想歌中唱的是哪儿?(手机播放放3)师:西藏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假如我们就在喜玛拉雅山下的布达拉宫的脚下,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在蓝天白云下沐浴着高原的阳光,难道你不想放声歌唱吗?你们听,呀拉索……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歌曲的情境中,为学习歌曲做情感铺垫。
二、融情师:藏族人不仅能歌而且善舞,谁愿意到前面做几个藏族舞蹈的动作?师:藏族踢踏舞的节奏就是1234哒哒。
生:和老师一起拍手读节奏。
师:和我一起跺脚,踏踏踏踏踏踏生:活动师:我们随着音乐快乐的跳舞吧!生:和老师一起跳舞。
师:我们尝试着自己编动作,跳自己喜欢的动作。
生:自编动作表演设计意图:在音乐活动中感受歌曲的基本节奏,为歌曲的情感体验和学唱歌曲做铺垫。
实践活动学生自己练习第二课时一、教师导入,组织教学。
1、师:西藏是祖国的一颗明珠,有很多著名的城市,除了拉萨还有个城市叫日喀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是《我的家乡日喀则》。
2、手机播放范唱歌曲。
3、师:我有个问题,歌曲的前两句为什么要唱两遍?(有反复记号)4、师:老师拼唱简谱,你们用“啦”轻声的哼唱歌曲。
再用“哩”模唱一遍。
(对不正确的地方加以纠正)生:模唱歌曲旋律。
5、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歌词,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怎样读更能表达你的情绪你就怎样读。
生:大声的读歌词。
6、师:同学们,可以有节奏的读吗?生:边做动作边按节奏读词。
设计意图:解决词曲配合问题和歌词记忆问题,并为后面学习的三条节奏要素进行铺垫。
7、师:歌词中提到了葡萄,看样子日喀则除了名山、大川、草原、湖泊还有好吃的冰糖葡萄,据说早晚温差大的地方,葡萄才特别甜。
我们带词演唱歌曲。
8、师:呀拉啊这句是一个长音,谁知道它唱几拍?师:它还是一个前倚音,能是歌曲听上去更加婉转。
9、师:我们完整的演唱歌曲,唱歌的时候嘴要张得圆圆的,声音轻巧有力。
二,教师教唱几遍,学生自己练习。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组织教学。
1、学生试唱一遍,问:同学们,在唱这首歌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自由答)师:谁谈起家乡不是自豪的骄傲的,藏族人非常热情,对待客人是要献上哈达,送上酥油茶的,这是一种什么情感,我们不说我们唱出来。
师:情绪饱满的教唱。
2、师:歌曲中的“呀拉啊和啊索啊索马里拉”是藏族歌曲特有的衬词,它们没有明确意思,就是一种情绪的表达。
我们在特别高兴的时候,你会用什么动作或欢呼来表达呢?师:藏族人就用呀拉索来表达,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情感,我们把它唱出来。
生:尽情的自由试唱歌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饱满的情绪在歌曲的演唱中尽情表达情感。
3、师:老师从歌曲中提取了三条节奏要素,我们来看看。
生:分别练习拍击三条节奏。
师:这三条节奏我们每组只练习一条,然后我们组成一个多声部的伴奏。
我们可以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来拍击节奏,每组想讨论用什么方式打击节奏,然后再练习。
生:活动师:我们合作一遍吧!生:一边唱一边拍击节奏。
设计意图:多声部的节奏加入歌曲中,使歌曲更加丰富。
二、小结师:孩子们,日喀则这个城市不仅是西藏的,它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也是全世界的,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它也喜欢了它。
让我们唱着《我的家乡日喀则》结束这节课吧!欣赏部分教学目标1、通过听赏,使学生初步了解西藏民歌的音乐特点及其起源、发展与变化。
2、在感受、理解、对比、等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西藏民歌的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树立民族自豪感。
3、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喜欢聆听、演唱藏族民歌及具有藏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藏族的音乐文化知识,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手机、3音乐课时划分: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组织教学(一)欣赏《珠穆朗玛》(民乐合奏),介绍相关背景知识。
