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药物: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分,综合应用生物化学、微生物免疫学、和药学等的原理与方法制造的一大类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的制品。
2.生物制品:主要指菌苗、毒素、应变原与血液制品等。
3.合成与部分合成生物药物:以天然药物为分子母体,经化学或生物学方法修饰改造合成的生物药物。
4.基因药物:以基因物质(RNA或DNA及其衍生物)作为治疗的药物基础,包括基因治疗用的重组目的DNA片段、重组疫苗、反义药物和核酶等。
5.反义药物:以人工合成的十至几十个反义寡核苷酸序列与模板DNA或mRNA互补形成稳定的双键结构,抑制靶基因的转录和mRNA的翻译,从而起到抗肿瘤和抗病毒的作用。
6.疫苗:使用病毒或立克次氏体,接种于动物、鸡胚或组织培养后,加以处理制成,可分为弱毒疫苗和死毒疫苗。
7.类毒素:使用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加入甲醛处理后,使之变为无毒性但仍旧有免疫原性的制剂。
8.细胞破碎:采用一定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设法使胞内产物最大程度的释放到液相当中,破碎后的细胞浆液经固液分离除去细胞碎片后,再采用不同的分离手段进一步纯化。
9.过滤:在外力的作用下,悬浮液中的液体通过多孔介质的孔道而固体颗粒被截留下来,从而实现固液分离的操作。
10.料液:在溶剂萃取中,被提取的溶液被称为料液。
溶质:在溶剂萃取中,欲提取的物质被称为溶质。
萃取剂:用以进行萃取的溶剂。
11.反萃取:将萃取液与反萃取剂(一般为水溶液)相接触,使某种被萃取的有机相溶质转入水相的过程。
12.萃取液:含溶质的萃取剂溶液。
萃余液:被萃取出溶质以后的溶液。
13.双水相萃取:又称水溶液两相分配技术,它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水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来进行萃取的方法。
14.临界胶束浓度(CMC):是胶束形成时所需表现活性剂的最低浓度。
15.正常胶束:将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当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就会在水溶液中聚集在一起而形成聚集体,通常情况下,这种聚集体是水溶液中的胶束,被称为正常胶束。
16.反胶束:将表面活性剂溶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中,并使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便会在有机溶剂内形成聚集体,这种聚集体被称为反胶束。
17.超临界流体:在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的流体,高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而接近临界点的状态。
18.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利用处于临界压力和临界温度以上的一些溶剂流体所具有(特异增加物质溶解能力)来进行分离纯化的技术。
19.固相析出技术:通过加入某种试剂或改变溶液条件,使生化产物以固体形式(沉淀和结晶)从溶液中沉降析出的分离纯化技术称为固相析出技术。
20.盐析法;是利用各种生物分子在浓盐溶液中溶解度的差异,通过向溶液中引入一定数量的中性盐,使目的物或杂蛋白以沉淀析出,达到纯化目的的方法。
21.有机溶剂沉淀:向水溶液中加入一定量亲水性的有机溶剂,降低溶质的溶解度,使其沉淀析出的分离纯化方法。
