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课时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公开课)

第三课时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公开课)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时间:2015年9月24日(星期四)
★课标要求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

黄河的概况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指黄河的治理。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能够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黄河的措施。

★教学设计思想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上承中国自然环境的位置、地形、气候,下启课本教学内容《自然灾害》。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重组、应用,可自主推到、评估黄河的功与过,从而经一步探究出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

这一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和谐“人地观”的形成过程。

学习“黄河的治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

真正可以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

具体设计如下:
创设生活情境。

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现实,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学以致用。

以教学重点为中心展开教学,采用观察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突破了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教学法方法和手段
计算机辅助教学,黄河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如下表)
看起来很简单,可是为老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但是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拓展了空间。

另一方面,本课的地位很重要,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是在学完了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的;启下:八(下)还要学习第八章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我们认为,本节课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是指黄河的治理,教材的编写就凸显了地理的核心问题──人地关系。

思路清晰,条块分明,易于操作,便于学习。

第二,说说我的设计思想,本节课紧紧围绕四大理念,来设计教学。

1.课堂即解放。

真正的课堂应该是情感的共鸣,生命的对话,知识的共享,智慧的交融,灵魂的升华。

陶行知说:“解放小孩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小孩的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小孩的嘴,使他们能说;解放小孩的眼,使他们能看;解放小孩的空间,使他们到大自然中去锻炼。

”本节课,就是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去说、自己去做、自己去悟,如让学生做小老师等。

2.教师即开发。

教师的真谛在课堂。

教师应该是良好氛围的创造者,科学问题的开发者,学习信息的提供者,自主学习的激励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交流评价的参与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

教师不应该是搬运工:教材──教案──黑板──作业本。

为此,课堂上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3.学生即创造。

学生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人人都是创造之人,时时都是创造之时。

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

做完地上河形成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效果很好。

4.教室即成长。

教室应该是成长的沃土,成长的摇篮,不应该是文明监狱。

比如,课堂游戏的设计、地理诗歌的运用以及最后的快速抢答,的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真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