此歌高亢悠长,具有西藏民族特色,但这首歌曲并不是西藏的传统民歌,它是一首带有西藏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
高亢的引子,把我们带入了珠穆朗玛。
乐曲第一部分抒情优美,第二部分速度加快,活泼欢快,很有节奏感。
李幼容词,臧云飞曲欣赏《格桑拉》(独唱),并介绍相关背景知识。
《格桑拉》是一首藏族民歌,唱出了对家乡、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格桑”在藏语里是幸福的意思。
格桑拉是花名,格桑花学名叫金露梅”花瓣是黄色的,在藏区素称格桑花。
歌曲为一段体结构、羽调式。
歌曲旋律流畅,节奏感强,具有很强的舞蹈性。
全曲情绪欢快、活泼,唱出了藏族人民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由衷赞美之情。
歌曲的旋律起伏感强,大量采用后十六节奏型和附点节奏型,使歌曲的旋律紧凑,富有节奏感。
歌词中,将藏族的特色一一展示:锅庄、颂歌、哈达,表现了藏族人民欢天喜地、载歌载舞的场面。
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导入教学1、欣赏《五彩风马旗》(藏族民乐合奏)。
2、介绍相关背景知识。
《五彩风马旗》是一首藏族民乐合奏的曲子。
风马旗”在藏语中叫做隆达”也有人称之为经幡”、祈愿幡”不过,人们更习惯称它为风马旗”因为隆”在藏语中是风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
显然,风马旗在这里是直译。
在生辰吉日与年节庆典时张挂,象征天、地、人、畜和谐吉祥。
这一首藏族民乐合奏的《五彩风马旗》,采用了独具鲜明地域特征和色彩的传统乐器,将藏族民间音乐特色展示在我们面前。
3、再次欣赏。
4、欣赏《阿姐鼓》(女声独唱).5、介绍相关背景知识。
《阿姐鼓》,藏族民族风格的一首通俗女声独唱歌曲。
叙事性歌曲,两段体。
歌曲的第一部分叙述我对阿姐的记忆就仅为:不会说话和离开家。
换言之,也就是没有记忆。
从此我就天天想念,这种空洞的思念,只能是自我无限欲望的冥顽表达。
所谓一直想到阿姐那样大,我突然间懂得了她”是我”布下的一个自我掩饰的虚假的叙事策略。
《阿姐鼓》六次重复说话”这个词,两次是叙述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两次是叙述一位老人反反复复说着一句话”两次是叙述阿姐用鼓声对我说话”。
由此可见,这六次都是对语言(说话)的否定性表述。
这种否定性表述,把语言的可能性压缩到最低程度一一临界点。
正是通过对语言的临界化使用,《阿姐鼓》在以运用民歌的叙事风格的同时,直接把叙事转化为抒情,把语言转化为音乐。
歌曲的结尾是,音乐狂欢地接受了语言,也接受了一切。
在歌曲开始时出现,而且始终萦绕在歌曲的主旋律上空的无字女高音伴唱,可视为阿姐的冤魂在高原的苍穹下的永恒泣诉。
它是一个令人感动的动机。
但是在结尾中,这个动机完全消失了。
或者说,它被完全溶解在流行音乐的喜剧性的狂欢中。
6、再次欣赏。
二、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师生问好,提问导入教学。
1、前面我们都欣赏了有关西藏民乐的哪些乐曲?(珠穆朗玛、格桑拉、五彩风马旗、阿姐鼓)2、能说一下你对藏族音乐的感觉吗?二、学习新知识。
1、欣赏《弦子舞》(民乐合奏)。
2、介绍相关背景知识。
《弦子舞》是一首藏族舞曲,采取民乐合奏的形式。
弦子舞在表演时由男子拉弦子,女子舞彩袖,随着弦子节奏的变化,歌声舞姿变化多样。
弦子的歌词大部分为迎宾、相会、赞美、情意、辞别、祝愿的内容,曲调繁多,舞步多变。
舞蹈时男女舞队各围成半圈,时而聚圆,时而疏散,且歌且舞;男子舞姿重在舞靴、跺脚,显示豪放粗犷之美;女子突出长袖轻柔舒展之美。
弦子舞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迎宾、相会为内容,相互欢迎与感谢、互相赞美的迎宾舞和相会舞;二是以尊敬长辈、热爱家乡为内容的赞颂歌舞;三是表达青年男女间充满爱慕之情和纯洁真挚的友谊,内容包括相会、谈爱、离别、祝愿的爱情歌舞。
旋律活泼热情,舞蹈轻松抒情。
3、再次欣赏。
4、欣赏《踢踏舞》(民乐合奏)。
5、介绍相关背景知识。
《踢踏舞》是一首用民乐合奏的藏族舞曲。
乐曲的节奏感强,具有很强的舞蹈性。
6、再次欣赏。
三、课堂小结。
第三单元江河之声教学设计思路自古以来,人类文明的诞生都离不开大江大河的孕育。
黄河、长江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尼罗河周而复始的泛滥,成就了古埃及的神秘文化;静静流淌的伏尔加河,又何曾不是俄罗斯民族历史的见证……奔腾不息的江河始终默默地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往的繁华和纤尘,而最后留给我们的又何尝不是更多的思考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