22.凝胶层析:又称分子筛层析,是将样品混合物通过一定孔径的凝胶固定相,由于各组分流经体积的差异,使不同分子量的祖坟的一份力的层析方法。
23.类分离(组分离):将分子量极为悬殊的两类物质分开的方法。
24.分级分离:将分子量相差不大的大分子物质加一分离的方法。
25.离子交换法:利用溶液中带电粒子与离子交换剂之间结合力的差异进行物质分离的操作方法。
26.有效粒径:指筛分树脂时,10%体积的树脂颗粒通过,而90%体积的树脂颗粒保留的筛孔直径。
27.均一系数:指能通过60%体积(筛上体积40%)树脂的筛孔直径与能通过10%体积(筛上体积90%)的树脂的筛孔直径之比。
均一系数越接近1,表明树脂颗粒越均匀,在文献上常常见到用筛目数表示树脂粒度。
28.树脂再生:使用过的树脂重新获得使用性能的处理过程。
29.转型:树脂去除后,为了发挥其交换能力,按照使用要求人为地赋予平衡离子的过程。
30.毒化:指树脂失去交换性能后,不能用一般的再生手段重获交换能力的现象。
31.洗脱:离子交换完成后,将树脂所吸附的物质释放出来重新转入溶液的过程。
32.亲和纯化技术:利用生物分子间的特异性结合作用的原理,进行生物物质分离纯化的技术。
33.亲和层析:利用生物体中多数大分子物质具有于某些相应的分子专一性可逆结合的特性而建立的分离纯化技术。
(利用生物大分子特异亲和力而设计的层析技术)34.沉降作用:悬浮液静置时,在重力作用下,密度大于周围液体的固体颗粒逐渐下沉。
35.离心技术:利用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代替重力,加速固体沉降速度的一中分离法方式。
36.离心力:在一定角度速度下,做圆周运动的任何物体都受到的向外的力。
37.相对离心力:实际离心场转化为重力加速度的倍数。
38.沉降速度:在离心作用下,物质粒子于单位时间内沿离心力方向移动的距离。
39.沉降系数:在单位离心力场中,颗粒的沉降速度称为沉降系数,即通过单位离心力场所需的时间。
40.角度转子:又名角度头或定角转子,离心管中心线与转轴呈14-40度角。
常见角度:20、28、34、40.41.差分离心法(差速离心法):是依据不同大小和密度的颗粒在离心力场中沉降速度的不同进行离心分离的一项技术。
42.速度区带离心法:离心操作时,将样品液置于连续或不连续的密度梯度液上,控制离心时间,是具有不同沉降速度的粒子处于不同的密度梯度层内分成一系列区带,从而达到彼此分离的目的。
43.等密度离心法:离心作用下,不同密度的多组分颗粒在梯度介质中向上或向下移动,当移动至其密度与介质密度相等时的位置便不再移动,形成静止区带,即达到离心平衡,各组分按照密度不同处于区带的不同位置。
44.膜分离:借助于膜而实现各种分离过程。
45.透析:在常压下依靠小分子物质的扩散运动来完成。
46.超过滤:分子级膜分离手段,以压力差为推动力将不同分子量的物质进行选择性分离。
47.浓差极化现象:外源压力迫使分子量较小的溶质通过薄膜,大分子被截留于膜表面,并逐渐形成浓度梯度。
48.吸附法:利用吸附作用,将样品中的生物活性物质或杂质吸附于适当的吸附剂上,利用吸附剂对活性物质和杂质间吸附能力的差异,使目的物和其他杂质分离,达到浓缩和提纯目的的方法。
简24.影响内扩散速度的因素(1)离子浓度:离子浓度越高,内扩散速度越大(2)温度升高一度,内扩散速度增加4--8%(3)离子半径与电荷:阳离子每增加一个电荷,内扩散速度降低10倍,阴离子每增加一个电荷,内扩散速度降低7--8倍(4)树脂颗粒越小,速度越快(5)交联度:交联度增加,速度降低,交联度降低,内扩散速度增加(6)交换容量:内扩散速度随其增加而降低25. 影响外散速度的因素(1)离子浓度:离子浓度越高,外扩散速度越大(2)温度升高一度,外扩散速度增加3--5% (3)搅拌速度越快,外扩散速度越快(4)树脂颗粒越小,外扩散速度越快26.离子交换对树脂的基本要求:(1)有尽可能大的交换容量(2)有良好的交换选择性(3)化学性质稳定(4)化学动力学性能好(如反应速率问题)(5)物理性能好27.载体活化方法:①溴化氰活化法②高碘酸氧化法③环氧化法④甲苯磺酰氯法⑤双功能试剂法28.离心机分类:·普通离心机------小于6000r/min·高速离心机------8000-25000rpm具有水冻和冷冻装置·超速离心机------25000-80000rpm具有冷冻装置1.生物药物和药理理化特征(1)药理学特征:a.药理活性高;b.治疗针对性强,合理,疗效可靠;c.毒副作用较小,营养价值高;d.生理副作用作用常有发生。
