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房事养生 学

房事养生 学

房事养生学——养生第一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宋书功所谓养生,似乎是保养生命,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但这种解释是含糊的,笼统的,还不能作为「养生」一词的完整定义。

科学的养生观应当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去认识。

狭义的养生是生命个体的行为,亦即个人行为,是指个人的饮食起居、活动劳作、防病治病、药物滋补、房事调节等方面,以保证生命健康的质量,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这种个人行为的养生在养生学上称作后天养生。

一般人多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事,或者是中年以后感到体质衰弱才行养生之事。

这种看法也是错误的,古今养生家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养生始于人之初,如古代的老子、嵇康,现代的谢觉哉、胡厥文、马寅初、冰心等,他们都是一生从小到老都注意养生的人。

广义的养生除后天养生外,还应该包括先天养生,即指父母辈的婚姻、房事、优生优育等,说得明白点,就是一个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个素质良好的生命体。

因此,从人类生命学的意义上来讲,先天养生就不祇是个人的行为,应该视作部落、民族、国家的整个社会的行为。

每个人的后天养生,都是下一代的先天养生,这样才能使子孙兴旺、社会发达、国家康强。

而在这诸多养生事宜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房事养生。

所以说房事养生学是养生第一学。

人的生活享受是什么?性生活在人的生活中占什么位置?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往往避而不谈,祇是说物质生活的享受和精神生活的享受,而古人对这个问题却很直截了当。

《孟子》曰:「食色,性也。

」《礼记》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意思是说,性生活是人的本能,它跟吃饭一样是人不可缺少的最大欲望。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谈到了人类的两大生产,一是生活资料的生产,二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殖。

有学者认为人类自身的生产要比生活资料的生产更重要,因为生殖才能使人类繁衍,而饮食是服务于生命、服务于生殖的。

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乱婚、群婚、纵欲甚至如现代式的「性解放」,也出现过性忌讳、性禁锢以及「灭人欲」等现象,这些都是对性的本质的扭曲。

性既然是关系到子孙兴旺、民族繁荣、国家昌盛的大事,我们怎么可以不去严肃认真地加以研究呢?古人把这种研究称之为房事养生学,今人称之为性保健,其实质是一样的。

它是养生第一学,应该成为人们的共识。

中国房事养生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广博,学术精湛,是人类文化园囿中的十分珍贵的瑰宝,是应该予以认真总结和研究的。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古代的贤哲们对于房事养生学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当今世界上无论在性学界还是医学界,无不为之赞叹。

其主要成就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关于婚姻的研究1、婚姻不取同姓婚姻是一种文化现象,当先民从无婚姻到有婚姻,这是一种文明的走向。

初民愚昧无知,成熟之男女,出于其性本能、杂交、乱交是很自然的事情,到了母系社会的一妻多夫,及父系社会的一夫多妻,虽然对上述杂交现象得到了限制,但其中的血缘婚的现象仍大量存在。

这种情况直接影响着人口的质量及生命的年寿。

据考察,夏朝和商朝时期,人的平均寿命是18岁,跟牛、马、狗的寿数差不多。

当然,生命的寿夭有多种因素,但其中最主要的当属人的先天素质。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又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直到春秋时期,才逐渐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须知这一认识,不知经过了多少万年,用多少代人的寿夭换来的!于是反映周朝典章制度的著作《礼记》中有「娶妻不娶同姓」,「合两姓之好」这样明确的法律规定。

同姓不婚,这是人类健康长寿的首要保证。

韩国法律一直到1999年才废止了同姓不婚的规定。

现在我国的婚姻法中规定姑表亲、姨表亲不通婚,这就更加完善了。

2、婚龄与健康关于婚龄问题,古人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渐认识到早婚的危害,最早提出婚龄问题的是孔子,他说:「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

《礼记》把它收入书中。

这种说法与现代科学的论证基本相符。

《黄帝内经》则从男女的生理发育上加以论证,后世医家多依而遵之。

元代医家李鹏飞在其所著《三元延寿参赞书.欲不可早篇》中写道:「男破阳太早则伤其精气,女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

「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

明代医家万全在其所著《养生四要》中说:「今之男子,方其少也,未及二八而御女,以通其精,则精未满而先舄,五脏有不满之处,他日有难状之疾。

至于半百,其阳也萎,求女强合则隐曲未得而精先泄矣。

及其老也,则其精益耗,复近女竭之。

则肾之精不足,取给于脏腑,脏腑之精不足,取给于骨髓。

故脏腑之精竭,则小便淋痛,大便干涩。

髓竭则头倾瞳软,腰脊酸痛,尸居于气。

」清代医家汪昂在《勿欲之诠.色欲伤》中说:「男子二八而天癸至,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交合太早,所丧天元,乃夭之由。

」《褚氏遗书》反对娶破瓜女,所谓破瓜女,瞿灏《通俗编》云:「瓜字破之为二八,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破瓜女又称碧玉女,又称未笄女,指未成年之少女。

陆游有《无题》诗云:「碧玉当年未破瓜,学成歌舞八侯家,如今惟悴蓬窗里,飞上青天妒落花。

」诗中抨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摧残少女的罪恶。

以上所言,充分说明了反对早婚,提倡晚婚与健康长寿的关系。

二、关于房事节度的研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

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人道不可废者。

「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

」成年之男女,若长期没有性生活,对身体也是不利的。

但是也要防止另一个极端,这就是纵欲。

「早在《礼记》上就写下了「不可纵欲」这一句话。

《黄庭经》亦曰:「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这方面历代养生家论述极多,毋用赘言。

至于有的人淫乐成性,嗜欲无度,说什么「宁可花下死,作鬼也风流」,那是咎由自取。

汉代枚乘《七发》云「明眸皓齿,命曰伐性之斧,如戏猛兽之爪牙」。

吕纯阳诗云:「二八佳人体如酥,腰间代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髓骨枯。

」这些决非耸人听闻之语,而应永为警戒的。

那么如何把握房事节度呢?关于这个问题,历代房中养生家及医家都有论述,如孙思邈、牛丹溪、徐春甫、李鹏飞等,兹举《素女经》为例:《素女》曰: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当闭经勿泄,若气力尚壮盛者,亦不可强忍,久而不泄,致生廱疾」。

