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
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1、义和团反帝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①从义和团揭贴中反映其兴起的原因: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

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劝奉教,自信天,不信神佛忘祖先。

天无雨,地焦干,都是鬼子止住天。

神也怒,仙也烦,一同下山把道传。

升黄表,敬香烟,请出各洞众神仙......
根本原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直接原因:反洋教的斗争日益高涨。

(山东冠县起义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
②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表现
兴起于山东(清政府态度派袁世凯剿杀)——转移到直隶——进入京津地区(“扶清灭洋”口号和清政府“招抚”政策)——抗击八国联军——失败(1900年8月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根本原因:同太平天国运动一样,义和团运动受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影响。

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主观原因:“扶清灭洋”口号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惕。

④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腐朽的清政府的灭亡;显示了中国人民巨大的力量。

2、《辛丑条约》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英、俄、德等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

主要内容及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首先,条约规定的赔款本息合计9.8万两白银,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其次,帝国主义从政治上进一步控制了中国,使清朝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相关主题