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看教育教学
高中部思想政治教研组王磊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的思想政治(品德)课,只有新课标版的高一年级内容是围绕经济常识展开的。
所以从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经济学所占比重较少。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这种遗憾不仅是对于学生,其实对于我们教师尤甚。
经济学是一门当代显学,它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帮助他们认识这个社会的本来面貌;同时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而言,也是一门工具课。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及人所创设的复杂的经济系统,而教育教学的实施对象正是人本身;经济学不仅注重效率而且关心人类的福祉,这就隐含了对人的尊重。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塑造人的活动,所以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也即尊重人。
经济学和教育教学活动有着近似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所以对于经济学家和教育工作者而言,虽然他们的工作性质不同,但在客观上却有着比较类似的任务。
如若经济学家同时是教育学家,岂不更妙?懂得经济学原理才能知人,才会理性选择。
作为教师,懂得经济学的道理才会理性施教。
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管制过多会造成低效率,而完全放任则可能导致无政府主义。
对于教学活动,老师管理太多也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的低效率。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作业可能是一种不经济的做法。
我们许多老师认为自己越是辛苦,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明显。
他们要求学生死学,什么时间完成什么作业,什么时间必须学习什么而不能学习其他,这都是错误的做法。
对于教学活动而言,内容并没有始终。
我们在一个周期内只能有一定量的教学任务,学生时间总是有限的,而教学内容相对是无限的,这种矛盾性更要求我们不可占用学生过多时间。
相反,也不可完全听之任之,那样的效果更不好。
正确的做法只能是教师的宏观指导与学生自主安排相结合。
我们应该只给学生一个大致范围和时间,但不能规定必须干什么,甚至还可以适当为学生延时,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这一做法其实就是经济学中所讲的要把“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即学生的自主安排)与“看得见到手”(国家的宏观调控,即教师的宏观指导)相结合这一原理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微观经济学有一个概念叫做“引致需求”。
比如:面包是很多人喜欢的食物,
但对于面包商来讲,他喜欢的却是面粉,虽然他并不期望从面粉中得到直接效用,正是消费者对面包的需求引致了面包商对面粉这样的生产要素的需求。
这个浅显的道理似乎谁都懂,但教师如果留心创设环境和机会来引致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的确是个不错的办法。
比如我们在留给学生作业的时候可以故意露出破绽,少给他们一些条件就让学生去解答。
当学生在研习过程中发现条件不足时,我们便可以顺势刺激学生去寻找合适条件和办法答题。
如果方法得当,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即使方法不当,最起码也会有益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作为教师若能学习一些经济学则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带来全新的变化与启示。
可以说,懂得经济学的教师才更加务实,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也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同时它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哲学。
教育教学是实践科学,它的具体操作需要有强大的理论支持,而经济学无疑是其中之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