当然这祇是一种参考说法,每人要视自己具体身体状况而定。

三、关于子嗣优生的研究历代医家对这个问题论述者甚多,如种子、胎教等,都为世人所接受,但其中也不乏伪科学成分,如经清后一三五交合成男,二四六成女,以及转女为男等说法,皆是不足取的。

然而从养生及子嗣优生的角度来讲,王充的「疏字」之说是很有科学意义的:「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何则?疏而气渥,子坚强;数而气薄,子软弱也。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则谓所怀不活,名之曰怀,其意以为已产之子死,故感伤之,子失其性矣。

所产子死,所怀子凶者,字乳亟数,气薄不能成也。

虽成人形体,则易感伤,独先疾病,病独不治。

」所谓疏字,就是生育的间隔要稀疏,也就是要计划生育。

王充的这些论述,既关系到夫妇的性健康,更直接关系到优生优育子代的生命素质。

今天我们的基本国策虽然是一对夫妇只生一个,但若频频流产,同样不合「疏字」之义。

四、关于房中术的研究两性生活能使人享受夫妇间的快乐,但过度了又会摧残健康,甚至伤害生命,于是房中术的研究产生了。

性欲过度给人带来伤害,是因为耗精亡阳。

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本源一耗,自然会招致疾病,甚至会殒命。

最早提出房室养生理论的人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中国养生学的祖师老子。

老子对于人体生命之学的研究是从对婴儿的实验性观察开始的,从而探究出养生长寿之根蒂。

老子房中养生的基本观点是节欲宝精:「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螯,猛兽不据,鸷乌不捕。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五十五章老子在这种实验性的观察中发现:婴儿虽然骨骼脆弱,筋肉柔嫩,可小拳头却握得很紧;他不知道性交的事情,可小雀雀却常常勃起。

这是由于他精气充沛的缘故。

精,是人体生命之本源。

精气充足,则生命强健;精气虚弱,则生命衰败。

这是深究天地万物的本源之论。

婴儿为什么精气充沛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呢?老子在继续观察中发现:婴儿终日号哭而不嘶哑,这是由于他极度平和无欲,因而精气不耗的缘故。

婴儿无知无欲,无畏无惧,他所含元精最充足,所以生命力极强,不知道毒虫会咬他,猛兽会抓他,鸷鸟会搏他。

善养生者,当使所含元精深厚程度,能比得上初生婴儿。

老子认为:能做到平和无欲,就是懂得了生命的法则;懂得了生命的法则,就叫做智慧聪明;贪图性欲就叫作自招灾殃;性欲耗费精气,就叫作硬性消精亡阳。

人成长到壮大,就会因耗精而衰老,这就叫做不合平和无欲,保持柔弱的养生之道。

依据老子节欲宝精的理论,后世道家、房中养生家、医家创作了大量房中术著作,兹略举教家:1、玉饰杖把行气铭行气,深则畜,畜则神,神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明,明则长,长则复,复则天。

天其舂在上,地其舂在下。

顺则生,逆则死。

」这篇铭文刻在一件玉器上,玉器长约一寸多,其形为十二面棱柱状,中空,光泽润滑,为李鸿章后人捐赠,原藏于天津市文物管理处,现珍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器每面刻有三个篆文,计三十六个,又有重文符号九个,则实际上为45个字。

罗振玉先生把它收在《三代古金文存》第20卷49页。

玉器本无名称,当代气功界人士把它称做「行气玉佩铭」,又称玉铭和行气铭。

但天津博物馆不同意此名称,因为它不是佩在腰间的玉器,而是手杖把头上的装饰,因而他们将其定名为「行气铭玉杖饰。

」但我觉得此名亦不切贴,未若「玉饰杖把行气铭」为好,故特以为名。

铭文创作的年代据专家考证,约于公元前380年,上距老子去世100多年,下距讲「食、色、性也」的孟子(前372~前289年)诞生早8年,比庄子(前369~前286年)早11年,正是道家学派继承老子节欲宝精理论,努力探究养生之道的时期。

对这篇铭文的解释,其说不一,最后在气功界笼而统之说是「气功经验的总结」。

其实这是一篇房事交合术的韵文。

玉石是上古男根的崇拜物,玉器柱状,更是男根的象征。

文中讲了房事动作、交合的快感、男女的体位及弱入强出,因精不泄的方法。

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房事气功的「手头铭」。

2、七损八益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中,有五种房中养生著作,即《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养生方》、《杂疗方》。

前三种是关于房中交媾的理论和方法的,后二种是关于治疗性功能障碍的一些方药。

在《天下至道谈》中有「七损八益」的专门论述。

所谓七损八益,是指房事生活中有七种情况能损伤人的精气,有八种做法能补益人的精气。

文中着重论述了修炼八益以去七损的方法。

《黄帝内径》中有从生理上和病理上调治修炼八益以去七损的专门论述,但无具体名称的介绍,学术界认为这在秦汉之际是个人人皆知的常识问题,可见战国以后房中术正相当普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