(2)理化特征:a.原料中有效物质含量低;b.稳定性差;c.易腐败;d.注射用药有特殊要求。
(3)检验上的特殊性:由于生物药物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因此生物药物不仅要有理化检验指标,还有生物活性检验指标。
2.生物药物的分类:(1)基因工程药物(2)基因药物(3)天然生物药物(4)医学生物制品3.死菌苗与活菌苗的区别死菌苗:是使用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强度菌种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利用化学和其他方法,在不破坏其抗原的原则下,将其杀死制成的。
活菌苗:是选用无毒或弱毒但免疫原性高的菌种,经培养繁殖后制成的活菌苗株进入机体后,能继续生长繁殖,对机体呈长时间刺激,持续产生抗体。
4.影响絮凝效果的因素:①絮凝剂的分子量②絮凝剂的用量③溶液pH值④搅拌速度和时间5.细胞破碎的种类及原理:(1)机械法:①匀浆法:基于液相的剪切力②珠磨法:利用研磨作用破碎③超声波:利用超声波的空穴作用(2)物理法:①干燥法:干燥后的菌体细胞膜渗透性变化,自溶②冻融法:胞内冰晶引起细胞膨胀破裂③渗透压冲击:渗透压突然变化,使细胞快速膨胀破裂(3)化学法:①化学试剂处理:应用化学试剂溶解细胞或抽提某些细胞组分②制成丙酮粉:丙酮迅速脱水,破坏蛋白质与脂质结合的键(4)生物法:①酶解法:用酶反应分解破坏细胞壁上特殊的化学键②组织自溶法6.过滤介质应具备的条件:(1)多孔性:孔道适当的小,对流体的阻力小,又能截住要分离的颗粒。
(2)物理化学性质稳定,耐热,耐化学腐蚀。
(3)足够的机械强度,使用寿命长。
(4)价格便宜。
7.乳状液的鉴别方法:(1)稀释法:水加入到O/W乳状液,乳状液被稀释。
水加入到W/O乳状液,乳状液变黏稠甚至被破坏。
(2)染色法:滴加数滴水溶性染料于乳状液中,若染成均匀的颜色,为O/W型加入油溶性染料,如内相被染色,则为W/O型。
(3)电导法:将电流计的两极插入到乳状液中,构成回路,若有电流显示,则为O/W型,反之,则为W/O型。
(4)试纸润湿性:将O/W型乳状液滴在滤纸上后会立即铺展开来,则为W/O型,而在中心留下一滴油,如果不能铺展开来,则为O/W型。
注:容易在滤纸上铺开的油,如苯,环己烷等,不宜采用此方法。
8.双水相萃取的优点:(1)使固液分离和分离纯化两个步骤同时进行,一步完成。
(2)适合热敏物质的提取,主要是胞内酶。
(3)亲水性聚合物加入水中,形成两相,水分都占较大比例(85%-95%),这样的生物活性蛋白质在两相中不会失活,且以一定比例分配于两相中9.两种高聚物的水溶液相互混合,他们之间相互作用可分为三类:(1)互不相溶:形成两个水相,两种高聚物分别富集于上下两相(作用力为斥力)。
(2)复合凝聚:形成两个水相,量中高聚物都分配于一相,另一相几乎全部为溶剂水(作用力为引力)。
(3)完全互溶:形成均相的高聚物水溶液(作用力无强烈的斥力或引力)。
10.反胶束溶解蛋白质的四个模型:(1)为水壳模型,蛋白质位于水池中心,周围存在的水层将其与反胶束团壁隔开,(2)蛋白质分子表面存在强烈疏水区域,该疏水区域直接与有机相接触(3)蛋白质吸附于反胶团内壁。
团所溶解。
(4)蛋白质的疏水区域与几个反胶团的表面活性剂疏水尾部发生相互作用,被几个小反胶11.影响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因素:(1)压力的影响:压力增加,绝大多数化合物溶解度都急剧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